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挺严重的,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想到论文就生理性厌恶,但是也不太能朝九晚五工作,文科专业,怎么办?可以找什么样的工作?
——来自知乎网友的提问
其实这是海归博士的通病,很多人回国入职高校之后或多或少都有点水土不服,也有不少人因此抑郁。今天这期文章就来结合这位网友的案例探讨一下海归博士回国不适应的原因到底有哪些,以及后续应当如何应对。
国内外高校及科研界的生态差异
这一点应该是在国外待过的科研人员的共识,国外的高校相对国内来说没有那么快节奏,无论是博士生还是老师都会比国内高校轻松许多,且更加注重work life balance,如果你工作时间过长,甚至还会强制你去休假。
此外,国外高校的管理相对来说更加扁平化,领导层更多是为教职员工服务的。
而国内科研界的生态是,如果海归不加入大佬团队,就很难在科研界活下去,对于很多不喜社交的海归,这简直是噩梦。
两者的差异造就了很多长期在国外的海归博士生、教授,回国初期总是非常不适应,因此抑郁也就不足为奇了。
非升即走的压力考核,是所有海归的噩梦
除了少部分运气和实力兼备的天选之子能够一步登天拿下人才帽子,大部分海归博士在进入高校后都会面临3+3的非升即走考核。这种考核实际上是模仿国外tenure-track考核的养蛊版,很多学校往往会招超过自身所需岗位的人数,然后让这些人竞争上岗。
能否通过考核条件不是一条清晰明确的线,它更取决于与你同一年入职的那批人的成果如何,同时也取决于你团队的大佬能不能为你说上话。如果不能满足考核要求,30多岁被迫离职的压力确实不小。
国内高校过多非科研类的行政性任务
根据小e身边好多回国好友的反馈,其实海归博士最不适应国内高校的还是过多的非科研类的任务。无论是学校、学院还是系里,都会倾向于让这群新入职的新人承包一些非科研类的行政任务,包括但不限于学科评估、研究生招考、学生活动等,费时费力不说还会很大程度影响自己的科研进度。
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好事轮不到你,轮到你的大概率不会是什么好事。相较而言,在国外此类事情很多会被安排给专职的行政人员,不会轮到教师群体。
小e建议,每一位海归博士在入职高校之前,都应该和已经在该高校的熟人深入了解一下这所学校的情况,看看是不是存在把青年教师当灯油的情况。
同时,也应该慎重考虑一下自己本身的能力和未来发展规划,看看能不能接受学校抛出的合同条件,不要太过于高估自己的抗压能力。
更多相关阅读推荐
Dissertation和Master’s thesis,明明都是学术论文,为何差别这么大!
最近一批被港校录取的人都后悔了…
今日视频推荐
就现在!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