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字干货长文:看当下中国的经济形势与未来的财富效应...

文摘   2024-12-10 18:40   天津  

只要你还生活在中国,这篇文章讲的一些事就会对你有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财富资金流向的文章,篇幅很长,这里面主要涉及宏观经济、政府政策、周期波动、资产价格等,希望你静下心来看。

首先,未来的中国,很难再有暴发户了!所以在这里,还幻想一夜暴富这种事,概率越来越小。

“暴发户”这个词,带点贬义。“暴发户”是人们认为一部分人,他所拥有的财富和他的知识、文化、素养、身份并不匹配。

但是暴发户大批量的出现,其实也反应了中国过去财富分配的一个普遍现象:“形势比人强”。

形势是什么?放在钱这件事上,就是资金的流向…钱往哪流,哪就具备势能。

一、过去的资金

之所以过去的中国能出现那么多暴发户,是因为社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时代红利的属性很强。那个改革圈正好画在了深圳,所以深圳的发展就一直比其他城市领先一步。贸易的试验田放在沿海最为合适,所以生活在沿海的百姓就成为了中国的第一批商人。因为规划上那片地建设机场最为合适,所以只拆迁了他们家…

当时代推着人走的时候,对个人的能力要求没那么大,就看谁在船上。

改革初期,各行各业都是供小于求的,生产出来什么东西都容易卖出去,全国的需求被沿海地方的企业生产来满足,东北等内陆地区发放工商牌照的数量远远低于沿海地区。所以就有了先富和后富的区别…

这种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在各行各业还是持续了很多年的,大约到2008年前后才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很多企业开始亏损,回看这段时期的中国亏损企业数量,是近二十年来的第一个高点(如图)。随后四万亿的经济刺激开始,本以为刺激之后经济会快速恢复,买卖会好做。但现实中,很多人发现,实体买卖的利润反倒越来越小,而房租和物价却水涨船高…

2011年,中国的通胀率一度达到6%以上。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向,开始了所谓的“脱实向虚”。

钱往哪流,哪里就能造出财富神话。实体生意之后,房地产就是财富神话….

房地产真正开始进入全面大牛市,其实是从2009年开始的。1998年开始的房改,将房地产市场化,全国的资金开始涌入房地产市场,虽然也推升了房地产的价格,但是那时候房价上涨还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而且当时房地产的价格基数低,涨幅也有,但是绝对值并不夸张。

也是那时,全国多省也正值国企改革的阶段,安置员工下岗,有的地区就是直接分的房子,只有少数地方是直接给的钱。所以老百姓手里普遍也没有太多钱,那么很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涨幅就也一并不大。

社会上没有太多钱,所以即便是资金会流向房地产,也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在那段时期,影响资金流向的主基调,便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在浩浩荡荡的工业化进程当中,财富被不断的创造和分配,工薪阶层和小商人们都开始有了一部分钱。城市化进程中,住房需求越来越旺盛,房地产常年处于供小于求的境地,只要开发商盖出来房子,就有人买。

工业化和城市化双管齐下,中国的资产都在涨,不只是房地产,股市也在涨,人民币汇率也在不断升值(如图)。但是,这只是资金原本的循环方式…爆发式的变化才刚开

后来房地产能涨的那么快,主要是三件事促成的:

第一件事,是分税制之后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它加速了资金更加定向地流向房地产。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削减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但是后来多年的地方政绩考核中,几乎就是唯GDP论,所以地方政府需要资金来做更多的基建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那么卖地皮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地方政府有足够的理由发展房地产,既能够获得收入,也满足政绩,还能解决人们需要房子的诉求。

这些,都只能表明房地产在那个时期会走成牛市,但是不见得是超级大牛市。

转折就出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大量的货币资金。这是从房地产市场化之后,中国第一次,印了这么多钱。当时货币乘数在5倍多,也就是这4万亿通过经济系统循环下来,相当于往社会上投放了20万亿的资金。而当时2008一年的GDP,也才31.9万亿(如图)。

 

这么多钱突然涌进社会,必然会造成“价格上涨”。如果说货币发行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商品的交易和流通。那么这时候增加的这些钱就几乎不创造这种价值了,此时更多的是商品账面财富的增加。在2009年,中国的M2增速,一度超过29%(如图)。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当时如果你的手里拿的不是商品或者资产,而是现金,那么它的购买力会以月为单位在大幅缩水,老百姓辛辛苦苦攒下的财富,正被这种金融游戏所掠夺。

 

而当时这些被创造出来的“账面财富”,几乎统统涌进了房地产和股市。因为做实体生意,真的不如炒房炒股赚钱,卖服装的利润还没有房租上涨快,社会资金大面积“脱实向虚”。

全国一二线城市房价纷纷过万的起点,就是这时候。再后来,就是异曲同工的事情了。2015年棚改货币化,又创造出来了足够多的资金,这些资金又一次流向了房地产…其实还有一部分的货币创造,就是中国百姓,也在不断借钱买房,我们看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08年开始,就在不断上升,说明随着房价的上升,中国老百姓的负债也是越来越高的(如图)。

但是当时代的财富进程开始出现卡点的时候,一声招呼都不会打。

二、今天的资金

时间来到2024年,此时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已经来到了294.8%(如图)。这意味着中国人的杠杆已经拉满了。

过去中国的财富神话,一个是多数资金都在流向房地产,另一点更重要的是,居民、政府、企业在那些年里都是在不断的加杠杆、创造货币的。只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在创造出来,这就还能玩,其次才是资金流向…

所以到了今天,中国短时间内还想有大规模的货币刺激,对标2008年时候四万亿的规模,还有吗?比较难。一个是基础货币的规模对比到今天GDP,很难再有那么大的量;另一点是基础货币即便发行出来,是否还能像当年一样,资金在经济系统中充分流通,并且还能让居民、政府、企业继续加杠杆呢,也不容易。

对比最近几个月M2的增速,普遍在6~7%(如图),这和当年的对比就有很大区别。

钱虽然少了,但是资金还有去房地产吗?我们看中国银行信贷在房地产领域的投放情况(如图)。从2018年开始,资金流向房地产的趋势开始下滑,到了2021年第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首次触碰0轴线,说明房企的进度,很明显减缓了。2023年初,居民房屋按揭贷款也首次跌破0轴线,说明老百姓买房子的进度,也开始减缓了。

房产,是中国家庭资产构成中最主要的部分,房地产的价值增长,意味着广大中国百姓的财富在增长。

但是我们看中国的房价变化,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增长就开始快速的放缓(如图),所以绝大多数人开始有所感觉自己的变穷了,基本也是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这段时间。

过去人们觉得自己有钱,有的普遍都是财富幻觉,那个房子放在那里,即便是自己不打算卖,但是价格能从100万涨到200万,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富有了。也会变的敢花钱了。但是买过股票的人都知道,股票没到最后换成现金的那一刻,都还不算是自己的。

所以当房价开始所有变化的时候,老百姓也开始认为,自己好像穷了。其实,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卖掉自己的房子。而且,即便是在今天,其实绝大多数人,工资也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

在中国,大多数人手里是没有什么股票和基金的,其实算下来,在这两三年里持有股权的人,才是真正的财富消灭。

但是大家就是普遍觉得自己变穷了,为什么?因为财富预期发生了变化,这个财富预期,是过去的时候,自己认为未来可能还会再升职加薪的一种希望预期,是过去的时候,自己认为还可以卖掉房子拿着存款在家躺平的底线预期…

这些财富预期在最近两年,越来越弱了。从现实层面来看,很多人并没有失去什么,他原本有一套房子和这个工作,现在还是那套房子和这个工作。但是,他失去其他可能性的选择权。

所以其实中国的财富效应,在当下的一个表现形式,更像是大家正在经历“选择权丧失”的时代档口。

我身边的一位同事,他在前两年买了套房子,这套房子对于他来说是结婚刚需,并不打算卖掉的,但是在这两年里,小区房子的成交价格出现了不小幅度的下跌,他的账面财富减少了,这让他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从目前政府的宏观政策上看,大家也知道目前中国所处的阶段——化债阶段。所谓化债,其实是弱一点的去杠杆过程,我们刚才看的那个宏观杠杆率,政府打算通过未来几年的时间,让那个比率逐渐往下走走。宏观杠杆率,是一国的总债务与GDP的比值。去杠杆,就是一边减小债务规模,一边需要扩大经济增长。

这样的过程,其实也是货币阶段行回收的过程。化债阶段,货币是很难泛滥的,政府控制的好,那么还债过程中,经济还可以平稳增长,只需要经历几年的时间。杠杆回到了合理区间,一切就又都重新开始了…

十几年前,货币泛滥的时候,商品没有增加,只有账面财富增加了。今天货币回收,商品也没有减少,其实也一样,只有账面财富减少了。

三、在财富效应切换的档口

目前整个中国社会正处在财富效应切换的档口,在这样的档口期,就会有很多人有“赚最后一颗铜板”式的期盼。

人们见到过钱,也见识过钱大笔流入某个资产时所造成的财富效应,到了今天,上一轮财富效应的惯性仍然还有余震。虽然今天账面财富有所损失,但是人们还没忘掉过去与赚钱机会擦肩而过时的遗憾,于是就会四处寻找其他方式的来钱机会。

想着“再赚最后一笔我就走!

金矿越是被挖掘到临近后期,但是还没到后期的时候,来金矿淘金的人数才会达到顶峰,这时候如果还想去跟大家一起淘金,就会变得很辛苦,虽然也还能淘到,但是远不如那个卖水卖铲子的人赚钱。

有很多白领,因为看到自己的薪水和职业上升空间已经几乎停滞,所以开始从其他渠道获取能赚钱信息,想做点“副业”。于是开始不断的加入各种付费社群,学习到了各式各样的副业方法。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来看,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的增长,有两个高点,一个是2018年,当时中国主动去杠杆,经济首次出现变化。后来2019年开始,中国的资产价格和经济数据又开始变好了,知识付费的增速也开始回落了。

另一个高点是2021年,也是中国经济再次出现变化的拐点之际(如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付费,即花钱学习如何赚钱,其实也是人们在面对社会财富效应减弱时候,会有的一种行为表现。 

所以最近几年,以肉眼可见的增长非常迅速的一种产品——就是知识付费社群。某术、某响等公司也成为了在这种创投环境下依然可以有好增长的少数企业。除此之外,财富效应切换时期,一些现象也会反应在股市,比如每当股市开始有一点上涨苗头的时候,也会有很多投机资金在短时间内迅速涌入股市,给股市促成一个阶段性高点。

有些小的形势,是人和政策可以逆转的。但是长期趋势,是任何个体和组织行为都很难逆转的。比如经济周期的波动,比如社会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的趋势。

在过去十年,中国有两个瓶颈时间点,一个是2014年,当时是传统产业的周期低点,房地产、旧基建、旧产能进入过剩时期,传统产业的那块蛋糕大小基本到头了。另一个是2018年,互联网用户总数以及互联网用户的在线市场不再增长,这是当时的“新产业”见到瓶颈。互联网这块蛋糕的大小也基本到头。

2014年,理论上当时去杠杆和解决各行各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是可以比较好的解决的,政策刺激了一回,但是用力过度了。2015年~2018年,经济又增长了一波,原来的的产能和杠杆在有所缓解之后,没有及时刹住,又留下了更大的摊子。

而且这些中短期政策虽然短期可以刺激经济恢复,但是无法改变长波经济周期正在转入衰退期的事实。

也就是说,当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块蛋糕不再扩大的时候,但是分蛋糕的人没有减少,那么各行各业竞争就会开始加剧。所以这时期传统企业谈高质量发展,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精细化运营…

这个社会是平衡的,蛋糕做不大了,分蛋糕的人不变,大家就开始学习、努力,从分蛋糕变成抢蛋糕。竞争不过的就被踢出去了,头部企业因为有着更大的资金和资源优势,瓜分到了更多的比例。

产业的资源开始往头部企业集中,行业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速开始放缓,落到个体身上,就是工作机会开始减少,像是外卖员、滴滴司机、流水线工人这类基层岗位,每一单赚的钱,比原来开始减少…赚的钱还是原来那些钱,但是大家都变得更累了。

所以这种时期怎么办,要么成为挖金子最快最勤奋的人,要么成为卖水卖铲子的人,再或者,加入头部。

在财富效应切换的档口,人们改变的不只是的行为,还有意识形态。放低赚钱的预期,放下改变阶层的欲望,这是人们会在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在思想上会做的改变。

当社会上财富效应递减,资金一时间不知道往哪里流的时候。居民兜里的钱普遍会去两个地方,一个是能够让自己厚积薄发的知识付费,另一个就是居民存款。

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以年为时间统计,最低点在2019年, 2019年之前,是中国人加杠杆的年份,储蓄被不断的拿出来卖房消费投资,2019年,社会财富效应递减,人们开始重新存钱,储蓄率数据又逐年上升(如图)。

这和我们刚才呈现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基本相同。

论财富效应,除了只谈往日与今时,更重要是谈未来。

四、未来的资金

从这里开始,本文进入全篇最重要的部分。前文一定要读,只有读懂了前文,才能知道中国这些年大体是怎样发展的,也能更好地看得懂这部分。

我是研究经济周期和资产价格波动的,所以我会看到在更长期的历史进程当中,经济和资产价格出现周期性波动是一件必然的事,只要它是自由市场。所以未来中国还会有财富效应出现这件事是确定行的….所谓的财富效应,反映在资产价格上,也就是会有资产涨的很高,反映在经济社会上,仍然会有行业企业被资本追逐,可以获得高利润。

我们在上面的论述中中,对于财富效应现象的出现,有两个很重要的结论:

第一是,过去的财富效应出现,是宏观大趋势和政策双管齐下促成的,宏观趋势指明了资金流向,政策创造出了足够多的货币资金。

第二是,今天的财富效应递减,也是宏观趋势和政策造就的。宏观上各行各业见到瓶颈,政策上进入化债阶段,货币在此前也不再泛滥,这也导致资金更多的流向了储蓄。

而未来,社会的财富效应的创造,也是关注这两项,未来的金钱会更多吗?什么时候?未来的资金会流向哪里?

从宏观趋势上看,目前推动中国发展进程的动力,也是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为65%,并且还在以大约每年0.5%的增速在前进,按照发达国家水平来看,城市化率如果能达到70%以上,进度就会很缓慢了。现在中国能进城的人基本都进城了,城镇化很难再推动更大规模的基建建设。很显然中国现在已经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后期。

工业化进程,我们主要看人均GDP数据、产业构成、以及制造业产值等数据,根据2023年的数据来看,第一产业占GDP的比值只有7%,第二产业占GDP的38%,第三产业占GDP的55%(如图)。

第一产业占比小于10%,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这个特征,证明中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当然还有其他数据佐证,这里我们就不过多赘述了。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后期,意味着传统产业很难再具备全面发展的机会。工业化从开始步入成熟阶段后,新旧产业会开始逐步替代,这种替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瞬间。所以我们在工业化进入后期但是还没有那么后期的时候,能看到一些现象,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增长,也就是前些年和今天,但是未来一定会促成一个结果,就是新技术新产能必然替代旧产能。这些也会反映在资本市场当中,新兴产业相关的公司,在股价的溢价上会更强。这个,便是未来资金流向的其中一部分。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并购会逐渐加快,具备更强资源和能力的大公司会在有限的市场中抢占更多的份额。这个也会表现在资本市场中,只有产业前几的龙头才具备投资价值,而那些小公司,长期来看,会死的死,伤的伤。垃圾股在长期的表现中会呈现出“股价不值得”。

如果落到企业上,我们也会看到企业在未来多年里,会呈现出在大面积搬迁的现象。因为成本因素,很多传统产业会开始陆陆续续去往中部和东部地区。这也是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会带来的规律现象。

财富效应的促成,宏观趋势只能指明初步方向,但是也很需要政策的配合。到了工业化后期,蛋糕的规模变得有限了,政策最大的作用就是分配。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势能最大的地方,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公平分配。

所以在最近几些年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主要政策,第一个就是资本市场改革,资本市场是很好的财富分配场地,资本市场注册制,是为了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完善退市机制,是利用市场的优胜劣汰,淘汰不符合规则的企业,而资本市场上股价和资金涨跌,其实就是资金分配的第一个过程。

其次,是并购重组相关政策的推进,未来很多产业都会呈现大公司化,这种趋势不可阻挡,所以推进一些企业重组并购,可能让产业发展更为健康。

再就是在一些民生政策。不过那些和我们今天的主题“财富效应”就偏离了,就不再谈了…

中国财富的蓄水池有两大项,房地产、资本市场。在过去那些年,资本市场都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个任务。

但是到了今天,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了,目前的政府政策已经几乎打满,还能动用的手段不剩下太多了,但是宏观消费、通胀、以及房地产销售,都只是微微回升。但是国家想要的大回升!它希望通胀尽快恢复正常,希望消费在全国各地出现增长,希望房地产可以卖的出去,希望最终经济可以走向复苏。而这一切的任务落脚点,在现在就都落在了资本市场上…

但是正如我们,资本市场也会开始有选择了。新技术新产能在逐步替代旧产能、产业在越来越集中化…夕阳产业没戏、垃圾公司没戏。

除了资本市场,难道说房地产就永远不会再有财富效应了吗?并不是的。从最近的房地产销售情况来看,深圳、上海为首的全国地产龙头很明显恢复的更好,销售更为顺畅。

所以从现在中国的资金走向来看,财富效应没有了过去的全面效应,而是都进入了结构性阶段。

上面我们说的这些,其实就是未来中国的资金流向。它值得你去仔细研究,视频看不懂去找文字。

但是只是资金流向还是不够的。就像是最早年的房地产,虽然价格也在涨,但是真正的大牛市,是次贷危机之后的四万亿撑起来的,以及需要足够多的货币作为支撑的,才能促成更大规模的财富效应现象。

当下中国的M2增速只有7.5%,从图中就能看出来,这和早些年的时候,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如图)。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有行情,但是不会有超级大的行情,股市楼市缺乏价格暴涨起来的资金基础。

那时间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如果从中期的政府政策上来看,2024年11月初的人大会议上给出来的化债完成时间,是在2028年底前。化债完成时,也意味着政策有了更加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财政环境。从长期的周期波动上来看,现在中国处于康波周期的萧条阶段,以往萧条阶段大概要持续8~10年,这样时间基本也就是2026年~2028年。

资本市场,或者说资产价格,是被资金的预期推动着走的。所以当大家都认为某个时间某个东西会涨价的时候,往往资金会提前介入,在半年前价格就开始有所变动了。

以上的论点,我们其实也可以从已经发生过的国家中看到类似的现象。比如我们的邻居日本,日本在1990年房地产股市崩盘之后,经济发展和资产价格上涨,最大的敌人也是债务。虽然社会人口进入了停滞阶段,虽然工业化城市化已经步入后期,但是在日本于2012年前后消化完债务之后,日本的资产价格也开始出现了上涨。京都圈的核心房产,在崩盘几年之后,价格就开始企稳了,等到2013年时,甚至已经涨起来好多年了。

2013年日本股市开始上涨时,消费、科技、医药、游戏等龙头公司涨价明显比小盘股要好,整个日本股市的大盘也在今年年初突破了1990年的最高点,创下新的历史新高。

结尾:

所以,我不管从任何一个视角去看,中国的未来,都仍然还存在巨大的财富效应。

虽然说未来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属于全面财富效应,但是这种结构性的机会,将会持续更多年,而且财富效应会更大。这是我们在美国、欧洲、日韩等多个发达地区的发展中,都看到过的类似情况。这是一个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步入后期阶段之后,会出现的规律现象。

投资也好,投机也好,在表现上都是资金买入的行为。从买进的那一刻开始,后面资产价格开始上涨了,那我们就把那个定义为有财富效应。

我说,时间是个好东西,因为时间会改变很多事,会改变人,会改变规则,会消化债务,会改变资金的流向,会改变人们的心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何尝又不是中国俗语中对于周期波动,兴衰更替的一种阐述呢。

未来的中国,不会再有暴发户了,想抓住财富效应,顺应时代,需要有一定的眼光,需要有一定的知识,需要有一定的家底儿。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英雄的出现,必然缺不了时代环境的成就,等待时代的东风,也是一种智慧。

回到我们本文的最初,形势比人强,永远…

我是老丁,朋友们,下期见


作者|老丁
个人微信|dingdingding1912
今日头条/b站/抖音/YouTube等全平台同名
【抖音/视频号直播:每周三20:00-22:00】

老丁是个生意人
我是老丁,仅此一号。用财经的视角看待世间的一切,偶尔预测…今天的一切都是历史的重现,时间的规律就是周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