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独特且有趣的教学方法——“画”数学,它是如何帮助孩子们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让思维看得见。
在一年级这个启蒙阶段,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他们更习惯于通过直观、具体的事物来理解世界。而数学,尤其是加减法、形状认识、数字理解等基础知识,对许多小朋友来说,起初是既神秘又陌生的。因此,“画”数学应运而生,它利用图像、色彩和简单的线条,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孩子们能够直接感知的视觉信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1. 形象记忆:例如,在学习数字“1”时,可以画一个小苹果、一朵花或者一个气球,让孩子们在脑海中形成“1”就像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这样的视觉记忆比单纯的数字更生动、更持久。
2. 空间感知:通过绘制不同形状(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形状的名称,还能通过比较大小、排列顺序等,初步建立起空间概念。
3. 加减法直观化:在教授加减法时,用图画代替算式,比如画一堆苹果,吃掉几个后剩下的数量,让孩子们用涂色或打勾的方式表示减少的数量,这样不仅能理解运算结果,还能感受到数量变化的过程。
1. 教师引导:教师应首先具备“画”数学的意识,通过自己绘制生动的图案来示范,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画,无论是数字、图形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2. 互动参与:组织“数学绘画比赛”,让孩子们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数学理解,比如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数字或图形。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还能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生活应用:将“画”数学融入日常生活,比如用图形标记家庭物品的数量、计算零花钱的增减等,让孩子们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与生活紧密相连。
4. 评价反馈:对于孩子们的“画作”,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关注其创意和尝试的过程而非仅仅结果正确与否。
“画”数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它帮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长,“画”数学逐渐演变为更为复杂的图表、模型等辅助工具,但那份将抽象思维具象化的能力,将伴随孩子们一生,成为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强大武器。一年级是数学学习旅程的起点,“画”数学如同一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逻辑与创造世界的大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教会了孩子们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如何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我们携手并进,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学年里,陪伴孩子们一起“画”出属于自己的数学天地!
作者简介:我是萧琳紫,小县城教书人,写走心的文字,做温暖的教育。陪你慢慢遇见更好的自己!
精彩回顾:
一年级数学(上)——由孩子一句“老师,我有点害怕上数学课了”带来的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孩子数学题做多了,自然什么都会了,你认可吗?
一年级数学(上)——算的快和准,孩子数学就非常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