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京师大学堂初设商学科。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国立北京大学,并于法科之下设经济学门。“五四”之后,由蔡元培校长主持“归并商科、学术分校、裁科设系”,“经济学系”之名确立并绵延至今。
百余年来,经济学系怀经世济民之情怀,续学术研究之正统,群星璀璨,硕果斐然。李大钊、马寅初、陈岱孙、陈振汉、赵靖等先辈领风气之先,胡代光、吴树青、厉以宁、萧灼基等先生持树人之道,为我国经济学教育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各界优秀人才。
目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共有22位教员。他们在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西方经济学等各个领域,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学术成果。经济学系于1998年获批“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评“未名学者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23年获批“数字经济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01
坚守育人阵地,贯通课堂内外培养德才兼备时代青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济学系始终将课程教学作为核心阵地,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经济学理论基础、全面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经济学人才,以满足党和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需求。我们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提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质量和效率,致力于构建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经济学系承担整个学院的本科生基础课程以及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博士生基础课程,2024年全年共计开设本科生课程32门,研究生课程21门。
经济学系极度重视将实践教育融入“第二课堂”,坚守着“经世济民”的宗旨,以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实践教育的“平台”,精准定位实践教育的“热点”,并广泛传播实践教育的“影响力”,特别注重打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实践课程。在2024年,经济学系进一步深化了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调研项目,组织教师和学生访问了多家在数字经济领域领先的企业,以深入了解数字经济的最新发展趋势。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本科生自主创办的学术刊物《小经济学家》,自2000年创刊以来连续出版至今,已出版了71期。
02
扎根中国实践,以高质量科研回答社会经济发展时代之问
经济学系始终坚守在中国的土地上,致力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原创理论,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课题。我们的目标是增强科研创新实力,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以实现在全球学术界的影响力。2024年,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科质量年”,经济学系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增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在这一年中,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出版了一部专著,并在国内《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季刊)》等CSSCI期刊发表了51篇论文,同时在国际知名SSCI期刊如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上发表了22篇论文,成功获批5项国家级社科和自科基金项目。
03
服务国家战略,做好资政智囊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学系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充分挖掘教师们的学术潜力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我们积极就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关键议题和挑战性难题发表见解。在2024年,我们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等权威媒体上发表了7篇文章;同时,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领导的批示和采纳共4项,这些成果在推动对外开放、数字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多个关键领域,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董志勇,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9日
•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 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董志勇,光明日报,2024年3月5日
• 警惕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言论陷阱
董志勇,光明日报,2024年5月21日
• 踔厉奋发推动高质量发展
董志勇,光明日报,2024年7月26日
• 中国二三线城市消费市场活力涌动
苏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5月20日
•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的新支柱新赛道
张辉,经济日报,2024年6月7日
•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整体性
张辉,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1日
随着2024年的圆满落幕,经济学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们不仅坚守了育人的阵地,而且在课堂内外培养了德才兼备的时代青年。我们的努力和成就,是对我们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最好证明,也是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精神的生动诠释。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学人才而不懈努力。我们将继续扎根中国实践,以高质量的科研回答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问,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发挥我们的学术优势,为国家战略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供稿:经济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