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期末解决问题《求原来》专项训练反思!

文摘   2024-12-24 09:12   四川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春风扶绿唤新芽



你好呀,我是萧琳紫!

随着新学期的深入,一年级的小朋友们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的节奏,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并学习基础的数学概念与运算技巧,其中“求原来”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专项训练的反思,探讨一年级数学“求原来”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以期为一线教师及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01   理解“求原来”的核心理念


“求原来”问题,简而言之,即是在理解题目中数量的变化基础上,逆向推导出原始数量。

这类问题不仅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问题分析能力的一次锻炼。

例如,“小明吃了3个苹果后,还剩下7个。原来小明有多少个苹果?”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理解“减少”与“剩余”的关系,进而推算出原始数量。

02   专项训练设计思路


1. 基础概念引入:首先,通过直观的教具(如实物苹果、图片等)和生动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原来”、“吃了”、“剩下”等关键词的含义,为后续解题打下坚实的语言理解基础。

2. 逐步引导:从简单的加减法入手,如“我有5颗糖果,吃掉2颗后还剩几颗?”这样的问题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求原来”问题,让学生逐步适应并理解解题的逻辑过程。

3. 多样化练习:设计不同情境下的“求原来”问题,如水果数量变化、图书借阅归还等,增加题目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错误分析: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常见错误,如混淆“剩下”与“吃掉”的数量关系、忽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等,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纠正。

03   教学实施中的亮点与不足


亮点: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超市购物、分配水果等,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解决“求原来”问题,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互动式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不同错误,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

部分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数学概念时存在困难,尤其是在逆向思维的培养上需要更多时间。
 
课堂时间分配:在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时,有时会感觉课堂时间紧张,难以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和消化所有内容。

家庭支持不足:部分家长对“求原来”问题的理解和支持不够,导致学生在家复习时遇到困难。

04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1. 加强基础训练:针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应强化基础训练,通过更多直观的教具和简单的例子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数学概念。

2. 优化课堂结构: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既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概念讲解和例题分析,又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练习和讨论。

3.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供家庭学习指导建议,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解决学生在家遇到的难题。

4. 信息技术辅助:利用教育软件或应用程序(如数学游戏、互动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05   写在最后


“求原来”作为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考察,更是对他们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初步培养。

通过专项训练的反思与实践调整,我会不断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一关键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为同行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促进一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我是萧琳紫,小县城教书人,写走心的文字,做温暖的教育。陪你慢慢遇见更好的自己!

往期精彩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短期复习抓成绩必看!

一年级数学(上)——《最大填几最小填几》专项训练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老师别焦虑,收下这份建议!

一年级数学(上)——“三轮复习法”,真的很有效果!

春风扶绿唤新芽
小县城教书人,写走心文字,做温暖教育,陪你慢慢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