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康唑洗剂是治疗多种浅表性真菌病的常用局部外用药物,其治疗头皮糠疹(头皮屑)、脂溢性皮炎和花斑糠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均已得到充分的临床证实,并在雄激素性秃发、马拉色菌毛囊炎及头癣等疾病发挥着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该文对酮康唑洗剂的适应证及用法用量进行介绍,为酮康唑洗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脂溢性皮炎/头皮糠疹
脂溢性皮炎/头皮糠疹(头皮屑)属于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二者的发病机制均与马拉色菌过度增殖相关,头皮糠疹(头皮屑)属于轻型脂溢性皮炎。
2016年亚洲脂溢性皮炎治疗共识推荐酮康唑洗剂是轻度脂溢性皮炎的首选用药,对于中重度脂溢性皮炎推荐抗真菌药洗剂联合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迅速控制病情。
联合用药:轻度:单药;中重度: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单药。
用法:每周2次,共4周,以后每周1次,维持治疗;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每周2次,2~4周,症状缓解后使用酮康唑洗剂维持治疗,每周1次。
花斑糠疹
花斑糠疹,又名花斑癣或汗斑,是由马拉色菌感染浅表皮肤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慢性真菌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背部及颈肩部皮脂腺丰富区域圆形的鳞屑性色素沉着或减退性斑,部分伴痒感。
康唑洗剂得到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是临床治疗花斑糠疹的一线用药。
联合用药:单药或联合抗真菌乳膏/溶液等、口服抗真菌药等。
用法:每日1次,连用5d,以后每周1~2次,维持治疗;于夏季开始时,每日进行1次预防治疗,为期3d。
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糠秕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性皮肤真菌病,主要表现为胸背部及上臂皮脂腺丰富部位圆顶状毛囊性油腻性红斑丘疹或脓疱,伴瘙痒,局部或全身抗真菌治疗对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酮康唑洗剂与系统性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以达到更佳疗效。
联合用药:联合抗真菌乳膏/溶液等、口服抗真菌药。
用法:每周2次,共4周。
头癣
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引起的慢性浅表皮肤真菌病,好发于儿童(3~7岁),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分为白癣、黄癣、黑点癣及脓癣,治疗以系统用药为主,辅助局部外用药,建议作为辅助治疗用于降低带菌率及传染性。
联合用药:联合口服抗真菌药和抗真菌乳膏/溶渡等。
用法:每日1次,每次局部停留5~10min,应用2周或至疗程结束。
雄激素性秃发
临床上,雄激素性秃发和脂溢性皮炎常伴随发生,在雄激素性秃发中,雄激素作用于毛囊的同时还刺激皮脂腺,使头皮油脂分泌增加。另外,在某些易感因素的作用下马拉色菌过度增殖,导致炎症反应,形成脂溢性皮炎。这些炎症因子会造成毛囊周围的微炎症,促进毛囊周围组织纤维化和毛囊生长期缩短,从而对雄激素性秃发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推荐用于雄激素性秃发并发脂溢性皮炎的患者。
联合用药:联合雄激素性秃发的治疗药物。
用法:参照脂溢性皮炎。
银屑病
推荐用于头皮银屑病并发脂溢性皮炎的患者。
联合用药:联合银屑病的治疗药物。
用法:参照脂溢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
建议头皮特应性皮炎,尤其是并发头皮马拉色菌感染的患者接受抗真菌治疗。
联合用药:联合外用特应性皮炎的外用药。
用法:每周2次,共4周,以后每周1次,维持治疗。
皮肤念珠菌病
皮肤念珠菌病是由致病性念珠菌侵犯局部浅表皮肤引起的皮肤感染性疾病,以白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可表现为念珠菌性间擦疹、芽生菌性指间糜烂、丘疹性皮肤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甲沟炎等,多数患者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有效,其中酮康唑洗剂被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推荐作为治疗皮肤念珠菌病的常用药物。
联合用药:联合抗真菌乳膏/溶液等。
用法:每日1次,疗程1-2周。
寻常痤疮
寻常痤疮是一种发生于皮脂腺及毛囊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痤疮丙酸杆菌密切相关。酮康唑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并进一步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脂肪酶活性,发挥抗炎作用。
局部外用酮康唑洗剂可能为寻常痤疮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一颗橙子
参考:皮科online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