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妮:故乡的稻香(散文)

文摘   2024-11-08 00:00   贵州  

图片:均来源网络

前些日子,弟媳从伏开老家给我带来些大米,一打开袋子,一股清香扑面而来,这猫牙似的长粒米晶莹饱满,还微微透些嫩绿,她说这是今年刚出的新米。

傍晚时,母亲煮上两碗,不一会儿电饭煲噗噗冒着热气,米香阵阵。孩子从房间里探出头来,被这香气吸引,问道:“外婆,今晚吃什么好吃的,这么香?”母亲笑着回答:“是你舅妈从老家带来的新米,煮出来的饭特别香。”

母亲炒了几道小菜便招呼大家开饭。当我打开电饭煲的瞬间,一股浓香扑鼻而来,只见锅中的米饭晶莹剔透,仿佛玉琢一般,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我迫不及待盛上一碗享用,那米饭软糯而不失嚼劲,带着一丝丝自然的甘甜,瞬间在舌尖上绽放,仿佛将整个秋天的丰收与阳光都凝聚在了这一粒粒米中。

全家老小边吃边点头称赞,说这是多年来吃过最香甜的米饭,母亲则感慨万分,提到过去物质不丰富的年代,这样品质上乘的大米是多么难得,而现在生活好了,还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真是幸福。

弟媳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她说今年风调雨顺,稻谷长势喜人,村里家家户户都收获了满满当当的粮食,大家都很高兴,尤其是今年新种植的新品种——“翠玉香米”试种成功,颜色淡绿,香味袭人,口感筋道。饭后,我即兴吟诗一首:

 伏开新米香

望谟何处稻花香?沃土伏开育好粮。

玉粒回甘八月获,流珠剔透百家尝。

金波翻涌呈诗意,翠嶂绵延媲画廊。

雾卷云黄玄肃日,田园有梦乐蕃昌。

随手发了条朋友圈,第二天朋友便联系我,说想购买我老家的新米。我想:“时值秋光,何不邀她一同到回村赏秋,顺道尝鲜?”于是,便约了她周末一同到伏开赏秋,她欣然答应了。

周末清晨,阳光温柔地穿透薄雾,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我早早地起了床,心情像这秋日的天空一样明媚。沿途,秋色正浓,秋姑娘似乎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盘,将山岭,陌道装扮得分外妖娆。枫叶如火,银杏叶金黄,还有那些不知名的树木,叶子或红或黄,交织成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我们行驶在乡间小道上,偶尔还能见到农人忙碌的身影,或是在田间收割,或是在屋檐下晾晒着金黄的稻谷,一派和谐宁静的田园风光。

走近伏开村,那独具特色的“黄岩洞”映入眼帘,朋友第一次来这里,对那神秘的溶洞甚是惊讶。我告诉她,这“黄岩洞”是天然的喀斯特溶洞,很久以前也曾是我祖父们躲避战乱之地。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继续前行,伏开村的每一处风景都仿佛是一幅精心布置的画卷,放眼望去,金色的稻田尽收眼底。阳光洒在稻田边的小河上,波光粼粼,它绕过稻田边,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几只白鹭优雅地在河边优雅觅食,时而又振翅高飞。

来到稻田大坝,远远便听到了稻田里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只见几台收割机正在来回穿梭作业。朋友说:“果然伏开大米名不虚传啊!你瞧这周围的环境,简直就是为水稻生长量身定制的。这里的地势平坦开阔,每一寸土地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温床,充足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稻田里,让每一株水稻都能充分享受光合作用,积攒能量。”

清风徐来,稻香阵阵,这就是我的家乡,是我心灵的归宿。那错落有致的农舍,在绿树掩映下,宛如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我邀请朋友一同前往我叔叔家做客,一路上遇见很多亲戚,他们都热情地招呼我。回家的路依旧是那条小路,曾经的瓦房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小楼房。

叔叔见我带朋友回家十分热情,我向叔叔道明来意后,他甚是高兴,便抓了只土鸡,用山泉水煮上,炒了些香肠腊肉,闷上刚脱谷的新米,丰盛的午餐准备就绪。吃饭时,叔叔同我们聊起了家常,他告诉我们:“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伏开村的水稻种植发生了显著变化。大观镇政府大力推广机械插秧、机械收割等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比起过去用牛犁田,人下地插秧的日子,现在可真的是便利多了。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收入,伏开村除了专注于水稻种植技术的提升,还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比如,形成了 “菜—稻—菜” 的复合产业发展模式,冬季种植蔬菜,待蔬菜收割销售后集中连片种植水稻,实现 “一地多用、一地多季、一年多收” 的目标。”

朋友听后连连称赞,眼中满是对这种创新发展模式的钦佩。她好奇地问道:“叔叔,那这种模式除了提高收入和利用率,还有其他好处吗?” 叔叔笑着放下碗筷,抹了抹嘴说道:“好处可多咧!这蔬菜种完后的地啊,土质变得更肥沃了,种出来的水稻那品质都更好啦,咱这伏开村的大米现在在市场上可受欢迎呢!伏开大坝作为望谟县重要粮食种植坝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蔬菜专供种植基地,秋冬耕作期,该坝区农闲地忙,当地合作社一边开展土地流转、一边翻地种地,推进征地、翻地、种地“齐步走”,加速推进秋冬蔬菜种植。而且啊,这蔬菜的种植品种咱也不单一,有白菜、萝卜,菜心,霸王苔、大迟菜、豌豆……这些都是城里人喜欢的有机蔬菜,都是纯天然没污染的。我们计划在今年11月中旬播种结束,在12月中旬就开始上市了。因为我们种的这些产品都是高端产品,都销往深圳、广州、香港等地。菜心要种两茬,到五月份才收完,之后才开始种水稻。”

朋友赞不绝口,她夹了一块腊肉,赞美道:“这才是正宗的大山柴火腊肉!”叔叔很高兴又给她多夹了几块,她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对这里的农业发展饶有兴致,她问道:“叔叔,那这些新技术刚开始推广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接受吗?”叔叔微微皱眉回忆道:“刚开始的时候啊,还是有些困难的。老辈人习惯了传统的耕种方法,对这些新玩意儿有些抵触。但是政府派人来给我们讲解,还带我们去其他已经成功的地方参观,慢慢大家就看到了好处,都积极参与了。现在村里的人也愿意回来种地了,不像以前都往外跑。”

朋友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这些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是怎么解决的呢?”叔叔脸上洋溢着自豪:“咱们村有合作社呢!合作社统一收购,然后联系外面的大超市、批发商,有些还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现在订单可多了。咱这品质好,不怕没销路。而且,每到赶场天,村里人会将自己种的蔬菜大米拿到集市上卖,也算是一条销路。”

说到这里,叔叔起身给我们盛了些新米饭,热气腾腾的米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叔叔接着说:“现在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路也修得宽敞了,孩子们上学也方便。咱们这伏开村啊,靠着这些水稻、蔬菜,还有独特的喀斯特溶洞的风景,以后肯定会发展得更好,说不定不久的将来这神秘的“黄岩洞”也将成为探险爱好者们的青睐之地!” 我们都被叔叔的憧憬感染了,欢声笑语在这温馨的屋子里回荡,满是对伏开村美好未来的期待。

午饭后,我与朋友在叔叔的带领下体验了下田割稻的劳动,踏入稻田,看那金色的稻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欢迎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 “劳动者”。叔叔给我们示范了割稻的正确姿势,他弯下腰,右手握住镰刀,刀刃轻轻往稻秆根部一拉,一株饱满的水稻便被轻松割下,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和朋友跃跃欲试,学着叔叔的样子开始劳作。阳光洒在我们身上,不一会儿,汗水便湿透了衣衫,每割下一株稻穗,我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那些沉甸甸的稻穗,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乡亲们辛勤劳作的成果。

离开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余晖将整个村庄染成了橙红色,仿佛为它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稻田里,那些被收割了一半的稻茬在暮色中宛如一幅天然的版画,承载着丰收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许,田间的小路在光影中蜿蜒,似是通向那无尽的岁月深处。远处的山峦像是沉默的巨人,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它们在夕阳的映照下,轮廓更加坚毅,似带着几分不舍的温柔。

我们的身影在这秋日夕阳笼罩的画卷中渐行渐远,我的心中却装满了这片田野的眷恋,不舍离去,却又带着满满的幸福踏上归途。

作者:杨妮

单位:望谟县第三中学

望谟县作家协会会员

《王母文苑》:

 作。

 

管:望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望谟县作家协会

顾问:韦梅、梁文庆

主编:胡云学

一审(一校):石峰

二审(二校):韦盛达

三审(三校):成彩银

法律顾问:贵州红状律师事务所

联系电话:18108598565)

投稿邮箱:Wmxzjxh@163.com

稿件: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

(注明:本刊刊登文章作为交流学习,因望谟县作协是民间组织,无经费来源,无稿酬,稿件优选刊登《王母河文艺》县级刊物)



王母文苑
讲好望谟故事,展示精品力作;繁荣望谟文化,讴歌时代新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