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作者:《中国科学报》记者 徐可莹
“勉强毕业拿到博士学位”“发表过两到三篇一般水平的论文”
“毕业年龄超过32岁”“没有勇气再出国做博后”
“很不容易找到一份编制内工作”“不咸不淡过完一生”
……
出身普通、能力普通,连运气也普普通通——以上描述简单勾勒出了一道“普通人”读博的人生轨迹。相比那些顺风顺水、出道即巅峰的科研新星,这些“普博”的科研故事往往充满曲折。主人公也从最初的斗志昂扬,逐渐变得心灰意冷,像极了王小波笔下那头“受锤的牛”,最终遗憾离场。
离开学术界后,他们试着走向宽阔的四方。有人选择抱着铁饭碗“躺平”,有人选择去二本院校寻一方净土,有人则选择脱下长衫、自主创业……尽管各有各的遗憾,但回忆起这条饱受折磨的科研之路,“普博”们竟不约而同地说:博士毕业后,对学术彻底祛魅了。
与其说被学术“淘汰”,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出走。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普通的博士,可以普通地逃,况且逃避并不可耻。
或许是一种新的开始。
睁开眼,就是“三座大山”
找一方“净土”,屏蔽干扰
无休的内卷,无望的教职
博士毕业,却对学术彻底祛魅
更多相关阅读推荐
怎么看待越来越多的“科研外包”现象?
新手带研究团队,如何不搞砸 ?五个建议送给你
今日视频推荐
就现在!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