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油条怎么塞到大饼里呢?是不是要用刀划一下。”
“不知道啊~应该吧。没看到刀啊。”
……
“这个不是大饼油条,这是酥饼。油条不夹进去的。”
人声鼎沸的早餐店,正和友人讨论着怎么把油条塞进大饼里头,路人大哥慢悠悠飘过来的一句话简直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
要知道,探店的乐趣的确在于意想不到的惊喜,但也的确不是——可能探错店的“惊吓”啊~
时间退回到40分钟前——
早上8:30,天气晴好,拐角处的早餐店已经排了老长的队伍。隔着人群,能看到人头攒动里头有热腾腾的烟火气。
秉承着“来都来了”的想法,我火速加入长队。菜单上品类不算多:酥饼、油条、烧卖、小笼、豆浆。酥饼有甜口和咸口之分,我要了三个咸口酥饼、三根油条。老板娘一边发号码牌一边和队伍里的人重复:这炉没了,要等下一炉。
说完,便见老板娘将面团整齐切成小段,用筷子在中间一压,然后像做拉面那样拉开,在空中绕两圈,放到滚烫的油锅里。“滋滋滋——”,没几分钟,金灿灿的油条便出炉了。
做饼的流程相对繁琐:揉面、切团、包馅、摊饼、蘸糖水、洒芝麻……走完这些流程,做饼师傅再清空烤炉内上一锅饼留下的残渣,拿钳子加木炭,用手感知好温度,开始贴饼。
我迫不及待问:要烤多久呀?师傅答曰:三分钟。
贴完饼,他盖好炉盖,先是拿毛巾捂好盖子,让炉子完全密封。一两分钟后,拿掉毛巾,再烤一会儿。
实际大约过了五六分钟,师傅一手拿长柄铲子,一手拿着大勺,将炉子里的饼一勺一勺铲出来。一炉子饼,约莫有三四十个,一人六七个,很快就被“哄抢一空”。
于是有了开头一幕。
路人大哥继续向我们科普:油条虽不夹在酥饼里,但平湖人有自己的吃法。
吃法一:买一碗咸豆浆,把油条撕成一小段一小段,泡在咸豆浆里吃。
吃法二:取一个小碟子,往碟子里倒平湖的老鼎丰酱油,油条蘸着酱油吃。当然,蘸多少全靠“手艺”,多了太咸,少了没味道。而每个平湖人总能把握好这个度。
咬一口酥饼,掉一手的渣。足以证明它的酥脆。因为是炭烤出来的,香味更加浓郁绵长。入口是咸甜口,然后是扑面而来的葱香。酥饼的中间部分非常软,吃起来能感觉到面粉的蓬松。油条也是柔软喷香的,还有一丝绵长的韧劲。我学着当地吃法,用油条蘸酱油吃。第一次多了,第二次少了,好不容易才把握好度。
真正的大饼油条店,城北路菜市场边上有一家。
所谓大饼油条,就是将油条,塞在大饼里头,一口咬下去,能同时吃到大饼和油条的美味。少了大饼太腻,少了油条太干,组合起来,味道刚刚好。平湖人管这样的组合,叫“一副”。我在这家名叫“环北早餐”的店里点了一副大饼油条。只见老板娘熟练地拿起烧饼,用弯刀将边缘划开,油条折三折,塞进去。不过十秒钟,一副齐齐整整的大饼油条便递到我面前。
老板姓何,台州人,在平湖开了35年的早餐店,店里最主要的早餐,便是大饼油条。这些年,他搬了五六个地方,食客们也就跟着换了五六个地方吃早饭。
他说,大饼油条是台州、苏州、平湖地区的传统小吃。40年前,自己还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就跟人到苏州学做大饼油条。后来到平湖开了店,一开,就是35年。大饼有甜口和咸口,老一辈平湖人往往喜欢吃咸口。但咸口,也会有很淡的甜味。因为烧饼摊好,会往两边沾点麦芽糖水,然后再洒芝麻。麦芽糖水黏性好,而且老一辈吃惯了麦芽糖的味道,很喜欢。沾好芝麻的烧饼,放到传统的炭火炉子里,需得文火慢烤,急不来,火力太猛,底下容易焦。
在何老板看来,大饼不同于酥饼,发面的时候没有起酥的步骤,做起来相对简单。但老一辈人凡事图早,早餐就要更早。每天凌晨1点,何老板一家就得起床,4点,大饼出炉开始迎接早客。一直忙到中午12点,一天能消耗100斤面粉。35年,他从二十出头的台州小伙子,到如今两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一副大饼油条,也从那时候的5分钱卖到现在的3块钱。
35年,见过太多人的离开,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何老板的大饼油条,成了生命无常和时间变化里,不变的那一部分。食客和老板,都无比珍惜这份平凡生活的温暖陪伴。
而探店的意外之喜,往往便在于,看见每一种食物与人的美好关系。
✍️探店手记
①酥饼油条店:如烹小鲜(环城西路店)
在人民西路的拐角,门面不大,店里位置也不多,差不多能坐十个人。店门口不好停车,车可以停在马路对面的小区门口。去的那天人特别多,排队排了40分钟。胜在味道好,除了咸酥饼和油条,烧卖、豆浆、小笼都不错。价格也不贵。
②35年的大饼油条店:环北早餐(鑫龙公寓店)
店门口也不好停车,但边上停车很方便。店面比较大,坐着吃或带走都行。大饼油条是最大的特色,吃的大多是老顾客。饭点去也要等,老板很热情。
⏰凌晨4:00-中午12:00
🙌
你对平湖大饼油条有怎样的记忆?
你记忆中的平湖美食还有什么?
·END·
文 | 枝枝
图 | 戴许依 枝枝
——往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