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武侠小说里面都有这样一个桥段,主角在经历了某一件事,比如意外跌落悬崖得到隐居多年的世外高人指点,或偶然得到一本整个武林都在争夺的武功秘籍,又或者意外吃下某个灵丹妙药内力突飞猛进,从而武功实力一下跃居武林之首,走向人生巅峰。尽管科研界不像武侠世界一样那么玄幻离奇,但确实有很多不起眼的里程事件标志着你的科研能力陡然跃上了一个台阶,也许你自己都不曾意识到自己的科研水平已经今非昔比。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科研中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时刻标志着你的科研能力已经突飞猛进,今非昔比了。
科研本身就是一项高知识密度的创造性活动,要求参与者有大量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在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知识边界的迭代扩展。对于一个具备丰富经验及知识储备的研究者来说,他能够在遇到某一个问题的短时间内,就能够将其和自己认知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举一反三”地联想到问题成因、解决方案、规避方法,以及下一步潜在的其他问题,这就是一个研究人员拥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具体体现。
例如,作为一个吃货的普通人遇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可能最多会想到苹果熟了,要不要去捡起来吃掉。但是对于牛顿,他想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苹果会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飞,其他东西为什么再抛起之后总会掉回地面,我学过的数学公式怎么来解释这一类运动,这个公式中的具体参量应该怎么去确定,相关参量代表着什么?一步步这样思考之后,身为科学家的牛顿就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
然而,“举一反三”的前提并非胡乱地猜测,毫无章法地推论,而是需要建立在庞大的知识储备的前提上。对于牛顿来说,他能够发现万有引力的前提更是他在数分领域的丰富知识储备,能够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自然现象。而对于专业细化更加明显地今天,科研人员的知识储备很大一部分也来自领域论文的阅读量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简单来说,如果你也想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多读文献,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前提。科研除了是一项知识密度高的创造性活动外,同样也是一项展示性活动。想要将你的科研成果发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想要得到来自政府、学界、工业界的支持,想要让科研成果惠及大众,这些都离不开完美的展示。而要做好展示呈现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是高科研能力水平的体现。
也许作为研究生,你曾经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论文拿给导师,导师看都不想看,直言“狗屁不通”,而其他人写的论文导师、审稿人都一致好评。
作为青椒,为什么别人三年能中两个国自然的本子,为啥我同一个本子改了三年连个省基都难中。除去科学含量问题不考虑,你有没有想过这大概率是由于你没有从读者的角度进行科研展示。
提高这一项能力的最重要前提和前者一样,也是需要丰富的专业储备。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当作读者,或者你觉得什么样的论文你读起来舒服,你就模仿着那篇论文去写;什么样的基金申请本子让审稿人觉得好,你就去模仿人家的展示手法。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受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明白自己的科研问题。尽管大多数人都觉得科研很难而且还很累,但是科研可能是人类最顶尖最有趣味的智力活动,因为它是向着人类知识未曾覆盖的领域出发的征程。试想一下,当你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彻底吃透了一个科研问题,全世界没人懂就你懂,所有人都要通过你开辟的道路才能到达顶峰,这种精神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是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与之媲美的。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大家的起点都一样。但是度过四年之后,有人手握3、4篇顶刊,拿奖学金拿到手软,而有人连一篇满足毕业要求的论文都拿不出,这种情况甚至于可以说是大部分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能够干好科研的人,一定是觉得科研有意思,能够让自己牺牲闲暇时间全身心扑上去的人。 然而,不同于前两项标准可以通过努力慢慢达到,达成这项标准其实同时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简单在于对于那些喜欢探索未知的人,这几乎是毫不费力就可以达到的标准,而对于那些只想把科研当作一份工作而应付了事的人,想要让他们找到科研的乐趣简直难于登天。如果你在日常的科研生活中,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被上面三条描述说中了一条,那么毫无疑问,你的科研能力相较于当初那个初入科研界的初生牛犊,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恭喜你成为科研界一颗潜在的未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