杨妮:星光下的百里诗廊(散文)

文摘   2024-11-13 00:00   贵州  

当暮空中最后一片晚霞散尽,王母小城已是华灯初上,玄月淡淡,疏星点点,虽已立冬,但太阳的余温尚留城中。时间刚好,气温舒适,很适合夜跑。自从爱上了这项运动,每晚我都不会落下。轻装上阵,从灯火璀璨的青年友好步行街或余姚大道出发,一路小跑,我将沿着百里诗廊到达新王母桥的东端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小目标”。

王母河清浅的河水在桥下缓缓流淌着,清风徐来,夹带着丹桂的芬芳,看着诗廊内侧百花娇艳,白天的疲惫全然殆尽。若是跑累了,我便放慢脚步,三步吟诗,十步赏景,一路惬意。诗廊中散步的人不少,或三五成群或两两相携抑或是像我一样独自一人享受静谧的时光。我们都是热爱生活的人,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着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县城,小城也同样给予了我们安定和幸福的生活。

每到百里诗廊,心中总会浮现去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午后。下午3点,窗外的知了不知疲倦地鸣叫着,那叫声像是要把空气都点燃,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斜斜地洒在我的办公桌上。这时,我接到县诗词楹联学会吴文碧会长的电话,他说:六月中旬中华诗词学会和省诗词楹联学会领导一行将到我县对“中华诗词之县”这项工作进行验收,县诗联学会要求我写一篇“解说词”。

挂了电话,我思考了一会,却感到自己毫无头绪,于是又给吴会长打去电话,电话那头吴会长听出了我的窘迫,便叫我亲自到县诗联办公室来一趟。下班后,我便如约而至,只见吴会长及刘如学、苏登佑和黄祖贵等几位副会长都在,与大家简单寒暄后,吴会长耐心地跟我讲起了“解说词”的写作流程以及讲解事项,听完后我仍有些迷茫。吴会长便起身说:“不如我亲自带你到百里诗廊现场看看,正好我也看看他们的施工进度,如何?”说罢,他戴上放在一旁的太阳帽,眼神中透露出期待与严肃,我连忙点头应和,心中满是对这百里诗廊的好奇。

一路上,吴会长向我介绍着诗廊的规划蓝图,在他生动的描述下百里诗廊的壮观景象仿佛已经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从广场出发,到王母桥的东侧下几步台阶就到了,这是我第一次踏上百里诗廊,当时还未修缮完毕,未安装的围栏横放着,路上石沙水泥一堆堆。

吴会长走在我前面,虽戴着遮阳帽,但汗水早已经浸湿了他的白衬衫,这一路坑坑洼洼,他却不断叮嘱我走路要小心。炙热的阳光将他的脸晒得通红,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可他的眼神始终专注地盯着诗廊上的内容,生怕出现错误,他一边走一边跟我讲解着哪一片区域该如何叙述,言语中是满是责任和憧憬。

这位退休的老干部,本应在温馨的家中安享宁静的晚年时光,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然而,他却毅然投身于这项意义非凡的事业之中,只因在他心中,有一团燃烧不息的信念之火,那是对文化传承沉甸甸的责任感,他孜孜不倦,兢兢业业,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退休不是事业的终点,而是另一段伟大征程的起点,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传承中华诗词文化这项光辉的事业注入了生机。

在县诗词楹联学会中,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老前辈们,如刘如学会长、韦文楷会长、王建学会长、黄祖贵会长等等,他们虽已步入耄耋,身体不再如年轻时那般硬朗,但他们的心却依然炽热,他们的精神依然矍铄。这些前辈们,宛如璀璨的晚霞,在黄昏之际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将自己的余热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他们把满腔的热血献给望谟人民,他们把坚定的信念献给了党和国家,他们如同熠熠星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的真谛,用余热书写着对文化传承事业的热爱,他们坚守信念,为望谟县人民的精神家园添砖加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7月县诗词楹联学会终于顺利通过考察验收,并于2024年5月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县”荣誉称号!这标志着望谟县进入全国“中华诗词之县”行列,也再添国家级文化名片。

而这项殊荣的背后都是县诗联学会的老前辈的心血一点一滴汇聚而来的,他们用那满是岁月痕迹却依然有力的双手撑起的一片文化晴空,他们用满腔热爱书写豪情壮志,在诗词楹联这片广袤的田野上默默耕耘着。

这些老前辈们,虽早已退休,却依然怀揣着对诗词文化的热爱,他们不顾路途颠簸,深入望谟县每一个乡镇的角落,去挖掘民风民俗,去歌颂、赞美红色革命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教兴国……他们也细心收集那些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作品,最为出名的有:清末秀才韦清澜(1888-1933,望谟县桑郎人,民国十七年至民国十九年其任王海平的文书)的诗集以及蒙啟祥(1888-1959,望谟县桑郎人,民国元年任中越边境剿匪警备分队长,解放后系贵州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一届省政协委员,望谟县第一,第二届人大代表)的诗作,经他们细心收集、整理,并以诗词选集的形式为后世保留,这些都是望谟文化的瑰宝,若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年轻的一辈哪会知道望谟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他们不顾身体的劳累,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为诗词的格律、韵律反复商榷和酝酿,只为追求那最纯粹的诗词之美。在中华诗词学会考察验收的漫长过程中,老前辈们更是以身作则,他们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精心准备每一个环节。诗词陈列室里那一册册诗词集,每一页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他们还带着年轻的会员们深入社区和单位,从诗词教育在校园的推广,到诗词文化在社区的普及,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

是他们,用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凝聚起全县诗词爱好者的心,让大家朝着 “中华诗词之县” 这个目标共同奋进,他们用对诗词的坚守和执着,铸就了望谟县这张耀眼的国家级文化名片,他们是望谟诗词楹联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是望谟诗词楹联文化星空下最璀璨的明灯。

星灯下的百里诗廊,是如此的宁静,那一块块镌刻着诗词的石板,在月色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是历史与文化交织而成的梦之径,微风轻轻拂过,似有若无的吟诵声在空气中飘荡,那是诗人们留下的智慧在时空中吟唱。

沿着诗廊漫步,一侧的花草在夜色中摇曳,像是为诗词伴舞的精灵。每一首诗词都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这悠长的廊道上,它们或豪迈奔放,或婉约细腻,承载着望谟人民的情感与思想。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沉浸在诗词的海洋,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王母河倒映着星月和沿岸的灯光,波光粼粼中也映照着那些不朽的诗句。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玩耍时,不经意间记住了那些诗词,文化的种子便在纯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恋人们在诗廊下相依相偎,诗词为他们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色彩;老人们则在这熟悉的氛围中,回味着与诗词相伴的美好时光,到访的游客无不赞叹它的壮观。

这壮观的百里诗廊,宛如一条闪耀在望谟大地上的文化玉带,它不仅仅是一道城市景观,更是文化的传承载体,它见证了望谟诗词文化在校园中如春花般绽放;见证着民族风俗的灿烂;见证着望谟日新月异的发展。它是望谟诗词文化永恒守护者,它不仅承载着过去与现在的记忆,更寄托着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夜行百里诗廊,静赏石栏上每一首诗词,每一个字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熠熠生辉。这些诗词也将在这片热土上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而那一路星灯,似一簇簇火苗,一直延伸百里,或许未来会更长,可能是千里,更可能万里……


作者:杨妮

单位:望谟县第三中学

望谟县作家协会会员,望谟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王母文苑:

 讲好望谟故事,展示精品力作。

 繁荣望谟文化,讴歌时代新风。

主管:望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望谟县作家协会

顾问:韦梅、梁文庆

主编:胡云学

一审(一校):石峰

二审(二校):韦盛达

三审(三校):成彩银

法律顾问:贵州红状律师事务所

胡海涛(联系电话:18108598565)

投稿邮箱:Wmxzjxh@163.com

稿件: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

(注明:本刊刊登文章作为交流学习,因望谟县作协是民间组织,无经费来源,无稿酬,稿件优选刊登《王母河文艺》县级刊物)


王母文苑
讲好望谟故事,展示精品力作;繁荣望谟文化,讴歌时代新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