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胡宗宪说,“事缓则圆”?

文摘   2024-09-05 20:56   河南  

《大明王朝》里,关于改稻为桑,胡宗宪跟谭纶交底的时候,说“事缓则圆”。
“当初你谭纶不来,我还可以向严阁老进言,也可以向皇上上奏疏说明事由,我可以慢慢做,比方把今年一半的稻田改种桑苗的方案,改成分三年做完。事缓则圆,大势尚有转圜的余地。”
如果分期三年进行改稻为桑,真的可以成功吗?
如果你认为“事缓则圆”是循序渐进,那我建议你听听下面的故事。
《走向共和》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桥段。
话说晚清吏治腐败,在洋人的炮轰下丧权辱国,于是统治阶级发起了自救行动,想着变法图强,并派出了五大臣去外国考察。
五大臣考察的结果是,要仿照英国和日本,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立宪需要筹备多久呢?慈禧让大臣们提意见。
有说两年的,有说四年的,而袁世凯揣摩到了慈禧的心思,给出了非常贴心的建议。
建议筹备十二年!
十二年,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袁世凯怎么会提这个建议?
其实,这才是“事缓则圆”的真谛。
当时慈禧已经71岁了,袁世凯说她,“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袁世凯的这个提议可以保证慈禧晚年牢牢的把控权力,防止光绪复辟掌权。
十二年就是慈禧的安全缓冲区,鉴于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狠狠的坑了一把光绪,这十二年也是袁世凯的安全缓冲区。
在跟杨度阐述自己的“理论”的时候,袁世凯说出了那句至理名言,“这就是政治,可以犯罪,但不可以犯错”。
结合《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关于“事缓则圆”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就是胡宗宪明面上给谭纶讲的,做事情讲究循序渐进,要遵循客观规律。
这是台面上的话,没什么营养。
第二层,“事缓则圆”,圆的不是事情,而是当事人,是所有参与者。
怎么理解?
结合《大明王朝》来说,改稻为桑本质上是一次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
浙江一半的农田改为桑田,桑田的经济价值大于农田,也就意味着增加了新的蛋糕。
这块大蛋糕,很多人要分。
嘉靖要分,用于自己修仙的开销。
严党要分,用于物质享受,也用于收买小弟。
国库要分,用于边疆战事。
层层盘剥下去,改稻为桑的收益全被嘉靖、严党、国库拿走了,而把缺少粮食的风险留给了百姓。
嘉靖、严党、国库,这三家怎么分,是没有一个协议的,容易产生矛盾。
百姓费了半天劲,一点收益没有,反而承担了风险,也会产生矛盾。
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势必产生摩擦,需要一定的时间缓冲,让各方接受既成事实。
《让子弹飞》中,汤师爷建议“豪绅的钱如数归还,剩下的钱三七分成”。
张麻子明知故问,怎么才给黄老爷三成?应该五五分成!
听到张麻子这个表态,黄老爷表面笑嘻嘻,深夜却安排了杀手。
为什么?
核心利益的划分不是请客吃饭,没有时间来消化的矛盾,是要出人命的。
所以,胡宗宪说的事缓则圆,意味着给利益各方留下足够的博弈时间,最终给出一个各方接受的方案。
方案的达成,可能来自既成事实,也会伴随着一定的妥协与让步。
而这,都需要时间。
所以,时间是真的很宝贵,很多事情急不得。
这事缓则圆的第二层意思,挺黑暗是吧?
别急,还有第三层意思。
有句话说得好,“我走后,哪管洪水滔天”。
这事缓则圆的第三层意思是“拖”字诀。
拖到什么时候呢?
拖到所有的风险已经出清,拖到所有的利益已经到手。
袁世凯揣摩到了慈禧的心思,于是建议立宪筹备十二年,也就是推迟十二年。
哪怕这十二年会进一步拉大与列强的差距,袁世凯也在所不惜。
“只有老佛爷高兴了,大家才会都高兴。”
事缓则圆,拖一拖,拖到我可以全身而退,风险自有后来者承担。
《雍正王朝》里面,官员们拖着不交国库欠款,也有这层意思。
拖着拖着,人们的心气就被磨平了,这阵风也就过去了。
时间可以消化风险。
这也是大型系统中很难推进改革的原因。
比如在大公司,老板雄心勃勃的提出了一揽子计划,结果实施的过程却一直受阻。
因为大的改变意味着大的利益再分配,也意味着大的风险。
于是公司的高层通过博弈来争取利益,而公司的中层通过“拖”字诀规避风险。
看吧,小小的一个“事缓则圆”,竟有这么多门门道道。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看《大明王朝》、《走向共和》、《雍正王朝》,看到经典的桥段,经常发现能和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对应上。
一琢磨,会心一笑,原来大家都这样,心里的坎就过去了。
更进一步的,可以在剧里面悟到为人处事的方法,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呆小萌的杂货铺
记录自我成长的路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