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岗湾(四十九)丁家馄饨

文摘   2024-08-05 06:30   安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果是晴天,每到下午四点钟左右,从西门岗上就会下来一辆堆得满满的板车,穿过西门吊桥,出现在照相馆前,然后一家三口卸下几张二大的方桌、十几条长板凳,再搭起一块案板,将煤炉、水桶、碗筷和各种器具摆放稳妥,沿途的商家和过路的行人就知道,丁家馄饨摊又开始出摊营业了。
那时候,庐江电影院处在县城最热闹的繁华中心,文明路贯通南北,城中路连接东西。东边为四牌楼,四周分布着新华书店、中国人民银行、老百货大楼、县医药公司第一门市部、土产公司、五交化公司、县食品厂、金刚寺商场、钟楼桥饭店、回民饭店和庐江大戏院;向南依次有宛谷生商店、县医药公司、庐江浴室、稻香村饭店、县医院和贸易中心;西边是高拐,这里有照相馆、庐江饭店、第二百货公司第一和第二门市部、印刻社、服装厂、农机公司门市部、同兴隆饭店、百货商场等;北面隔着王家巷紧邻绣溪园商城,再过去为文化馆、皖中大市场、城关小学、街心公园、中国银行、县政府和环碧公园。可以说,在以电影院为中心的五分钟地带内,能够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需求。
八十年代初,绣溪园小吃一条街尚未成型前,城里吃饭的地方寥寥无几,上档次的饭店除了庐江饭店、稻香村,其次就是钟楼桥饭店、回民饭店,同兴隆主营早点,夜市的小吃就属丁家馄饨摊生意最红火。
记得那个年代,晚上经常去电影院或大戏院看电影、录像,偶尔也去大戏院舞厅跳舞,到了冬季则在礼拜天去庐江浴室洗澡,途经照相馆前,大概率要到丁家馄饨摊吃碗馄饨再回家。
丁家馄饨摊分工明确,老丁负责下馄饨,小儿子丁小文擀面皮包馅,大女儿收捡,来的都是回头客,打招呼时直接省略称谓,“来了”、“慢走”、“下两份”、“找您钱”。从下午四点多到晚上,几乎不断人,有在吃的,有装在搪瓷缸带回家的,偶尔还会送上门。说来道去,丁家的馄饨进口味好,皮薄,肉馅多,汤汁浓,吃了一碗不过瘾,还想再吃一碗,而且价格公道便宜。
我的外婆嘴刁,很少吃市面上卖的食品,晚年摔坏股骨卧床不起,却每天都要吃一碗丁家的馄饨。那两年,我和弟妹经常在傍晚端着一只搪瓷缸去城里给外婆买馄饨,来回十几分钟路程,担心馄饨凉了,母亲让我们带上毛巾给焐上。外婆走的那天,我恰好在家休假,傍晚下起了小雨,我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打伞去买馄饨,幸运的是丁家馄饨摊躲在照相馆大门洞里正常营业。那晚,活了一百岁的外婆少有的吃了两碗馄饨,没有遗憾的离开了人世。
老丁在家是长子,早先住在下街岗湾会附近,中年丧妻,带着一双儿女在岗上文庙巷后的采石荡西边自建房,独门独院,一家三口以摆摊谋生。老丁的母亲住在下水巷东侧李家临街的一间厢房里,妹妹嫁给岗湾会斜对面的孙家。许是因为家境的关系,老丁的女儿三十多岁一直未出嫁,儿子也始终打光棍。九十年代后期,老丁的大女儿未婚先孕,街坊邻里一度流传父女姐弟乱伦的种种不堪,事情的结果是老丁锒铛入狱做劳改,小丁离家出走不知所踪,丁家女儿披头散发流落街头,以捡垃圾为生。
不知什么原因,丁家女儿从此不再回家,而是住在去世的祖母遗留的老房子里,平常不疯不闹,看见熟人却总要转身吐一口唾沫。
老丁出狱后,有人在西门岗上看见了小丁的身影,时隔不久,老丁暴尸野外。据说,公安部门并没有查清老丁的死因。
久负盛名的丁家馄饨摊就这样消失了。

唐时明月的风花雪月
或许做不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但一定活得本真纯粹;虽然经历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骨子里依旧迷恋风花雪月的今生今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