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士到青椒,到底有多苦

学术   2024-10-22 12:05   北京  
这些年来,有一个特别感慨的点,那就是——人的每次身份转变,其实都是人生一个巨大的转折。
之前读书时,实验室很多同门师兄弟们纷纷投入青年教师的行列,俗称“青椒”。几年下来,有的人在“青椒”路上如鱼得水,已经进了副高甚至正高,转身变成老板,有的还在摸爬滚打,苦苦挣扎。大家偶尔闲聊纷纷感慨万千。当年博士都做得很不错,工作也很漂亮,为什么工作以后,差距会越来越大?

其实,影响青年教师成长进步的因素太多,非要归纳起来,只能用“天时地利人和”这种古老的智慧一言以蔽之。但是这里,咱们只聊聊“求诸自身”的问题。

从博士到“青椒”,最大的转变在于身份的转变。由身份转变,带来一系列连带反应。这些连带反应往往让新入职的博士措手不及,心态和行为都调整不到位。

身份的转变,意味着很多事情你要开始亲历亲为

从博士到高校教师的身份转变确实会改变很多事情。哪怕学生和老师都是在做科研工作,但一个身份的差异,就会让事情变得大有不同。

从入职高校的那天开始,你就不再是一个学生,而是高校的一名工作人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科研,而工作人员就要面临一大堆琐事和俗物,不像学生阶段,想要什么跟老板打个招呼就好。

作为一名老师,你首先面对的就是以前从没关注过的“柴米油盐”。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学校里的办事流程,学校的环境、院系机关的人,都需要自己去慢慢熟悉。

很多小伙伴说,学生阶段就帮老板处理过很多俗物,什么报账,请领,交材料。但是说实话,学生阶段做这些事情,对接的工作人员看的都是老板的面子,学生其实就是个跑腿的。但是工作人员不同,你处理所有的事情本质上都是你在和学校里相关工作人员打交道。

学生可以只关心学习,一切以学习为重,但工作之后就不同了。同时,亲历亲为意味着繁琐和细碎的杂事都需要占据自己的时间,这个时候很多一心想着在新的“青椒”岗位上大展宏图的小伙伴就不适应了。

所以,转变身份,首先你要意识到新的身份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些事实既然无法改变,那就想办法尽快适应。

快速转变身份,要有一种“成人”心态

读完博士的小伙伴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此前的整个人生,基本都在读书当中度过了。而“书生气”,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批评,看事情简单,评价标准“一元化”,不懂得变通,不懂得合作……绝大多数小伙伴,身份转变面临的最大关卡,就是如何快速褪去这种不够成熟的“书生气”。

褪去书生气的关键,其实就是“成人”心态。博士毕业往往也小三十岁了,但不得不说,绝大多数博士也许还不具备“成人”心态。一个成年人,自己要为自己的所做所说负责,甚至要为身边的人负责。

成人意味着责任,自己的责任,家庭的责任,身边人的责任。这些责任会自然而然约束自己谨言慎行,自然而然让自己考虑长远。

从成为青年教师的那一天起,未来几十年人生的路径基本就定下来了,所以应该仔细思考如何走好未来的职业道路。

那么,接下来说说如何走好“青椒”的路。

1

尽早开始自己的职业规划

青年教师是一个特别需要也特别适合早做职业规划的群体。高校教师的工作相对非常稳定,因此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尽可能考虑长远,这种特点是很多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


所以,在成为青年教师的那一刻,你就要开始筹划自己的职业路径了。


而青椒的职业路径相对单一,主要就是职称的晋升,从讲师到教授这座独木桥。这条路怎么走更顺更快,需要提前有所规划。

2

 “量化”你的产出

高校里评价一个老师往往都是采用“量化”的方式。


你课上的怎么样很难说,但如果你有教改课题,讲课竞赛拿拿奖,那么在评价体系当中,你的上课水平就“很高”。


所以看出来了吧,课堂上你再幽默风趣,谈笑风生,深入浅出也比不上论文课题和竞赛得奖。所以,从功利的角度来说,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就是尽量去做可以“量化”的事情。

3

 快速转变科研心态

一定要转变科研的心态。读书期间,课题是老板给的,经费是老板拿的,自己只要一心一意做研究就好。但是当你成为了一名“青椒”,你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出文章,拿课题,拿经费。


没有这三者,青椒的路将寸步难行。这种转变特别像之前在父母羽翼庇护下成长,突然有一天父母放开手让自己单飞。那种无助感和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感觉确实会让人不适应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如果有前辈或者大佬能给自己一点提携自然会好很多。

4

度过关键的起步阶段

“青椒”的职业起步相对比较困难。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往往科研启动比较慢。最基本的问题,就是青年教师可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科研资源”。这种科研资源不仅包括基金,学术人脉,还包括是否有足够的实验仪器,办公空间,学生资源等等。


一般青年教师刚入职,仪器设备是要“蹭”的(没有属于自己的仪器设备,用公用仪器设备往往需要排队),研究生是没有的(也没有导师资质),科研启动资金是“按阶段支付”的。这些因素导致青年教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科研正轨。


这里说一个不一定值得学习的方法,也许“水文章”有时候是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


之前我读书的时候就遇到一位老板,拿课题拿到手软,早已经过了追求文章数量的初级阶段。不过随着跟这位老板深入接触,我才知道他一路从青年教授走来也不容易。堪称一个逆风翻盘的典型。


他入职那年恰逢非典,做生物信息学的他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了实验室,但是刚引进没多久,非典结束了,可以说相关的课题研究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当时实验室的大老板方向和生物信息毫不沾边,也就没有什么工作让他做。他只好自己守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研究起了网上的公开数据库。


随后,写了两个数据分析类的网站发了几篇文章。这种文章其实技术难度不高,在很多同行眼里是“水文”无疑了,但是正是有了文章,才逐渐申请下来课题,然后一步步开展起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所以,从某种角度看来,是“水文章”帮助了这位老板走好了开局的几步。

5

学会多线程工作

青年教师不仅要兼顾科研和上课。还要兼顾工作和家庭。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备课,在教学上就要投入大量精力。如何协调好科研和教学是每个青年教师都会面临的问题。


另外,如何协调好工作和家庭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多数青年教师的收入不高,而博士毕业年纪也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所以家庭的问题确实也要提到关注列表当中。


虽然大学教师看起来是个相对清闲的工作,自由安排的时间很多。但事实上,想要快速做出“东西”,周末甚至节假日加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青椒“卷”的越来越厉害,你不加班别人去加班,回头别人先发了文章申请了课题,晋升职称评硕导都先你一步,这也就导致大家不得不越来越“卷”。


另一方面,大学教师的收入相对而言不算很高,如果学校处于一线城市,那么收入覆盖生活成本都成了一件不算容易的事情。忍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是青椒们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

6

不得不说的“社会工程学”

高校虽说是象牙塔,但也不能免俗各种关系和圈子。想要走得快,那么必须快速融入进去。大牛、领导、同行、同事、学生都可能是你未来职业发展的助力和帮手。


最显然的例子,在各种评审时,如果大家认识你,熟悉你的工作,显然是会加分的。你看到各种评审,各种推荐的候选人,往往都和一些学术圈的大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该“抱大腿”的时候别含糊。


同时,在学术圈里建立广泛的联系,或许就能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比如我就参与过几次饭局,聊着聊着某个大佬就看好了某个青椒的工作,定下了未来合作的框架。


更多相关阅读推荐

怎么看待越来越多的“科研外包”现象?

导师录取我但把我推给二导,怎么办?

今日视频推荐


就现在!添加客服微信

即送“200元服务优惠券”👇
👇留个言吧~

SCI发表辅导
意得辑出品:SCI论文写作指导,科研防陷防骗指南,投稿状态释疑,投稿后续跟进,科研故事集锦,学术圈新闻。更有科研写作资料包免费派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