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略带寒意的初冬的早晨,一位年已八旬的画家从杭州匆匆赶到平湖,他要赶在他家门口的芙蓉花凋谢之前,赶紧为其写生,在纸与笔之间,留下芙蓉花的曼妙与尊贵。这是这位画家几十年来的艺术创作习惯,只要家乡平湖有不同时令的花与景,他都要回来写生创作,他的画作里少不了的是浓密的故乡情。
画家,就是曹明华,人称“曹梅花”。
△曹明华先生为家门口的芙蓉花写生
△芙蓉花写生画稿及画作
曹明华先生,1945年出生于平湖。他对中国书画的爱好源于少年时期,他曾写道:“在家乡平湖……首次认识国画是在热水瓶、脸盆、火柴盒上面彩印的齐白石花鸟画,有虾、蟹、小鸟等等,这些作品极其生动的形象及浓淡渗化神秘的墨色深深感动了我,说不出有多好!在我心灵深处埋下种子,一心想学,但苦于无师指点。”直到后来进入高中,天赐良机,经人介绍认识了上海的陈白荷老师,从此开始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写意花鸟画的启蒙教育。
△陈白荷先生画作
在陈白荷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曹明华深情地写了一篇回忆文章纪念他的恩师,他说:“我的恩师白荷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人……白荷先生不姓白,也不名荷,他姓陈,名抗尘。因崇尚荷花一尘不染、清高脱俗的品格,四十岁后改名为白荷。他早年在上海任教,1929年受聘于南洋模范中学图画老师。在沪期间,先生二十四岁那年(1917 年)拜海上名家何研北为师学习中国画。何研北(何煜)是著名画家,也是沪上画坛的重要代表人物,早年师从任伯年,后为朱梦庐的弟子。擅画没骨花鸟草虫,笔墨精妙绝伦。何先生有七位入室弟子,而白荷先生最为优秀。”
正是有了名师指教,才使得青少年时期的曹明华在中国传统花鸟画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被分配至西安工作,即便师徒之间远隔千里,但是书信往来不绝,画艺切磋不断,亦使曹明华的画技进步飞速。恩师白荷在有一次的题诗中赞扬他的这位爱徒说:“明华喜丹青,下笔辄有神。业余时挥写,花鸟含真情。大块偏文章,随处可写生。积累丰经验,创作自无伦。贮看青年子,超越胜前人。”
从读书到工作,一路走来,其实曹明华的谋生之道与写字画画毫无关联,但他从未抛却和放弃国画创作,后来又拜著名画家蔡鹤汀、康师尧、王子武等先生为师,还受教于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曹明华先生就成为了国家一级美术师,后又任中国石化文联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画家。而今的曹明华先生是杭州西湖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
曹明华先生擅长花鸟画,尤精画梅,他对于梅花的热爱至于痴狂。一方面,他以自然为师,遍访国内名梅,观察写生,日积月累研究它们的历史、造型与气韵;另一方面,他以古为师,对历代名家画梅技法进行系统研究,两相结合,最终呈现出了自己笔下画梅的新颖意境,人称“曹梅花”。
《隋朝古梅》
《红梅》
《人民日报》美术评论家马克先生曾撰文评其梅花图:“贵在创作中另辟蹊径,发现自我,力求在众多画梅技法中寻找和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在目前画界因袭之风日盛的情况下尤为可贵。”原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美协主席肖峰先生也评价说:“曹明华学习传统,同时又到生活中去,不断地吸取营养、自成一格,数百年来中国画梅的人千千万,但是当代‘曹梅’有他独特的风格。”
《为报喜讯到人间》
《冬梅》
在精于写梅的同时,曹明华先生笔下的芙蓉、菊花、牡丹、紫藤、金鱼、鸣蝉、雏鸡、乳鸭、兰草、墨竹等皆笔墨精新,情趣盎然。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曾在北京、西安、南昌、杭州等地举办“曹明华百梅画展”和“曹明华国画展”,并应中国驻韩国大使馆邀请在韩国首尔举办“曹明华画展”,演讲“中国梅文化与画梅技法”。多少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美术报》等报刊杂志上,读者们也经常能欣赏到他的画作。
“梅之为物贞雅高洁、俊逸其妍,其清香不低于兰,秀拔似同于竹,傲骨多似于松,飘逸高于荷菊,故画家笔下千姿百态,经久不衰。”曹明华先生呈现于我们眼前的画作,便是这样的多姿多彩!
《墨梅图》
《孺子牛》
《夏蝉》
《碧潭观鱼》
《天风香泛玉堂春》
《荷花图》
《月出风惊蝉》
《水集鱼聚》(局部)
《松鹤长春 祖国万岁》
·END·
文字整理:徐成校
供图:曹明华
——往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