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语》分享会专刊 | 程彩霞:长期观察和记录就是创作的源泉——读《鸟语》有感

文摘   2024-10-21 10:58   湖北  





☞作者简介☜

     程彩霞,女,出生于70年代,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冶市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起风的夜晚》。



长期观察和记录就是创作的源泉

——读《鸟语》有感


◎程彩霞

      

认识查俊华老师,是三年前在黄石的一个小型聚会上。荒湖老师向我介绍说:“这是我们大冶籍的退休领导,查俊华市长,文章写得特别好,今后你要向他多学习。”因之前认识查代文老师,所以我对查姓比较敏感,也觉得亲切,当时就追问了一句:“同查代文老师一个姓吗?”查俊华老师答:“对,我俩同湾!”寒暄之后,因为有其他老师到场打招呼,就没有太多的交流。单纯看外表,实在看不出查俊华老师居然是厅级干部退休,只见他头发花白,平顶头,白色T恤,方脸,有细密皱纹,咋一看,跟我们农村的大叔没有两样,给人的印象是敦厚、朴实。

之后,虽然彼此也见过几次面,但依然交流不多,倒是在网上,常常有看到有关他的消息。在《大理文化》期刊发表小说《哑巴说话》,在《长江丛刊》发表散文《一张旧传票》、小说《妹妹要过河》,在《散文选刊》中发表散文《果城记忆》,《海外文摘》上发表散文《鸟缘》,在《今古传奇》上发表短篇小说《雪夜》等。特别是他的长篇散文《治水》,在《美文》杂志上连载,这在我们当地文坛上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钦羡。

由于看电子产品,眼睛容易疲劳,就算是再好的文章,我也只能大致浏览,所以真正认真拜读查俊华老师的文章,还得是从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鸟语》开始。

《鸟语》收集了他近四十年来的50篇散文,读之,口齿留香,品之,意犹未尽,思之,常常令人忍俊不禁或唏嘘感叹。他的文章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虽然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篇都有亮点,都能让人有所收获。对我这个还未出过国门的人而言,他的新加坡印象、旅澳日记等,自然让我先睹为快,眼界大开。

但真正让我感动的,主要是他对生活的洞察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同样是我们熟悉的事物,经他口讲出,经他笔描绘,竟然可以如此生动传神,化平凡为神奇,让人以耳目一新的震撼和触动。这些别出心裁的妙语如珠,文中随处可见。

比如《为母亲做九十大寿》中,两次提到母亲的笑容。第一次,介绍寿庆时,母亲接受晚辈们分批给她鞠躬拜寿,形容母亲不停地微笑,不说笑个不停,而是说“母亲满脸的皱纹长久不息地荡漾着慈祥和幸福”。这“长久不息”和“荡漾”,让母亲的笑容更加有动感、更有穿透力和感染力,让母亲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让人觉得是亲眼得见般真实可感。第二次,大姐作主,准备将母亲积攒的体己暂时存放,给出的理由是要留给她作一百岁大寿。母亲听了,开怀一笑,布满皱纹的脸笑得像绽开的花瓣。你看,这一笑,多么舒展和惬意。两次都是笑,妙就妙在有不同的展现,能给人不一样的想象和体验,读之,能让人看到活生生的画面,仿佛是拉近焦距的镜头,能看到她脸上的表情纤毫必现。

在《母亲的个性》一文中,讲到九十一岁的母亲摔了一跤,他这样描述:“这一跤,把母亲彻底摔散了, 摔碎了。像老屋经年风化了的土坯砖,再也捏不拢了”。他不直接说母亲摔得严重,而是用母亲曾生活过的乡村老屋作比喻,喻人如老屋,也有“风化”的那一天,让人读起来,虽心有牵挂且为之担忧的同时,能感受到美感和意趣,这就是文学的神奇!

再比如说母亲看到我们离开家时,要跟我们挥手,手臂提起来很费力,他写道:“手指像弯曲生锈了的钢筋,生涩僵硬。”如果直接说费力,我们一样能读懂他要表达的意思,但写成“像弯曲生锈了的钢筋”,则直接强化了母亲举手之艰难和想举手之强烈意愿,两相对比,后者则更有呈现效果,更能打动人。

书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有时甚至就只一个字,就能让文章生动起来。比如在《姐妹情》中,说太阳快要落山了,他写道:太阳搁到西山尖上的时候。这是将动态当成静态写,这一个“搁”字,让人拍案叫绝!可不是吗,我们抬头所见,也许就是瞬间的事情,这个“搁”字,直接将画面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具象且清晰。

我们往往会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对有些自认为司空见惯的事物,可能根本就不了解。看了查老师的文章后,会发现有太多未知的一面有待我们去关注。观察,不仅仅要用眼睛,而且还要用心灵。在《白狗赛虎》一文中写赛虎总是根据主人喜怒哀乐,做着不同的表现,摇着不同形式的尾巴。主人高兴,它就翘起尾巴摇不停;主人不高兴,赛虎就拖着尾巴轻轻摇摆;一旦赛虎做错了事,主人呵斥它,他就会夹着尾巴,尾巴尖儿颤惊惊地摇划,似乎在乞求主人的宽容。这一“翘”一“拖”一“夹”,实在是妙趣横生,这不只是赛虎的一个简单动作,而是它的一种内心世界的细致描述和呈现,动物也有表情和心情和体态。读后掩卷沉思,深感用心观察和体悟,至关重要。

我很好奇,查老师在短时间内,是如何有这许多的奇思妙想的?直至看了本书的《后记》,我才有所领悟,似乎也从中找到了答案。《后记》中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从一本叫《作品》的杂志中获得灵感,于是开始坚持写文学日记。无论工作和生活多么忙碌和繁杂,他都能见缝插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零碎时间,坚持记录。每看到一个场景、一个人物、或思考一句话,他都要 “随身记”。正式因为有这些长年累月的练习和累积,才有了他日后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是啊,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他之所以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美文,绝非一日之功,这跟他长期的付出和努力分不开。

前面提到的,在期刊发表过的文章,有很多没有收录进这本《鸟语》中,所以,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查老师会有越来越多的专集陆续出版,让我们一起共同期待,也希望我们每一位文友,都能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2024.10.17


本期组稿:张海青


END


········

《大冶文学》微刊投稿邮箱

dayewenxue@163.com

来稿请附简介、照片、联系方式

推介纯文学作品,面向全国文友征稿!


 大冶文学 DA YE WEN XUE
本期约稿:周自瑞

大冶文学
大冶市作家协会主管,推介纯文学作品。大冶作协198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现您,并对外推荐您的作品,主办有《大冶文学》杂志、《青山场院》文学年选,大冶文学公众号平台长期面向全国文友征稿,约稿邮箱:dayewenxue@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