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是一部略微用力过猛,但整体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美国主旋律电影。
这部电影的剧情原本十分简单直白,就是对奥本海默一生的概述,尤其关注了曼哈顿计划和听证会这两件事。如果按照一般的传记电影的拍法,首先要强调主人公悲惨的童年,然后是迷茫的青年,进而是曲折前行的中年和功成名就的老年,最后是平淡落幕的暮年。近年来,好莱坞的传记电影,例如以猫王、梦露为主角的传记电影,都是过分关注甚至是刻意营造一种聚光灯下不为人知的痛苦,用以体现作品的深度和价值。但《奥本海默》不然。与其说这是一部传记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诺兰电影,因为本片的诺兰特色极其鲜明——快节奏、强音乐、多剪辑,以至于本来平淡无奇的故事,被诺兰讲出了史诗的感觉。
为什么说用力过猛呢?因为打乱时间线这一屡试不爽的诺兰保留节目,在本片显得事倍功半。本片采用双线叙事,主角分别是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故事主要内容分别是奥本海默主持的曼哈顿计划,和针对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听证会。为了不让观众太糊涂(可能是《信条》用力过猛后学乖了),或者是为了票房更好看一些,诺兰特意用彩色和黑白色来区分这两条线。这样精神分裂般的操作,诺兰以前就用过: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诺兰为了表现出蝙蝠侠最后没死,使用了大量情节铺垫,例如管家度假时的偶遇、蝙蝠侠飞船的自动驾驶功能等等。比起《盗梦空间》结尾那个略微抖动的陀螺,这样的努力显得既有些多余、又有些无奈。一方面,诺兰要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正如姜文在很多电影中故作高深;另一方面,诺兰又担心观众不理解甚至不买票,担心高成本投资无法得到回报,于是只能走中间路线。这样“拧巴”的问题,在关于热门IP、争议话题的电影中往往更容易出现——毕竟,艺术作品在创作完成后,就不再属于作者本人了。
当然,这是本片唯一的缺点。在其他方面,本片的发挥还是可圈可点的。
历史的行程
首先说曼哈顿计划。曼哈顿计划是美国政府和军队委托奥本海默主导,组织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完成的,以研制核武器为目的的重大科技项目。对于曼哈顿计划的重要意义,也许今天的世人,甚至今天的美国人,都没有真正认识到。美国人原本以为战争离自己很远,直到珍珠港事件。此后,美国的战争机器全速运转,以年产上百艘航母(当时的简单版本)的工业能力,碾压了纳粹德国和帝国主义日本,并最终通过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避免了盟军地面进攻的巨大伤亡。如果没有原子弹,日本最终大概率也会投降,但不会像挨了两枚原子弹之后那样心服口服,也不会在战后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牵制中国的桥头堡。美国军人会付出巨大伤亡,而这种伤亡,正如后来的越南战争,可能会催生出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导致美国政府在对日政策上做出转变,或许与日本单独媾和、与苏联密谋划分势力范围也是可能的。试想,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招核”国家,日本军国主义、称霸扩张的野心尚且如此强烈,如果是通过常规战争惨胜,今天的日本只会更加狂妄,而今天的美国也绝不会早在二战结束之时,就建立起对全世界代差级别的优势。如果这样,冷战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但历史的行程没有商量余地。在纳粹德国的核武器研究很早就走偏了理论路线,重水工厂又被盟军轰炸后,纳粹德国已经失去了通过核武器威胁盟军的可能。至于日本方面,更是根本没有研制核武器的想法。在这种背景下,是否要真的使用核武器,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众所周知,美国最终没有对德国,而是对日本使用了核武器,既有战争形势的考量,也是种族歧视的体现。电影中那句轻描淡写的“我们不能对白人使用原子弹”,就是一个代表性的观点。
就这样,奥本海默被推到了舞台中央。他原本是犹太裔美国人,在英国留学期间发现了自己在实验方面的短板,于是在玻尔的推荐下去往德国研究理论物理(正如杨振宁)。在德国期间,奥本海默结识了后来纳粹德国原子弹研制的核心人物——海森堡。在海森堡挽留无果后,奥本海默回到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著名物理学家劳伦斯成为了同事。尽管奥本海默在此期间积极参与美国共产党的活动,他的弟弟、情人、妻子、部分学生都是美共成员,并且他也因此受到了FBI的监视,但很快就到了国家需要他大过需要整他的时候。格雷福斯将军找到了他,希望他主持曼哈顿计划,并协助网罗国内外人才。奥本海默及其团队最终也按时完成了任务,成为了“原子弹之父”,一时风头无两。
猎巫行动
奥本海默在曼哈顿计划的方方面面都做得不错,除了保密工作。事实证明,曼哈顿计划中的一位科学家是苏联间谍,而奥本海默曾经包庇的朋友也收到了怀疑。这些确凿证据,加上奥本海默身边大量的美国共产党成员,以及他本人支持工会、支持学生运动等的左翼思想,奥本海默理所当然地遭到了美国体制的针对。曾经站在他一边的历史行程,这次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冷战初期,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甚嚣尘上,大量的无辜人士被认为与社会主义阵营有关。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在曼哈顿计划结束后,关于是否给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续期,美国政府产生了犹豫。时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施特劳斯,因为在工作中与奥本海默的一些龃龉而对后者怀恨在心,于是将奥本海默的机密档案交给心腹,令后者展开调查,并组织针对奥本海默的听证会。听证会上,奥本海默的妻子、同事、政府和军队官员,包括他本人,都经过了委员会的询问。其中,奥本海默在曼哈顿计划的同事,后来成为“氢弹之父”的泰勒,对奥本海默作出了不利指控;而格雷福斯将军也表示,按照新的安全标准,不会给奥本海默颁发安全许可。最终,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被撤销。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多年后,施特劳斯即将被提名为美国财政部长,因此同样出席了一场听证会。在这场与前一场遥相呼应的听证会上,由于被指控操纵前一场听证会以公报私仇,施特劳斯最终没能成为财政部长。
两条线讲完,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双输。
毁灭世界
本片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施特劳斯对奥本海默耿耿于怀时,奥本海默其实在担忧更深远的问题。奥本海默请爱因斯坦检验泰勒的计算结果,并表示有可能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会点燃大气层进而毁灭世界。这一现在看起来过于妄自尊大的猜想,在当时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片尾,奥本海默对爱因斯坦说,“记得我说担心核反应毁灭世界吗?我觉得我们做到了”。本片也在此戛然而止。
关于核武器对人类前途命运的讨论,让本片上了一个台阶。比起同时上映的《芭比》,《奥本海默》的立意显得宏大得多。本片的重点甚至不是核武器的研发过程,而是历史大势面前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以及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双向作用。在积极的意义上,核武器的问世,已经为世界带来了近80年的和平,这在人类自全球化以来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另一方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怎么打的,但我敢肯定,第四次世界大战一定是用的石头和棍棒”。核武器让人类首次拥有了自我毁灭的力量,正如《三体》中手握引力波发射开关的执剑人,似乎在关键时刻如何选择都是错的。
从艺术角度,本片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本片的选角、拍摄、剪辑都极为成熟,服化道非常贴合,配乐更是突出了奥本海默的性格与成长,强化了本片的史诗氛围。更进一步,本片是恰逢其时的。本片于2023年上映,正值世界局势加剧动荡、全球化逆行、国际关系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也正值美国内部矛盾突出,边境问题、毒品问题、枪支问题、种族问题十分严重的时候。因此,本片更像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在美国人信心动摇的时刻及时注入的一针兴奋剂。在这个角度,本片可以类比我国的抗美援朝、“两弹一星”主题影视作品。
总的来说,《奥本海默》是瑕不掩瑜的好电影。至于电影的广大受众,是否如剧组期望的那样吸取历史的教训,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