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思远:木姜子(散文)

文摘   2024-11-01 00:00   贵州  

初夏,几场雨水过后,又到了木姜子上市的季节。

木姜子,山苍子,香桂子,好听的名字,形容不出它的味道,胡椒的辛、辣椒的辣、芥末的冲、薄荷的清凉……说它重口,结合起来却是浓郁的草木香。食用过的人方知,它是山野深处大自然的馈赠。

从什么时候起记住这个味道的,已然记不清。儿时的记忆里,妈妈会在夏天某场赶集买菜时捎两把回家,解开草绳,拿个盆子,一颗一颗从枝桠上摘下来,最后,扔掉一把枝条,果子收集在玻璃罐里,用酱油腌起来。每顿饭舀一碟,夏天的凉菜碟便有了。记得母亲说过,木姜是好东西,好在哪?健脾消食。所以从年幼起我便潦草知道它好,自己却不需要,就此错过了品尝契机。

多年后,第一次在黔东南吃凯里酸汤鱼时被惊艳到,酸汤配木姜油是吃酸汤鱼的标配。可那时我没反应过来,竟不知此“木姜油”即彼“木姜子”——母亲夏日饭桌上的小菜碟。

又过了多年,工作后,发现食堂大姐竟和母亲有着一样的喜好——每顿饭必配一碗木姜子,加上酱油、蒜片、青椒段,拌在一块儿,每餐被消灭一空。最让我忍俊的是,不管别人吃不吃,食堂大姐都会舀一勺拌在饭里,大口扒拉她的“下饭菜”。我好奇:真那么好吃吗?在大姐的“怂恿”下,我终于第一次品尝。打那以后,我和大姐一样,木姜子就着饭吃,陪伴了我们整个炎热的夏季。

木姜子,这个原不起眼的季节性食物,成了我夏天的期待。

我开始了解木姜子的保存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母亲的办法,腌制保存,素食。第二种是炒制酱料,油盐酱葱姜蒜,加以炒制,密封在油罐子里。第三种是原味保鲜,用真空袋子分装,一小袋一小袋抽干空气,封口,冰冻起来。吃的时候取一袋解冻,加以酱油等佐料腌泡半小时即可享用。

万物讲究限期,大自然的馈赠尤其有限。时间早了,太嫩,不易存放;时间过了,味同嚼渣。赶在立夏前后,采摘硬度刚好的果实,手指轻捻爆汁儿的程度,是最好的。

第一年没经验,缓一周的时间,场坝上的木姜子便老了。于是,我向海拔稍高的乡镇打听,气温低自然作物成熟慢、过季晚,朋友给我带了几大把。大木姜用来炼油,小木姜用做开胃菜碟,也可炒菜调味。

往后的每年夏天,我学着母亲的模样,赶集日到场坝遛一圈。老乡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采摘的山货悉数登场:狗地芽,蕨苔,甜笋还没过季,木姜子又上场了……小县城的场坝琳琅满目。

卖木姜子的小摊可真多!三五步一家,四五块一把,这山村野果,绿意盎然,浑圆饱满,总会引得懂吃的人驻足。

不止木姜子,小时候很多从未品尝的味道,长大后会在某一个契机下喜欢。味蕾也会筛选和传承吗?

小说《望江南》里说:杭家人不管出身、来处,吃茶能吃到一块儿便是一家人。大抵也是这个道理,对木姜子的喜爱,与其说是喜欢它的味道,不如说是对母亲的认同,对食堂大姐的认同,对家乡风味的认同。

人生有味是清欢,长大后我逐渐懂得这个道理。味蕾的筛选和传承,不在于食物多珍贵,而在于一桌人的味觉共鸣,它是一种餐饮记忆和情感纽带,任何山珍海味无可替代。

喏,正如我对木姜子的记忆,无可替代。

 

作者:喻思远

单位:望谟县委党校

《王母文苑》:

 作。

 

管:望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望谟县作家协会

顾问:韦梅

主编:胡云学

一审(一校):石峰

二审(二校):韦盛达

三审(三校):成彩银

法律顾问:

贵州红状律师事务所

联系电话:18108598565)

投稿邮箱:Wmxzjxh@163.com

稿件: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

(注明:本刊刊登文章作为交流学习,因望谟县作协是民间组织,无经费来源,无稿酬,稿件优选刊登《王母河文艺》县级刊物)


 


王母文苑
讲好望谟故事,展示精品力作;繁荣望谟文化,讴歌时代新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