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9年6月,北美,苏必利尔湖
往日宁静祥和的五大湖区,最近开始喧闹了起来。政客、军人频繁出现在这里,富豪、明星争相置办田产,各路媒体也蜂拥而至。本地的居民不堪其扰,但更多的是好奇——一直以来,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但在此之前从来没觉得,自己的家乡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其实从2035年开始,湖区的气氛就有些不一样了。那一年,美国著名政治学者鲁伯特在《防务》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军事建设的新思路》的文章,引起了美国高层的重视。文章认为,美军一直以来秉持的全球部署思想,以及由这种思想倒逼出的军队和军事设施建设、军工企业研发和运营、军民融合等领域的固有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而,作者提出,当前形势下,美国应该做最坏的打算,即一旦美国的海外力量被地区强国消灭、美国的影响力从相应地区消失,应该如何避免美国本土被攻击甚至被瓜分的情况发生。作者认为,美军应当加强长期被忽视的陆军的建设,把注意力转移到本土,在本土建设一批“末日工程”,其中包括大规模的可持续能源设施、能多供养数倍人口的农业、有独立完整产业链的工业、重要原材料安全可靠的储存和获取途径,等等。环顾整个美国,远离经济中心和密集人口、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强大的开发潜力、提供能承载高强度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稳定环境的,五大湖区是最优选择,没有之一。
那时,只有极少数人相信了这套理论。一方面,美国的综合实力远超其他国家,来自国际上的威胁,似乎还不如国内不同身份认同的群体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人们已经习惯了学者打着学术的旗号谋取私利的行为,而文章作者鲁伯特出生在日薄西山的伊利诺伊州,很难相信他是自然且客观地得出五大湖区的优越性的结论的。但是,这位学者先后得到了国家安全顾问、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总统本人的秘密接见,其中与总统的交流没有任何文字和音视频记录,是仅有这两人知道的最高机密。很快,手眼通天的华尔街,一些资深的金融机构就得知了这一消息,不仅提前控制了湖区的大量优质资产,这些金融大鳄还达成默契,通过他们掌握的媒体,尽全力转移公众的注意力,避免出现跟风投资的情况。就这样,美国政府开始认真研究将湖区建设为未来战争的后方基地的可能性,而精英阶层也开始悄悄地向这一区域靠拢。
战争已经开始一个月了。在盖洛普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中,接近一半的美国人对未来的预期“很悲观”,这一比例在战前一直保持在20%以下;关于战争的走向,选择“美国将赢得胜利”的比例,已经从70%下降到了55%,尽管依然过半,但这个下降速度大大出乎这一资深民调机构的预料。不论是出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还是单纯的随波逐流,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向湖区集中。有人低价抛售了纽约中央公园旁边的豪华公寓,只在湖区换了一套一样大的公寓;有人放弃了律师、资产顾问等高收入工作,开始在湖区研究种地和装修;也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报名加入政府组织的建设大军,只为了省下高涨的食品和住房开销,并且尽量远离战火。乱象丛生之际,也有人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上班、度假、运动、社交,主动把正在经历巨变的世界隔绝在自己的世界之外。当然,没有人知道,这层肥皂泡会在什么时候被突然戳破。
同时,咸阳
自从战争爆发以来,很多人来到位于咸阳的秦始皇博物馆参观。这座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包括了曾经和美国前总统里根合影的秦兵马俑,和最近几年才重见天日的秦始皇陵。来到这里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或旅行、或求知、或只图一乐,但最主要是寻找和祖先的精神联系——两千多年前,一个人为华夏大地第一次送来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仅仅十几年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个为华夏民族定名的盛世到来;如今,随着战争的进行,“天下大同”的理想似乎不再遥远,尽管每个人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衣食住行。
另一个目的,和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一样——躲避战火。在东南沿海的主要城市,战机的轰鸣、导弹的呼啸、防空警报的喧嚣,已经取代了人声鼎沸、觥筹交错、车水马龙,强行占据了人们的感官。尽管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平民伤亡事件,但战局瞬息万变,没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确定。于是,深处亚欧大陆的西北地区,不出意外地成为了投资和移民的首选。在这时,很多人终于意识到国家经略西北的重要性——这里已经不再是连绵戈壁、满眼黄沙,而是整体发展水平和东部地区持平、部分地区和部分特色产业领先全国的新经济中心。在生产力低下、技术落后的古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位于四关之内的关中地区,不仅是王业兴起之地,更是危难时刻的希望;自汉武帝时期打通、安史之乱被切断的丝绸之路,其存亡不仅决定着国家的兴衰,也影响着欧洲大航海等世界大势。在近现代史上,西北地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这里再次成为了全国的中心。
秦始皇博物馆的门口,数百人在六月的烈日和燥热中排队等待进门。突然,刺耳的防空警报盖过了所有声音。地面上的疏散指示灯自动亮起,武警部队和景区工作人员也立刻行动起来,组织游客和附近的居民朝着指示灯的方向有序撤离。很快,近千人都进入了最近的地下工事。工事按照统一标准建造,位于地下百米深处,通过三部电梯和两部楼梯到达地面,配置两套新风系统,每处工事最多容纳约三千人;结构四周和底部由灌浆柱支撑,内部和顶部经过高强混凝土和纤维筋的复合加固,可以抵御地震、超高温和常规核武器。全国范围内,在咸阳这样的人口密集地区,类似的工事还有一千多个,更多的工事正在建造中。尽管几年前就开始建设,目前人防设施仍然不够。
很快,应急指挥部的通知从广播中传来:
“本次警报为演习,请全体市民理解并配合,30分钟后有序离开地下工事。”
有人松了一口气,也有人抱怨起来。不管心情如何,没有人希望在防空警报之后听到枪炮声;而越来越频繁的演习,都是为了不是演习的那一天。
全国范围内,变化正在发生。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少了很多,也因此变得更加安静;超市里的进口食品经常断货,种类也在逐渐减少;药店里的常用药被抢购一空,尽管大部分可以在社区医院轻松获得;政府和国企的雇员经常需要参加社区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组织防空和火警演习、协助发放物资、维持秩序等;学校的人文类课程被大幅压缩,军事课程从原来的照本宣科,变成了更加贴近实战的演练,例如练习急救和自救,通过虚拟现实设备熟悉战场上的不同角色,通过专用仪器模拟枪伤、耳鸣和眩晕,等等。
放眼全世界,这已经是比较好的情况了。一些非洲和拉美国家,由于产业单一、外交捆绑等因素,在战争爆发后进出口贸易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不仅本国的产业无法转化为国民收入,连很多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无法获得;重资本轻实业的欧洲各国,虽然目前仍然在隔岸观火,但原本通过金融和货币施加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消失,而工业体系并不能以同样的速度重建,因此物价飞涨、生活用品普遍短缺成为了常态;大洋上远离战火的小岛,成为了部分富人的避难所,外来人口也与当地人频繁冲突,而且这些小岛的承载能力有限,抵抗力更是极差,一枚导弹、一次人造海啸,就会灰飞烟灭。
这些也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战争期间,燃料、金属、弹药等物资的消耗量骤增,导致各参战国都在积极寻找稳定可持续的原材料产地。石油储量已经大不如前的中东地区再次沦为棋盘,各大国的军队和石油公司在里跑马圈地,当地人大量成为难民;一些从殖民者手中独立出来的国家,由于独立以来没有实现产业升级,百年以后依然被大国敲骨吸髓;在地缘政治中左右逢源的韩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国,无一例外地被绑到了大国的战车上,也往往遭受打击最严重。
不过,这些国家还存在,这些人还活着——至少暂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