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之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波黑是我入境的第7个国家,是去过的第2个免签国,也是前南斯拉夫的另一个成员国。突然发现,塞尔维亚和波黑的游记序号,和我去过的国家个数一样,分别是6和7,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此前我了解到,波黑和黑山的自然风光更胜一筹,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两个国家一起玩,甚至和塞尔维亚一起;可惜我在毕业典礼后只剩四天假期了,与其走马观花地去两个国家,不如仔细逛一个国家。
降落萨拉热窝机场的时候是下午。不同于塞尔维亚的多云天气,在波黑的三天几乎都是艳阳高照。我不禁再次感慨自己的旅行运,因为对于波黑这样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地方来说,好的天气对于景色有着重要的作用。萨拉热窝机场很小,看起来甚至不如大庆机场,机场周边的停车场和道路表面也布满了裂纹,这些都表明波黑的经济水平不甚理想。
在机场换了一些波黑币,发现波黑币和欧元或英镑的汇率大概是0.5,这一点倒是比塞尔维亚要好很多。不过可能是因为刚从塞尔维亚回来没多久,我潜意识里觉得波黑币也没那么值钱,于是最开始的两天花了很多钱,后来才逐渐意识到波黑币汇率也不低。另一个问题是,从当地的自动取款机取钱的时候,每次都要固定收取20波黑币的手续费,后来我又取了几次,并且后悔没有第一次就取出足够多。
撑一支长篙
萨拉热窝是一座东西走向的狭长的城市。机场在城西,从机场坐公交车一路向东,我发现这座城市的形态主要是因为南北两面都是山,因此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就是中间这一条峡谷。另外,米加卡(Miljacka,另译作米里雅茨)河同样沿着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看来山、水、城这三个因素是互相影响的。我的目的地是城市最东端,给公交司机看了谷歌地图后,他告诉我直接坐到终点站,这倒是省事。一路上不到半小时,我就看完了萨拉热窝的几乎所有景色,也拍了一些视频和照片。
终点站是市政厅,我住的酒店也在附近。市政厅在河的北岸,坐北朝南,北侧和东侧都是山,不知道当地人懂不懂风水,不过我觉得这里风水很好。市政厅对面隔着公路,还有一个广场,广场形成了一片宽敞的空间,像是主动把周围的河流和树木推开了。我原本想着直接去酒店休息,不过看到这样的美景,又赶上这样的好天气,突然没有那么累了,索性把市政厅附近转了个遍。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我的外套落在公交车上了。只好安慰自己说,就当是送给波黑人民的见面礼了。
市政厅、米加卡河,以及东面的山
酒店隐藏在主干道后面的一条小巷子里。只看外面觉得一般,进入屋内发现各种设施还是很齐全的。我一向不喜欢特别大的酒店,比如出了电梯还得走很久、需要仔细辨认门牌号的那种。这个酒店算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一共只有两层楼和7个房间。稍作休整,我又和在塞尔维亚一样下载了谷歌的离线地图,并且确认了日落时间,就出门了。因为波黑和塞尔维亚都不是欧盟成员国,我的手机卡不提供套餐内流量;而如果办理流量包的话,价格大概是1MB一镑,极其离谱。于是,为了省钱,也是有了在塞尔维亚的经验,我就干脆不连网,只有到了室内才连上网,给家人报个平安。
酒店门口就是古城的步行街。在阳光充足的傍晚,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漫步在不规则的石块拼成的小路上,看着两旁店铺里精致华美的伊斯兰服饰和工艺品,不经意间闻到另一条街上的饭店里传出的烤肉和油饼的香味,混杂着清真寺的祈祷声和焚香的气味,步行街尽头是几座错落有致的尖塔……即使看再多的电影和纪录片,读再多的相关书籍,都不如亲自在这里走几步,让所有感官被环境调动起来。
步行街、清真寺,和再次入镜的山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著名的“文明交界”。所谓的交界就是一条横跨东西走向的步行街的分界线,上面写着“萨拉热窝:文明相会之地(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代表东西方向的E和W字母,清楚地表明了这里的地理和文化特征。理论上说,分界线以西是东正教主导,以东是伊斯兰教主导,但严格的区分并不存在,只是在建筑风格和不同着装风格的比例上有些体现。眼前热闹的城市烟火,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可能是两个民族之间的血雨腥风,是无数伤亡后彼此都不能前进一步,最终被迫形成的分界。
文明分界线
从步行街回到主干道上,著名的拉丁桥映入眼帘。拉丁桥是一座横跨米加卡河的石拱桥,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给这座桥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百年以前,就是在这座桥上,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而这件事被普遍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今天,这座桥又恢复了平凡,除了桥边的一块介绍这个故事的宣传板。
拉丁桥
在同事的推荐下,我去吃了波黑特色的烤肉和油饼。这里的饮食和新疆有很多相似之处,想来都是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烤肉很咸也很嫩,油饼则是外脆内软;把油饼从中间撕开,放入烤肉和蔬菜,一口下去的味道层次还是很丰富的。
烤肉、油饼、洋葱和奶酪
接下来就是等待日落。晚饭后,我本来打算在饭店休息一会儿,不过担心错过日落后的最佳拍照时机,就立即出发上山了。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走到酒店附近转头向小山坡上走,路上一侧是和山下类似的二层小楼,另一侧是一大片墓地。好在此时天还亮着,不然多少有些阴森。七点左右,太阳几乎落下去了,我也爬到了接近山顶的位置。这时,城市的各个角落同时响起了诵经的声音,从不同距离和方向传到耳中;低头看着夹在群山之中的城市,抬头远眺即将隐入山后的夕阳,这种感觉或许在地球上是独一份。后来的两天,每晚落日的时候,我都能听见同样的诵经的声音,虽然不清楚含义,但可以感受到信众的朴素与虔诚。
天色逐渐变为粉紫色。站在城东的山上看过去,近处更多的是清真寺,远处更多的是高楼大厦等现代建筑,更远处则是连绵的群山。天色渐暗,楼上和街上的灯光也逐渐取代了日光,让整座城市披上了一袭闪烁的黑纱。这一刻,我再次想起了在塞尔维亚的第一晚。那晚,同样是俯瞰古今交融的首都,同样是独自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国家,也同样地略微羡慕着身边三五成群的人们。
傍晚的城市,和线条优美的群山
天完全黑了下来,温度也快速地降了下去。照片拍得差不多了,我就下山了。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第二天的重头戏是波黑国家博物馆。前一天在公交车上,我就看到了博物馆朝着公路的一面,感觉平平无奇,完全没有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的那种气魄。开始参观后发现里面还是别有洞天。博物馆是由四栋楼和围在中央的植物园组成的建筑群,先前我看到的是展品最多的一栋楼。这座博物馆,除了记录漫长的历史,也充分体现了文明的交融:主要的部分是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尤其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对当地文明的影响;其次是不同地质时期的化石和动植物标本;还有一栋小楼专门介绍传统的伊斯兰民居、服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博物馆的部分展品:动植物标本、石刻、
化石、金饰、铁器、老照片,和伊斯兰民居
参观博物馆之余,还有充足的时间探索萨拉热窝。沿着米加卡河,我先后路过了萨拉热窝艺术大学、火车站和客运站、议会和国家安全部大楼,以及全城最高的avaz大厦。
萨拉热窝艺术大学坐落于米加卡河南岸,有着独特的深绿色哥特式圆顶。除了这座建筑本身,前面还有一座颇具当代艺术风格的人行桥,桥面板在中央折叠起来,转了一圈后连接到对面的河岸,使得两侧的桥面板刚好错开一个桥的宽度。我给这座桥取名为“卷起来了”,不过考虑到当地人悠闲的生活状态,这个名字还是不太合适。桥的附近还有三个由线圈构成的雕塑,用细线悬吊在米加卡河上,表现的是骑自行车、杂技等运动的场景。这三个雕塑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不同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后面的背景,有时雕塑很清晰,有时就需要仔细分辨。
继续向西走,城市建筑逐渐变得稀疏,而眼前居然出现了雪山。没想到在中纬度地区的春天,海拔不是很高的地方,还是能看到积雪。后来我了解到,冬天有很多人来波黑滑雪,据说还很便宜。
雪山和房屋树木
火车站和客运站在一起。因为这次旅行只有三天,我原本有些犹豫要不要去莫斯塔尔。到客运站问了一下,听说坐大巴过去要三个半小时,更加犹豫了。纠结的时候,我决定先去其他地方逛逛,回来再买票也不迟。
走出客运站,一抬头,孤零零的avaz大厦就在眼前。昨天在山上,我就注意到了这栋摩天大楼,但直到这时我才想到,也许可以上到楼顶看看呢?我朝着楼顶看去,隐约看到露天平台上有人影,于是立刻朝大楼走了过去。
大楼的主要用途是共享办公,楼顶有一个全景的酒吧和露天的观光平台。在一楼的接待处,工作人员说上面需要两元硬币。我边说边做手势地问她,是不是可以把硬币放进去,压成一个纪念币,她点点头。上去以后,我才发现她理解错了,两元硬币是用来通过去观光平台的闸机的。但是我只有一元硬币,没办法通过闸机;更糟糕的地方是,闸机不能刷卡或者用纸币。我于是去了酒吧,问服务员能不能用纸币换硬币,他不同意,我只好买了一瓶水,用找的钱顺利通过了闸机。
楼上的风景比前一天的山上更好。当然,昨天是傍晚,观景点是在老城,而今天是白天的新城,因此不适合比较。这座大厦附近就是另外两座很高的写字楼,分别是微软和甲骨文的办公楼,再远一点就是安全部大楼。向东面的老城看去,昨天看到的清真寺们变了一个样子,尖塔也几乎都隐藏在密集的建筑中。向北面看去,群山连绵,山脚下的一条铁轨和几条公路,从客运站和火车站向东西两侧延伸,画出不同于群山的曲线。
特别的是大厦脚下的美国大使馆。来的路上我就路过了美国大使馆,发现它的院子占地面积极大,而里面的建筑只有三四层高,周围布满摄像头和禁止拍照的标志。到了大厦的观光平台,整个美国大使馆一览无遗。不同于北京的建筑限高,这里和周围两栋写字楼,应该都能完整地看到美国大使馆内部。后来我觉得,美国大使馆的建造时间应该早于周围这些高楼,否则它一定会重新选址的。
从楼上下来,我下定决心要去莫斯塔尔,于是去火车站买了票。和塞尔维亚一样,这里的车站也不卖返程票。不过我的现金也不够买返程票了,只能再取一次,再被高昂的手续费宰一刀。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三天,我坐上了去往莫斯塔尔的大巴。一路上山环水绕,雪山、森林、峡谷、水库,轮番登台,满眼青翠。这里的湖水如同云南玉龙雪山脚下的湖水,呈现出浓烈的蓝绿色,如同宝石一般。我猜这是因为显色的矿物质含量较高,加上水坝的存在导致水流缓慢,矿物质的浓度就更高了。
中午时分,终于到了莫斯塔尔。这是一座不大的老城,同样是依河而建,山和水赋予了这里摄人心魄的美和独一无二的灵气。老城的大部分建筑都采用灰色的石材,搭配上高饱和度的蓝天、绿树和蓝绿色的河水,反而显得更加和谐。
河边的莫斯塔尔
莫斯塔尔的老桥,是整个波黑的标志性景点。老桥是曲率极大的拱桥,在并不宽的河面上架起了五六层楼的高度。沿着步行街走到老桥附近,我见到了堪比国内景区的游客密度。这里的流动人口一定多于常住人口。
1993年,在战争期间被炸毁的老桥;
2023年,游人如织的老桥
战争与种族灭绝博物馆内部
莫斯塔尔火车站的站台
萨拉热窝机场的纪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