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春风扶绿唤新芽
在许多家长的普遍认知中,孩子解题速度的快捷与答案的高准确率,往往被视为数学能力的直接体现。
然而,数学才能的评判标准实则远不止于此。
今天,一位家长向我分享了孩子练习100以内加法的成果,这份来自家长的细心关怀让我倍感欣慰。
尤为令我欣喜的是,相较于以往,孩子在今日的作业中展现出了更为工整的书写,这不仅是学习态度的体现,也是成长进步的标志。
同时,我也注意到家长的担忧:频繁提及孩子已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似乎对数学的掌握已胸有成竹。
诚然,孩子在完成简单的口算题卡时速度迅捷且准确率颇高,但面对如“( )+9=4+8=( )+( )=( )+( )=( )+( )”这类需深度理解与逻辑推导的题目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家长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孩子何以在看似轻松应对的日常练习,与正式测验间出现差异。
实际上,这揭示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单纯依靠记忆,而非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原理,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题目。
儿童的记忆能力强,能快速且准确地完成计算任务,但这并不等同于真正掌握了数学。
当面对需要综合运用数量、加减等概念的问题时,仅凭记忆难以奏效。
加之,儿童的理解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这是其成长规律的一部分,不应与智力水平直接挂钩。
因此,在初学阶段,即使计算缓慢、易出错,甚至依赖手指计数(如掰手指),均属正常现象。
部分家长和教师可能因急于求成,禁止此类自然辅助手段,转而要求孩子通过死记硬背快速准确作答。
然而,这种依赖机械记忆的方式,长远来看,可能抑制大脑神经的广泛活跃与发育,限制孩子的思维扩展与深度理解。
因此,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真正理解与独立思考能力,而非单纯追求速度与准确率。
数学作为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学科,其核心在于通过数、量、形等生活实例的应用,激发大脑对规律、关联及因果关系的探索与理解,进而活跃大脑皮层,促进全面发展。
故家长与教师需耐心引导,鼓励孩子逐步摆脱依赖外部辅助工具的习惯,转而依靠内在的数学逻辑与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我是萧琳紫,小县城教书人,写走心的文字,做温暖的教育。陪你慢慢遇见更好的自己!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