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早开始自己的职业规划
青年教师是一个特别需要也特别适合早做职业规划的群体。高校教师的工作相对非常稳定,因此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尽可能考虑长远,这种特点是很多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
所以,在成为青年教师的那一刻,你就要开始筹划自己的职业路径了。
而青椒的职业路径相对单一,主要就是职称的晋升,从讲师到教授这座独木桥。这条路怎么走更顺更快,需要提前有所规划。
“量化”你的产出
高校里评价一个老师往往都是采用“量化”的方式。
你课上的怎么样很难说,但如果你有教改课题,讲课竞赛拿拿奖,那么在评价体系当中,你的上课水平就“很高”。
所以看出来了吧,课堂上你再幽默风趣,谈笑风生,深入浅出也比不上论文课题和竞赛得奖。所以,从功利的角度来说,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就是尽量去做可以“量化”的事情。
快速转变科研心态
一定要转变科研的心态。读书期间,课题是老板给的,经费是老板拿的,自己只要一心一意做研究就好。但是当你成为了一名“青椒”,你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出文章,拿课题,拿经费。
没有这三者,青椒的路将寸步难行。这种转变特别像之前在父母羽翼庇护下成长,突然有一天父母放开手让自己单飞。那种无助感和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感觉确实会让人不适应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如果有前辈或者大佬能给自己一点提携自然会好很多。
度过关键的起步阶段
“青椒”的职业起步相对比较困难。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往往科研启动比较慢。最基本的问题,就是青年教师可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科研资源”。这种科研资源不仅包括基金,学术人脉,还包括是否有足够的实验仪器,办公空间,学生资源等等。
一般青年教师刚入职,仪器设备是要“蹭”的(没有属于自己的仪器设备,用公用仪器设备往往需要排队),研究生是没有的(也没有导师资质),科研启动资金是“按阶段支付”的。这些因素导致青年教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科研正轨。
这里说一个不一定值得学习的方法,也许“水文章”有时候是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
之前我读书的时候就遇到一位老板,拿课题拿到手软,早已经过了追求文章数量的初级阶段。不过随着跟这位老板深入接触,我才知道他一路从青年教授走来也不容易。堪称一个逆风翻盘的典型。
他入职那年恰逢非典,做生物信息学的他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了实验室,但是刚引进没多久,非典结束了,可以说相关的课题研究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当时实验室的大老板方向和生物信息毫不沾边,也就没有什么工作让他做。他只好自己守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研究起了网上的公开数据库。
随后,写了两个数据分析类的网站发了几篇文章。这种文章其实技术难度不高,在很多同行眼里是“水文”无疑了,但是正是有了文章,才逐渐申请下来课题,然后一步步开展起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所以,从某种角度看来,是“水文章”帮助了这位老板走好了开局的几步。
学会多线程工作
青年教师不仅要兼顾科研和上课。还要兼顾工作和家庭。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备课,在教学上就要投入大量精力。如何协调好科研和教学是每个青年教师都会面临的问题。
另外,如何协调好工作和家庭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多数青年教师的收入不高,而博士毕业年纪也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所以家庭的问题确实也要提到关注列表当中。
虽然大学教师看起来是个相对清闲的工作,自由安排的时间很多。但事实上,想要快速做出“东西”,周末甚至节假日加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青椒“卷”的越来越厉害,你不加班别人去加班,回头别人先发了文章申请了课题,晋升职称评硕导都先你一步,这也就导致大家不得不越来越“卷”。
另一方面,大学教师的收入相对而言不算很高,如果学校处于一线城市,那么收入覆盖生活成本都成了一件不算容易的事情。忍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是青椒们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
不得不说的“社会工程学”
高校虽说是象牙塔,但也不能免俗各种关系和圈子。想要走得快,那么必须快速融入进去。大牛、领导、同行、同事、学生都可能是你未来职业发展的助力和帮手。
最显然的例子,在各种评审时,如果大家认识你,熟悉你的工作,显然是会加分的。你看到各种评审,各种推荐的候选人,往往都和一些学术圈的大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该“抱大腿”的时候别含糊。
同时,在学术圈里建立广泛的联系,或许就能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比如我就参与过几次饭局,聊着聊着某个大佬就看好了某个青椒的工作,定下了未来合作的框架。
更多相关阅读推荐
怎么看待越来越多的“科研外包”现象?
导师录取我但把我推给二导,怎么办?
今日视频推荐
就现在!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