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书乐,刘宣伯 | 从《西游记》到《黑神话:悟空》:孙悟空的游戏形象变迁与跨媒介叙事

学术   2024-10-03 00:06   上海  


引用方式
01
推荐引用格式
曹书乐,刘宣伯.从《西游记》到《黑神话:悟空》:孙悟空的游戏形象变迁与跨媒介叙事[J].中国数字出版,2024,2(5):27-34.
02
在线阅读方法


阅读整期 | 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打开
https://qikan.chaoxing.com/mag/shelf?mags=7a0cee5deace354afc1a21efaf1f3ab2

摘  要:文章对中国古代神魔小说中的经典形象—孙悟空在当代游戏中的形象变迁展开研究,阐述不同时期的游戏类型及媒介特性与孙悟空形象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跨媒介叙事对悟空形象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游戏中的悟空形象主要是“有形无实”的符号;20世纪90年代游戏中的悟空受到经典西游影视作品的视觉表达的影响;新世纪以来,不同游戏类型渐次涌现,孙悟空的造型与功能进一步丰富。而《黑神话:悟空》作为国产游戏的里程碑式作品,展现出传统文化元素成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

关键词:孙悟空;游戏;黑神话:悟空;跨媒介叙事

1   悟空:中国古代小说“第一神魔”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神魔小说。聪明过人又平生不得志的吴承恩在明代所创作的《西游记》,融入此前数个朝代不断转化和演变的唐僧取经故事,又在古老的宗教故事中注入反宗教的精神,增加了调侃和现实批判的色彩。他所塑造的孙悟空,性格丰满、充实,堪称中国古代小说“第一神魔”[1]

孙悟空从哪里来?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鲁迅先生认为,吴承恩创造的孙悟空形象移用《西游记》杂剧中的水怪“无支祁”。孙毓忱认为,孙悟空的形象依赖中国古代多种神话传说的综合影响,“我们的美猴王是具有中国民族的气质、民族风格、民族精神的神话英雄”[2]马瑞芳先生认为,除此之外,孙悟空这个古代最精彩的神魔形象的产生,取决于吴承恩“博览群书的学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放荡不羁的个性、乐观向上的倾向和善谐剧的风格”[1]

在马瑞芳先生的总结中,孙悟空正如其向须菩提祖师汇报时所说,“一生无性”,天生天长、六根清净、六亲不认;又聪明过人、学而不倦,通过修炼从猴到人,又从人到仙;聪明者自有其不安分之处,他大闹龙宫、地府,并且两次大闹天宫,虽然闹得并不占理,但全方面展现出高超的神魔变化手段、非凡的武力和铮铮铁骨,其勇武、幽默和反抗精神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最终他的自由主义倾向受到约束,头戴紧箍,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在取经途中又展现出明辨是非、尽心尽责的特点,见妖必除,除妖务尽。

唐僧师徒因各种机缘汇聚成一支取经小分队,前往西天,克服困难,最终取经而回。如果用西方叙事理论来分析,会发现其核心叙事线似是“英雄旅程”,即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颇受欢迎的美国流行小说和电影的一种叙事程式——主角在平凡世界中被“冒险”所召唤,在“师傅”的帮助下到达一个未知世界,完成试炼后战胜终极敌人,获得奖赏并返回家园,代表作如《星球大战》和《指环王》。同时,西游的故事也略似西方的“金羊毛”叙事原型——古希腊英雄去海外寻找金羊毛的神话故事原型中,主角历尽艰辛,最终获得了自己内心的成长,如《绿野仙踪》《回到未来》等。虽然《西游记》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与这些通俗电影大为不同,但其叙事线索的相似性,使得西游故事具有被不同世代、不同文化的人喜爱的潜力。

孙悟空在中国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角色,在东亚地区尤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文学、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游戏等多种媒体形态中成为重要的跨媒介叙事的传统文化来源。其中,影视创作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孙悟空的视觉形象与具有当代性的性格特点。

早在1927年,真人饰演的孙悟空就已出现在大屏幕上。电影《盘丝洞》通过当时先进的视觉特效手段,展现出孙悟空降妖伏魔的神通[3],满足了观众对视觉奇观的渴求。中国动画的开拓者万氏兄弟在抗日战争期间制作的亚洲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41年),不仅在视觉上确定了对中国观众而言堪称“定妆照”的师徒四人一行的形象,包括“倒置桃心”的猴面设计;更是在片头字幕中强调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欲求经此磨难,则必须坚持信念,大众一心,始能获得此扑灭凶焰之芭蕉扇”。万氏兄弟此后的《大闹天宫》(1961年),延续和完善了对孙悟空的外形、装扮和动作的设计,塑造了机敏聪慧和具有反叛精神的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影响深远,中央电视台1986年播出的《西游记》电视剧和1999年播出的《西游记》电视动画均体现出对前述孙悟空个性和造型的延续。

如果说《大闹天宫》和1986年版《西游记》是“60后”“70后”与“80后”的童年回忆,那么动画电影《大圣归来》(2015年)中带有沧桑感的“中年悟空”则塑造了“90后”的欣喜记忆。《大圣归来》开拓了西游的故事空间,开始以某种“同人文”的方式编剧,即采用与原著同样的世界设定和人物设定,但选取了故事线上的某个时间点,编写出了原著中不存在但又有合理性的故事,传达出新的价值观。这部动画电影中的孙悟空不再是矮小精悍的“美猴王”,而是有着一张瘦长马脸的颓废大高个,有一头桀骜不驯的乱蓬蓬的毛发。这种对经典悟空形象的反叛其实在早年香港导演周星驰的《大话西游》(1995年)中便已出现,开启了孙悟空形象改编的新方向。此后的真人西游电影如《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万万没想到:西游篇》《悟空传》,让具有无厘头喜剧性的、世俗性和反讽性的孙悟空形象出现在银幕上。孙悟空的符号也开始拥有越来越复杂的指涉。

孙悟空也是最受游戏创作所青睐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一。由于西游故事的广泛影响力,西游题材游戏最早在海外被制作和发行。孙悟空作为其中最的角色,以不同形象出现在战棋、横版闯关、角色扮演等游戏类型中。2024年8月20日,游戏科学公司推出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上市不到4天,游戏就突破了1 000万套全球销量,同时在全球最大游戏平台Steam上的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30万,创下了单机游戏的记录,位列该平台有史以来所有游戏中的第2位。有近50万用户写下评测,其中96%为好评。在媒体评分聚合网站metacritic和Opencritic上,该游戏目前都取得了80分以上的优良成绩,展现出“悟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态势。

孙悟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案例,如何在游戏中完成跨媒介叙事,在当下语境中、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创造性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以下即对孙悟空形象在游戏中的塑造历程进行讨论,阐述不同时期的游戏类型及媒介特性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重塑对悟空形象产生了何种影响。


2   1980年代:“有形无实”的符号化孙悟空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尚未形成具有自主设计和生产能力的游戏软件产业。彼时游戏玩家接触到的主要是从美国、日本进口的家用游戏机和街机游戏。而孙悟空作为在东亚地区具有极高知名度的文化角色,已经被日本游戏厂商纳入电子游戏创作中。1984年,日本游戏公司Capkom制作了街机游戏《孙孙》(Sonson),是能够被查到的最早使用孙悟空形象的电子游戏。这是一款2D的横版卷轴平台游戏,屏幕从上到下被分割为6个平台,强制性地向右滚动。玩家操纵主角在上下左右4个方向上移动,收集能累积积分的水果,攻击拦路的敌人。游戏的开场动画、游戏结局和角色设计足以说明和《西游记》的关联。开场动画中,一个怪物掠走了马、僧人和河童,留下了两个可以被玩家操纵的主角——SonsonTonton,分别是猴子和猪。游戏的结局则是主角打败怪物、前往佛寺,并从佛祖那里取得了经书。

《孙孙》里的角色虽然不叫“wukong”,但它包含了西游故事中孙悟空形象的主要特征:猿猴身形、头顶紧箍、手拿铁棒以及保护师父西行取经。但游戏的密林场景设计、以动物为主的怪物设计,都和《西游记》故事有较大差距。从游戏玩法来看,《孙孙》跳台子、吃水果以及从铁棒前端发射火球的攻击方式,也不符合孙悟空的经典打法。

这种对孙悟空形象的“有形无实”的使用方式,即主要还原孙悟空经典外形,但在游戏玩法设置上并不针对其特点进行设计的做法,也出现在此后的街机游戏《西游降魔录》、红白机FC平台上的《西游记世界》等游戏中。受限于当时的游戏设计能力,也受到当时主流游戏市场的玩法影响,这些游戏中的孙悟空和当时如日中天的马里奥或索尼克别无二致。马里奥和索尼克为了击败反派、拯救伙伴而经历不同的关卡,在高低起伏的地台上跳跃,收集积分和道具,打败各种敌人。孙悟空同样如此,最多不过是在攻击方式上从“踩踏”或“冲撞”变成了挥舞铁棒。《西游记世界》中的悟空甚至放弃了标志性的铁棒,转而使用短刀和盾牌。但无论如何,这些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早期电子游戏确实让悟空很早便进入世界游戏史。

Taito公司开发的横版飞行射击(STG)游戏《中华大仙》则加入了更多的想象中的“中国风”。该游戏的主角是站在筋斗云上的头带紧箍的小猴子(官方名为Michael Chen)。从玩法上来说,《中华大仙》和同时代其他STG游戏一样,通过上下左右4个方向的飞行来控制角色躲避子弹和向敌人发射子弹予以还击。在美术设计方面,该游戏选择了水墨画风的山川和建筑物作为背景,在敌人的形象设计上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妖怪形象,例如水饺、拉面、麻将、大熊猫、脑后拖着长辫子的鸟人等日本人心中的“中华元素”。

总体而言,这种设计仍有着鲜明的异域感,既不符合《西游记》的故事,也不符合中国的志怪文化。


3   1990年代:汲取影视视觉想象力的孙悟空英雄

20世纪90年代,电子游戏在生产技术和产业规模上都经历了新的突破。光学储存介质、3D图形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游戏生产制作的行业中。中国大陆开始出现第一款自研游戏《神鹰突击队》(1994年)。

中国台湾地区的不少游戏制作厂商开始对西游题材进行开发,并塑造了和早期日本游戏不同的孙悟空形象。80年代日本游戏中的孙悟空多呈现头戴紧箍、身着红色唐装的黑发人形,而这正是1978年版日本电视剧《西游记》中堺正章所饰演的孙悟空的经典扮相。1999年,光荣出品的战棋游戏《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女性形象,也是该版电视剧中的唐僧为女演员扮演之故。而台湾地区游戏中的孙悟空形象则更多向中国大陆的西游影视改编作品所靠拢。

台湾地区小天才公司1994年推出的横版卷轴过关游戏《西天取经》标志着对西游故事和形象的“中国式诠释”。在该作品中,孙悟空很像《大闹天宫》和央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形象——身穿黄色服装,头戴小帽,腰系虎皮,身形佝偻,面部多毛,动作更似猿。游戏中的怪物和地图设计也更符合《西游记》的原著设定。受限于制作技术,游戏中的牛魔王、蜘蛛精等妖怪只能用单纯的动物形态来表现,“火焰山”也只能以地上喷发的火球来表现,但这些粗糙简单的符号依旧能够唤起玩家的文化记忆。制作方还设计了“彩蛋”,来呼应西游记故事中的基本设定,例如在水下关卡中沙僧受到鲨鱼的伤害更少。

1997年的街机版动作游戏《西游释厄传》进一步强化了游戏和影视形象之间的关系。其角色设计进一步精细,外形、面部表情和动作上更贴近动画电影中的孙悟空。在打斗动作设计上,金箍棒从以前的戳刺、回旋镖投掷变成大范围横扫。孙悟空还可以使用法术,拔根毫毛变出小猴来辅助攻击。游戏中多种法宝直接取材自西游记的文本。在场景和怪物的设计上,《西游释厄传》直接搬用了小说情节,在每关胜利之后还附上了生动的插画来展示怪物最终的结局,如红孩儿成为善财童子,老鼠精被李天王收服等。更具突破性的是,《西游释厄传》让五行说进入游戏规则的设计。5个可被操作的角色——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和小龙女,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中其一。而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使得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面对不同敌人时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西游记》的庞杂的跨媒介叙事谱系中,改编层出不穷,而当文本迁移到不同的媒介形式上时,就会产生变化与新的拓展。相对于早期游戏而言,影视改编文本(尤其是电视剧)对游戏制作者塑造孙悟空形象的影响最为直接,因为影视提供了视觉想象的依据。


4   新世纪以来:多元游戏类型中悟空造型与功能的丰富

进入新世纪以来,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普及,电子游戏有了新的运行介质,玩法设计也随之创新。游戏产业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网游的崛起与繁荣。以2004年上线的《魔兽世界》为代表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成为大厂商投入大成本进行制作开发的主要类型。与此同时,4399小游戏网站上线。基于Flash技术制作的网页小游戏标志着游戏制作的“平民化”,来自“草根”社群的爱好者同样也加入游戏开发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普及,电子游戏有了新的运行介质,玩法设计也随之创新。游戏产业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网游的崛起与繁荣。以2004年上线的《魔兽世界》为代表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成为大厂商投入大成本进行制作开发的主要类型。与此同时,4399小游戏网站上线。基于Flash技术制作的网页小游戏标志着游戏制作的“平民化”,来自“草根”社群的爱好者同样也加入游戏开发中。

《大话西游》的世界观设计取自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神魔小说,构筑了一个人、仙、鬼、魔共存的乱世,而玩家则是被选中的、能让世界恢复平衡的“取经人”。此后的《梦幻西游》也遵循这一改编模式,使用神魔小说的背景,构筑出一个足够巨大的能容纳更多类型玩家的世界。因为玩家是游戏的主角,在多人同时在线玩的MMORPG网游中,孙悟空就只能作为非玩家角色(NPC)出现。在《大话西游》中,玩家需要说服孙悟空加入取经队伍,甚至要通过战斗战胜它。

此外,这两款游戏并不完全基于《西游记》原著故事,而是改编自当时一度流行的《大话西游》电影。因此游戏中的孙悟空采用了电影中周星驰的扮相,身着金色铠甲,头戴紧箍,颈系红布,金箍棒搭在肩膀上,其对话也具有港式“无厘头”风格。卡通画风的《梦幻西游》中的角色更为可爱。在游戏地图“花果山”中出现的“美猴王”角色,身披金色铠甲、头带翎子,身后披风随风摆动,更符合孙悟空在闹天宫前的“齐天大圣”形象。在《梦幻西游》的手游版本中,孙悟空还作为助战宠物登场,技能上以高攻击、大范围的打击见长,突显其战斗力。

2000—2010年,西游题材网游还有腾讯的《QQ西游》、火石研发的《西游Q记》和蓝港开发的《西游OL》等,其中孙悟空几乎都仅作为NPC出现。流行游戏设计和玩法的巨变,使孙悟空从原先的“玩家可操作角色”成为“交互角色”。

大厂商制作的大型网游往往需要构建庞大的世界观和有剧情的故事;而独立制作者开发的Flash游戏则将有限的精力放在了游戏的核心玩法层面,而不会对游戏角色形象花太多气力。Flash技术的限制,使得大多数西游Flash游戏都以2D画面表现,最简单的做法便是采用卡通形象,甚至直接根据此前游戏中出现过的经典孙悟空形象进行微调。例如格斗类《孙悟空大战变形金刚》中的孙悟空就和经典街机游戏《西游释厄传》中的形象基本一致;横版过关类的《超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接近日式黑发悟空形象,其动作也和日本漫画《七龙珠》中的“悟空”相似;而在益智解谜类游戏《师傅又被抓走了》之中,孙悟空的形象几乎复原了央视动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大量不同风格的孙悟空绘制,也使得“孙悟空”造型的丰富度得到极大提升。孙悟空的形象被游戏制作者提取出重要元素,并和特定游戏类型的常见风格相结合。例如在《火柴人西游记》中,将人的头部抽象为圆圈、四肢和身体简化为折线、手脚简化为点的“火柴人”造型,和孙悟空的标志性元素——紧箍和铁棒结合起来,展现出一套精美的大开大合的棒法。再比如采用了类似马里奥的“两头身”设计的卡通格斗风格的《西游大作战》,也是角色重塑的尝试

少数Flash游戏精品,绘制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孙悟空形象。《造梦西游》不仅在玩法上将《冒险岛》式的横版清怪过关游戏和《暗黑破坏神》式的“刷装备”系统结合,从而吸引大量玩家的关注,同时也对取经小分队进行了全新的美术设计。孙悟空还是虎皮裙、黄色僧衣的经典装扮,但和“布偶”美学元素进行了融合,生发出新的美学感受。

这些轻松的小游戏凭其轻量化的优势,触达了大量青少年群体,使孙悟空越来越跳出“神魔小说”框架,成为“泛用”的符号,有了和不同文化内涵交互碰撞的可能。

2010年前后,MOB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类游戏获得快速发展。在该类型游戏中,玩家操作单一英雄角色与队友合作,在开阔的地图上利用各种资源和对手进行对抗,以摧毁对方基地建筑为目标。游戏中可供玩家操作的“英雄”角色是MOBA游戏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玩法需要,MOBA类游戏的角色不仅要通过动作、外观等美术设计展现其特点,更需要进行技能设计。

目前,至少有9款MOBA游戏将孙悟空列为英雄角色之一,包括DOTAⅡ、《英雄联盟》《曙光英雄》《传说对决》《无尽对决》《英魂之刃》《王者荣耀》《时空召唤》《非人学园》等。孙悟空的具体的技能点各有侧重,但基本上是围绕其在原著小说中的能力设计,如“分身术”和“筋斗云”。在DOTAⅡ、《英雄联盟》《无尽对决》《非人学院》中,孙悟空都能“拔下毫毛变出猴子猴孙”。而孙悟空一个跟头便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则在MOBA游戏中被设计为快速位移的技能。

在外观设计上,MOBA游戏的“皮肤”系统为孙悟空形象的多样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能够在保证角色的基本元素得到保留的前提下,对其外观的可能性做出持续性的探索。各个MOBA游戏都将孙悟空的造型可能性进行了充分挖掘,将各种美学风格和孙悟空的典型造型进行了融合。例如在《无尽对决》中,孙悟空的形象参考了戏剧中的经典形象,脖上挂念珠,腰间系虎皮,脸上还有着猴戏的油彩。而在皮肤设计中,孙悟空可以成为“摇滚巨星”,隆起的头发形似猫王,手中的金箍棒则变成了麦克风;孙悟空也可以成为街舞达人,以入时的街头打扮做迈克尔·杰克逊的招牌动作。《英雄联盟》的孙悟空皮肤设计,则有突出龙宫寻宝主题的皮肤“定海神针”,也有突出大闹天宫主题的皮肤“美猴王”。《王者荣耀》更是取得了1986年版《西游记》从形象、台词再到《云宫迅音》音乐的授权,推出了“孙行者”皮肤,唤起了玩家们对经典电视剧中悟空形象的怀旧之情。


5   《黑神话:悟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古典名著中走出的孙悟空,伴随游戏产业的发展,挣脱纸面和屏幕的束缚、纵横信息空间。詹金斯的“跨媒介叙事”概念指出:“一个跨媒体故事横跨多种媒体平台展现出来,其中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其理想形式是每一种媒体出色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5]

不同媒体平台采用不同形式讲述的同一个故事,具有各自特点,内容之间又互相联系。游戏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与前述各类跨媒介文本之间存在丰富的“超文本性”,耐人寻味。悟空的游戏形象,在保留其经典设定的同时,始终在不断变迁和改造,适应着时代和文化的变化。

紧箍、铁棒、毛茸茸的脑袋和灵活的身姿,“中国式”孙悟空的形象越来越在游戏中获得强调。但从主机和街机游戏中的冒险主角,到网游中的NPC,再到手游中的群英之一,孙悟空却越来越不具有叙事的核心性和形象的丰富性。他的存在或许能提升年轻玩家对于悟空的好感,推动年轻玩家对西游故事乃至中国传统神魔文化的探索;换言之,这些游戏做到了传统文化在游戏的“符号境”的表达,但无法深入“知识境”,甚至很难触及“观念境”[6]

这或许是为什么耗时7年开发的国产3A游戏作品《黑神话:悟空》于8月20日一上线就引爆玩家好评的原因。因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专注于猴形人身的主角“天命人”,并在前沿游戏科技的支持下,将形象塑造、动作打斗设计、环境场景设计和故事编剧等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黑神话:悟空》不仅具有比肩国际一流3A游戏的制作质量,角色有趣、故事好看、游戏好玩;也对传统西游故事给予足够的尊重,能瞬间唤起玩家留在心底的记忆;更是融入大量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处处有惊喜,处处撩拨着玩家的求知欲。看过玩过之后,该游戏也留下了品味思考的余地,让玩家能品出一些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些中国人熟悉的信仰与哲学。

游戏开场第一幕便出现了一个令所有中国玩家都能一秒钟喊出名字的背影。这个背影头戴凤翅紫金冠、身穿锁子黄金甲、脚蹬藕丝步云履,正是悟空当年去四海龙王那里拉赞助凑齐的一身披挂,也是1986年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美猴王”经典造型。当他开口说话,更多惊喜袭来,其声音风格也非常接近我们熟悉的悟空的影视配音。这样的惊喜在随后教学关中的打斗动作学习中继续延续。游戏中,主角的主要武器是长棍,棍法技能树分叉为劈棍、立棍和戳棍。御敌时,可施展轻棍与重棍以获得不同攻击效果,更可挽个棍花格挡敌人的远距离进攻。当玩家熟练掌握这些动作,翻滚腾挪,打出一套虎虎生风的棍法时,完全会有悟空“附体”的感觉。这是操作以往任何游戏中的悟空角色都未曾有的感觉。随着游戏的推进,当玩家发现还能拔根寒毛做自己的分身,或者化身金蝉在妖怪中飞行,甚至“七十二变”信手拈来,变成被自己消灭掉的任何妖怪时,更会感动于当年在西游故事中看到的悟空的“本事”当前已悉数在手。

但《黑神话:悟空》又绝非对原著故事的简单还原,而是有着丰富的创新。首先,其故事只是借用西游背景和人物设定,情节则全然原创,又处处紧扣原著中的线索。故事起始时间设定在悟空西天取经归来已然成佛时。他“辞了佛位,欢喜回乡”,本无他心;却“有人看不得”,再次派出漫天神佛镇压,将悟空打成了一块黑色的石头。而游戏的主角是在此之后懵懵懂懂踏上“猴生”征途,探求自己的天命。全新的故事意味着玩家完全无法预知故事结局,也因此充满对游戏叙事的期待,更是有着书写以自己为主角的传奇的憧憬与激情。其次,游戏中每个小妖、头目和妖王都有自己的绣像、判词和志怪笔记风格的小传故事。将不同妖怪的故事综合在一起,便能拼凑出游戏推图时无法从妖怪口中得到的背景信息,能让玩家更理解每个妖怪的行为逻辑和“妖生”选择。这些文本加起来有十多万字,俨然又是一本小说。游戏创作团队通过数字科技,实地扫描复制了国内数十处古建和大量文物的高清全景影像,并在游戏中忠实地数字还原,更是让游戏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表现远远超出以往任何影视剧中的西游故事场景,创造出现实与虚构、历史与幻想融合的灵境(virtual reality)。


6   结语

2016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孙悟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正在依时而动,在游戏科技创新中展现出强大的创作潜力,在跨媒介叙事中呈现蓬勃的生命力和传播力。“金猴奋起千钧棒”,这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第一神魔”,正在新时代里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衍生出激励当代人的文化精神,并驾着筋斗云飞向天下诸国,有望成为世界文明喜爱的英雄形象。

注释:

①鲁迅先生将 《西游记》 定位为“神魔小说”,参见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 的“第十七篇明之神魔小说 (中)”。

②被称为“日本动漫之父”的手冢治虫,在1988年讲谈社出版的《漫画的奥义》一书中谈到,他中学时观看了在日本上映的《铁扇公主》,获得了创作动画的勇气。

参考文献
(滑动翻阅)



作者简介


曹书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史论、网络视听、游戏研究。


刘宣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影像传播、游戏研究、科幻电影。


END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目录 | 《中国数字出版》2024年第4期
 
沙龙 | 中国数字出版青年沙龙暨首届《中国数字出版》青年论坛征文研讨会通知
 
通知 | 关于举办“数字出版国际合作论坛”通知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教育牧笛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1.第一线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2.课堂有效教学实录;3.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学术观点争鸣;4.有效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动态;5.有效教学的学科研究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