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概念内涵及主要路径

学术   2024-10-03 23:55   上海  

以下文章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战略决策。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思政课创新发展和青少年学生数字化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思政课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相互赋能、深度融合,形成新范式、新形态的过程。数字化转换升级是基础,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是关键,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核心,范式转换是标志,“变”与“不变”辩证统一是其基本特点。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路径是树立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新理念,夯实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新基座,转换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新范式,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基金: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2022XWHWT08) ;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3A880026) ;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2022JKZD12)
关键词:思政课;数字化;转型
作者简介:蒋笃运(1954—),男,河南永城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哲学;詹璐遥(1988—),女,河南商丘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谢梦菲(1980—),女,河南洛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哲学;蒋晓龙(1985—),男,河南永城人,经济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当今时代, 以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正迅速地推动人类社会向数字化、 智能化快速发展, 数字地球、 数字国家、 数字经济等概念已融入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 数字化生存成为人类社会生存的一种新形态。面对这种数字化浪潮,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 数字中国和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宏伟目标, 为教育特别是思政课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加快其数字化转型, 对实现国家和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思政课自身的创新发展和青少年学生的数字化生存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思政课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思政课教学规律、 技术发展规律, 顺应数字化时代潮流, 与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相互赋能、 创新发展形成的一种教学新形态。具体而言, 其价值意蕴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面对迅猛发展的数字化浪潮,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2017年12月8日下午,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 我们应该审时度势、 精心谋划、 超前布局、 力争主动, 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 保障数据安全,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1]2021年9月26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贺信中指出, 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 新业态、 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 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
(二)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育的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4]。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数字化建设。2020年9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发布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联通, 学生赋能》(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Connecting Schools,Empowering Learners)。同年9月, 欧盟发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2021—2027)。美国、 日本、 韩国等许多国家均制定了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划和计划。2021年12月,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深入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 进一步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在线教育支撑服务能力, 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充分依托互联网、 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5]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 促进教育变革创新[6]。
近年来, 我国教育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 在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资源、 数字平台、 师生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2022年2月,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 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行动。2022年3月28日, 教育部举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仪式。2023年2月9日, 教育部举行媒体吹风会, 介绍一年来推进教育数字化进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现有资源4.4万条, 职业教育平台接入国家级、 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173个, 高等教育平台汇集2.7万门优质慕课, 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一年来, 按“应用为王、 服务至上、 简洁高效、 安全运行”总要求, 国家智慧教育门户经过7次迭代升级……截至目前,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7]。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 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大国”, 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全党全国普遍共识和重要战略性目标[8]。2024年3月5日,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这都为教育数字化发展、 智能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教育、 科技、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 战略性支撑。教育的根本在育人, 育人的根本在立德。在数字中国建设和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大格局中, 教育肩负着提供高素质数字化人才支撑、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艰巨任务。同时, 教育也面临着自身数字化转型、 构建高质量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机遇与挑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主阵地, 是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体系中最具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关键课程。因此, 要深刻理解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 深刻认识到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 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对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政课数字化转型为思政课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 对思政教育和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擘画了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战略蓝图, 推动思政课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迅猛发展的数字化浪潮冲击,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 思政课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平台和资源, 守正创新, 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教材体系和理论体系, 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网上云课堂结合起来, 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实效性、 亲和力、 感染力、 渗透力, 实现铸魂育人目标, 是思政课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 可以较好地回应上述问题, 并为思政课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是推动思政课全要素、 全方位、 全过程数字化转换和智能化升级, 使之确立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人才培养规律及现代技术发展规律的思政课教学新理念、 新内容、 新范式、 新治理体系等。 二是突显思政课的本质, 激发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要注重方式方法, 把道理讲深、 讲透、 讲活, 老师要用心教, 学生要用心悟, 达到沟通心灵、 启智润心、 激扬斗志。”[9]思政课数字化转型, 就是将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相互赋能, 突显其讲道理的本质, 激活其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网上云课堂有机融合, 使教学的沉浸、 交互、 体验、 探索功能更强, 个性化、 精准化、 数字化、 智能化程度更高, 讲道理更深、 更透、 更活, 道理更能入耳、 入脑、 入心。
(四)思政课数字化转型为青少年学生数字化生存发展奠定新基础
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增强其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本领, 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职能。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 面向数字化社会未来发展全面培养青少年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 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是人的数字化, 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决定着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与质量。因此, 要全面提升师生的数字意识、 数字理念、 数字思维、 数字价值、 数字技能以及数字安全、 数字伦理等素养和能力, 充分利用数字化、 智能化平台和资源, 优化“泛在、 多元、 智能化”的思政教育教学环境与生态, 使青少年学生学做结合、 知行统一、 全面发展, 为其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提供保障, 使之成为数字中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先锋队与主力军。
二、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指思政课与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相互赋能, 在实现数字化转换、 升级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的一种教学新形态, 是思政课教学理念、 基础、 范式等全要素、 全流程的数字化变革。其核心要素是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数字化人才。思政课数字化转型不仅具有工业、 企业、 经济等数字化转型的一般特征, 而且具有自身铸魂育人的鲜明特征和丰富内涵。
(一)数字化转换升级是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思政课全要素、 全方位、 全过程的数字化变革。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过程, 是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由简单应用到广泛应用、 由初步融合到全面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思政课具有“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的显著特征, 从产生的那天起, 它就与时代、 时局、 时事紧密相连, 与现代教育技术密切结合。伴随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 2.0到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行动, 思政课数字化建设从起步、 应用到融合发展, 初步完成了数字化转换和数字化升级, 并快速向全面融合创新发展转型。当前, 我国的数字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2021年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 比2012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超过3/4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室总数超过400万间, 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2800万台[10]。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教育教学资源库、 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平台、 思政课虚拟教研室、 思政课教学平台和资源库、 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等, 为师生提供了人人、 时时、 处处可学的高质量思政课教学/自学平台, 为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度融合、 相互赋能是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思政课与数字技术全要素深度融合, 由单向赋能向双向赋能, 由人机协同到人机融合、 人机共育创新发展的过程。在当前的思政课数字化建设中, 如线上教学、 课件制作、 应用场景设计、 算法应用等, 基本上是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 大多是由信息技术专家根据一般课堂教学的特点设计制作的, 缺少思政课教育教学专家的参与, 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事实上,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应是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全内容、 全要素、 全方位、 全过程的深度融合。既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 也有思政课教学赋能现代信息技术, 将思政课的教学理念、 思想、 内容、 方法等融入数字化、 智能化产品设计制作中, 使之更能体现思政课特色, 彰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随着人工智能、 大数据、 物联网、 脑机接口及脑科学、 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 2023年为聊天机器人Chat-GPT发布GPT-4语言模型、 2024年初推出Sora, 标志着人工智能生成式技术快速发展。此类技术产品能为学生解疑释惑, 具有很强的解题、 制图、 写作和生成视频等功能。据此, 有人认为, 未来教育中AI教师等智能教育设备将取代教师, 教师将面临大幅度减少或失业的状况。其实不然,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教育实践证明, 只有灵魂才能塑造灵魂,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 思想品德、 情感、 人格等, 只有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 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 才能真正有效形成。因此, 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中, 教师简单、 重复性的劳动, 可以部分或大部分地交由AI教师;教师的传道育人功能, 不仅不能减少, 而且必须加强。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数字技术与物质基础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是教师与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通过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倒逼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通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促进思政课数字化转型, 是一个必然的、 二者相伴相生的过程, 也是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所在。
(四)范式转换是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标志
范式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1962年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库恩认为, 按照其已确定的用法, 一个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科学家共同体所接受的一组假说、 理论、 准则和方法的总和。科学革命, 就是科学范式转换的过程。运用库恩的范式理论研究教育问题, 不难发现, 现行的教育体系, 是伴随工业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 发展与完善的, 是为工业社会培养大规模、 标准化、 同质化的劳动者服务的。班级授课制、 传统教学的“三中心”、 标准化考试评价与选拔等, 形成了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范式。随着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快速转型, 教育革命也随之而至。思政课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标志是自身教育教学范式的转换, 即在数字化新基座上, 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 精准化、 人性化的“教—学—管—测—评”新范式, 一个与新时代数字中国、 网络强国、 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的,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的新范式。
(五)“变”与“不变”是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基本遵循
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进程中, 为其赋能的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正迅速地迭代升级, 其赋能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而开发的技术产品也在迅速地更新换代。同时, 思政课自身也具有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的鲜明特征。因此, “变”是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和鲜明特色, 贯穿于其转型的全过程。此外,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特色课程, 在其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 其育人宗旨不能变, 其核心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 基本理论、 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不能变, 不仅不能变, 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因此,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变”与“不变”有机统一、 辩证发展的过程, “变”与“不变”是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常态。
三、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路径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涉及思政课全要素、 全过程, 而且涉及思政课教学生态、 教育生态和社会生态, 是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 学生成长规律和技术发展规律有机融合的集中体现。因此, 实现其转型应遵循以下主要路径。
(一)树立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新理念
第一, “大思政课”理念。“‘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 教育界委员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期许[11]。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与发展, 其核心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培养一代代接续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思政课具有铸魂育人的政治观、 一盘棋的整体观、 同频共振的协同观、 全时空的开放观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观[12], 强调党的领导、 “三全育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 线上线下协同推进、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知行合一、 实践育人等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新思想、 新理念, 符合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因此, 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必须确立“大思政课”理念, 并贯穿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
第二, 个性化、 精准化教学理念。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使课堂教学、 学校管理、 学生日常生活的海量数据得以数据化、 精细化、 智能化采集、 分类和处理, 并贯穿于“教—学—管—测—评”全过程。如, 根据收集到的学生学习、 生活、 生理、 心理、 交往、 情感等海量数据,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等智能化处理,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 认知水平、 知识基础、 个人爱好、 情感倾向、 心理特征、 身体状况、 个性特点等进行画像, 并依此制订出学生个性化学习教育的规划或计划。教师可以根据这个规划或计划, 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个性化、 精准化教学, 也可以根据算法推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和实践。
第三, 数据价值与安全理念。数据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新的生产力,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海量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数据是思政课教学重要且宝贵的资源, 是思政课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要素, 是思政课教学力和学习力的集中表现。思政课的教学数据蕴藏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 全要素、 全时空, 具有普遍、 共享和无限增长的特质, 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和改革创新提供不竭的内生动力。因此, 在思政课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师生及有关人员都要强化数据意识, 确立数据资源、 数据价值、 数字安全、 数字伦理等理念, 把数据资源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数据的共采共建共享水平, 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依法保障师生的个人隐私和数据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四, 人机共育理念。思政课教学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人机高度协同的过程, 必须强化师生及有关人员的人机共育理念。一是要强化师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思政课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其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一些智能教学设备(如智能学伴、 智能助教、 智能导学等)广泛应用, 以深度学习算法为代表的算法推荐会更多地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以及学业评估等方面, 人机共教、 人机共育成为思政课新常态。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表明, 思政课育人不论是在理论教学环节, 还是在实践教学环节, 不论是线上教学, 还是线下教学, 都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教学环境的影响, 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不断进化的数字化智能教学设备, 不能代替教师思想道德、 人格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的个性化、 自主性学习。二是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思政课数字化进程的加快, 数字化、 智能化教学软件、 硬件以及算法推荐、 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元宇宙、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等得以普及应用。在上述智能教学设备的设计研发应用中, 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引领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数字化智能教学设备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处理的都是冷冰冰的数据和符号, 缺乏温情、 人文关怀和对学生的大爱, 由此推出的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成长发展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 数字化智能设备的评价只能作为参考。对学生思想品德、 发展前景的评价, 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 参照数字化智能设备的评价, 从长远的、 发展的、 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进而确定。
第五, 应用为王的建设理念。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其建设要从国情、 教情和校情实际出发, 秉持应用为王的建设理念, 以“能用、 够用、 好用”和“简便高效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学生的学习成长”为准则, 把提升应用效益和服务质量放在首位。不好高骛远、 贪大求洋, 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严防思政课数字化建设中“重硬件、 轻软件, 重形式、 轻内容, 重购买、 轻应用”现象的出现。
(二)夯实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新基座
2021年7月, 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 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13]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教育新基建的重点, 且具有鲜明的思政课程特色。
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新基建是指思政课教育教学本位的, 以促进思政课系统数字化生态构建与创新发展为目标的新基建。它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且包括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新型教学理念与方法、 个性化教育资源服务、 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与治理、 数字生态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思政课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的, 如传统教学中的教室、 黑板、 粉笔、 简单的电化教学设备等。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奠定坚实的数字基座。一是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即将其纳入教育专网建设规划, 为思政课教学连接校内外、 国内外、 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 师生密切沟通交流等搭建桥梁纽带, 推进思政课“课堂用、 经常用、 普遍用”。二是新平台体系基础设施。新平台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舞台, 主要包括“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课教学平台”“思政课教学服务平台”“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平台”“思政课教学管理、 评价平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平台”等。三是新资源基础设施。思政课数字化新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或经过再加工制作的, 可以在信息网络上运行的, 具有开放、 共享、 沉浸、 体验、 交互功能的教育教学资源。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教材教辅资源, 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红色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思政课优质课程及精品课、 金课资源, 思政课测试、 评价资源等。四是新智慧校园基础设施。新智慧校园是指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中, 能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智慧教学、 智慧学习、 智慧管理、 智慧测评、 智慧安防的充满正能量的育人空间。它主要包括智慧教室、 智慧实验室、 智慧校史教育室、 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体验室等。五是创新应用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资源和新校园,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应用基础设施。将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相互赋能, 推动其在教学、 教研、 测试、 评价、 管理等方面创新发展。如利用人工智能、 大数据、 VR、 AR、 MR、 元宇宙、 ChatGPT、 Sora等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思政课实现交互式、 沉浸式、 体验式、 探究式教学等。六是可信安全基础设施。可信安全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为思政课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 充满正能量的技术设施和资源, 确保思政课教育教学数据安全和师生个人隐私安全。
(三)转换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新范式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 全要素的、 全方位的转换过程, 是思政课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过程, 其教学新范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以学为主、 导学结合的教学新形态。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主客之间的“授-受”灌输关系, 是供给侧主导的供需关系。 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及自主性、 探究性、 创造性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需求方主导的供需关系。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 精准化教学, 使思政课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 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和算法推荐的教学资源, 自我设计、 自主安排学习内容、 时间、 空间、 方式方法等,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 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由“教”向“导”转变, 成为学生理想信念价值、 道德情操人格的引领者, 成为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化学习方法的引导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学习问题的解惑者, 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和心理问题的疏导者, 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
第二, 以问题(主题)为导向的全时空研学新模式。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班级授课, 外加少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思政课教学大多是在智慧校园、 智慧教室中进行的, 因此, 突破时空的以问题或主题为导向的探究式、 交互式研学新模式得以应用实施。围绕问题或主题, 师生间、 生生间可以开展广泛深入的探讨和协作交流, 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可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成为亲密的学习伙伴和学习共同体。这种以问题或主题为导向的学习共同体的研学, 既可以突破思政课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也可以跨越物理空间、 社会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限制, 形成“时时、 处处、 人人”可学可研的泛在化研学新模式。
第三, 功能齐全的智能化新教材。现行的思政课教材以纸质教材为主、 电子教材为辅, 具有文字、 图表和简单的音像功能。思政课数字化教材则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 智能技术将传统教材及其他有关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和数字化升级, 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 向图文声形并茂的数字化、 可视化、 网络化、 泛在化转换, 并具有交互、 协作、 体验、 探究等功能。通过思政课数字化教材建设, 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网上云课堂联结起来, 将思政课教学的物理空间、 社会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融合起来, 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成长。
第四, 精准高效的教学评价新方法。思政课在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 道德品质、 情感情操、 人格以及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确保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 政治性、 针对性、 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同时, 思政课教学也是一个多要素组合的动态的复杂过程。因此, 很难对思政课短时段的教学和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 道德情感、 人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精准、 全面、 恰切的结果评价。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中的海量数据(如师生行为数据、 状态数据和环境数据等)能够被智能化处理, 这也意味着, 可以对思政课教学改进结果评价、 强化过程评价、 探索增值评价、 健全综合评价。此外, 根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利用上述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加强各学段之间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衔接, 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 协同开放的教学管理新生态。系统理论认为, 一个系统要实现功能最大化, 组成系统的各要素必须高度协同, 减少内耗, 并与环境进行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流。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多要素组成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思政课是主渠道, 思政课教师是主力军。但仅靠主渠道和主力军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有其他渠道和生力军的配合与支持, 营造协同育人的生态环境。因此, 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必须构建健康、 文明、 向上的高度协同开放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新生态。一是切实加强党对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领导, 确保其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构建健康、 文明、 向上的数字化校园文化, 清朗的网络虚拟空间和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三是高效衔接并充分发掘利用学校、 家庭、 社会教育教学数据资源。四是统筹创建融合的思政小课堂、 社会大课堂和网上云课堂。五是科学构建安全可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数据资源和个人隐私保护技术体系, 为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四)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因此, 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 不仅是师生适应数字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 制作、 使用、 评价、 交互、 分享、 创新、 安全保障、 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14]这是数字化时代教师从教、 学生学习成长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不是简单地普及数字知识与技术, 而是重在强化其数字意识、 计算思维、 数字化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以及行为规范。一是要强化师生的数字意识。师生的数字意识是指师生利用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延展自己的认知和思维的意识, 如数字资源意识、 数字工具意识、 数据价值意识、 数据身份意识、 数字学习意识、 数字伦理意识、 数字安全意识等。二是要加强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 并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如举办不同形式的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班、 研讨班, 为学生开设有关的选修课或讲座等。三是要将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结合, 统一规划、 统一组织、 统一实施, 各学段有机衔接, 贯穿于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全过程。四是要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师生的自我学习、 自我适应能力。教育实践证明, 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大部分是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形成的, 学生是数字生态中的“原住民”, 对数字技术产品有着天然的喜好和接受能力。因此,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升级, 要创造良好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生态, 使师生在数字化工作、 生活、 学习的实践中边干边学、 边学边干, 不断提升其数字素养与技能, 使之更好地适应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EB/OL].(2017-12-09)[2024-03-23].https://news.12371.cn/2017/12/09/VIDE151282014 0808518.shtml.
[2] 习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EB/OL].(2021-09-26)[2024-03-23].https://www.gov.cn/xinwen/2021-09/26/content_5639378.htm.
[3] 立德树人铸魂育人[EB/OL].(2023-06-05)[2024-03-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 06/t20230605_1062806.html.
[4]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79.
[5]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1-12)[2024-03-2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1108.htm.
[6] 吴丹.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创新[N].人民日报,2022-12-22(05).
[7] 教育部:我国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EB/OL].(2023-02-09)[2024-03-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23/cfh_0209/baodao/202302/t20230209_1043178.html.
[8] 智慧教育“国家队”赋能数字化变革:写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一周年之际[EB/OL].(2023-03-28)[2024-03-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303/t20230328_1053044.html.
[9]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4-03-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
[10] 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超过3/4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EB/OL].(2023-01-04)[2024-03-25].https://www.gov.cn/xinwen/2023-01/04/content_5 734921.htm.
[11] 思政这堂大课,习近平说要“善用之”[EB/OL].(2022-03-05)[2024-03-27].https://m.gmw.cn/baijia/20 22-03/05/35565307.html.
[12] 蒋笃运,詹璐遥.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31-137.
[13]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7-20)[2024-03-27].http://www.moe.gov.cn/src 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14]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5)[2024-03-29].http://www.cac.gov.cn/20 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教育牧笛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1.第一线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2.课堂有效教学实录;3.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学术观点争鸣;4.有效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动态;5.有效教学的学科研究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