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生猪养殖龙头发展史

文摘   科技   2024-09-06 08:30   广东  

牧原股份,创立于1992年,始终秉承着“让人们吃上放心猪肉”的愿景,用科技赋能养猪产业。

现如今,牧原股份作为A股市场的“猪茅”,已经发展成为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于一体的猪肉产业链公司,市值超过了200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自主育种+自主繁殖”一体化的生猪养殖企业之一。



一、牧原养殖
牧原股份创始人-秦英林,1965年生于河南省内乡县,在1985年考进了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在1989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河南省南阳市食品公司”工作。
然而,秦英林并不想做安稳的上班族,他学畜牧业就是为了养猪,一直怀揣着养猪致富梦想的秦英林不顾别人婉惜和冷嘲热讽,在河南省南阳市食品公司工作了3年后,于1992年选择辞去铁饭碗,与妻子钱瑛回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创办养猪场。
1992年,秦英林的第一个养猪场-内乡马山养猪场,在内乡县正式开始建设。这个养猪场应用了秦英林自己研发的第一代猪舍,采用了双曲砖拱结构、实心地坪和双列圈,拥有火炕加热,既可以适应现代化养殖要求,又可以减少约三成的造价成本。不过,第一代猪舍依然有不少缺点,包括通风效果不好,卫生环境较差,夏季降温不明显等。

内乡马山养猪场第一代猪舍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古称“中州粮仓”,盛产玉米、小麦,而玉米和小麦又是生猪饲料的主要来源。借助地理优势之便,秦英林的内乡马山养猪场于1993年建成投产,最开始只有22头仔猪,两年后便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母猪200余头,仔猪2000余头。
1997年,内乡马山养猪场的年出栏生猪量已经达到了1万头,也成立了第一个兽医检测实验室。 所谓出栏生猪,指养殖场达到一定体重和年龄后被出售的猪。一年后,在内乡马山养猪场取得成功后,秦英林开始筹建起了第二分场-水田养猪场,并研发应用第二代猪舍,改善猪舍通风效果和卫生环境。
2000年,秦英林创办了“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简称“牧原养殖”,这家公司便是牧原股份的前身。同年,牧原养殖的第二分场水田养猪场成功建成投产,年出栏生猪量也在一年后达到了8565头。
2003年,牧原养殖的第三分场河西养猪场建成并投产,猪舍也已经研发应用到了第五代。第五代猪舍采用了单列圈,通风效果好,使得生猪感染疾病几率减少,而且将保育和育肥合二为一,减少了猪群转栏应激的情况,但猪舍在冬季加热效果不好,会造成用煤浪费,使得生猪喂养成本也比较高。
之后两年时间里,牧原养殖陆续建成投产了第四分场岗头猪场、第五分场老庄猪场和第七、八分场马坪原种猪场,而且也研发应用了可根据气候调节温度的第六代猪舍。
2007年,牧原养殖的第六分场樊岗猪场、第九分场宋沟猪场和第十分场邢岗猪场相继建成投产,猪舍也研发应用到了第九代的全封闭式现代化猪舍,实现了通风自动化、温控自动化、饲喂自动化和冲粪自动化。在第九代猪舍的环境下,一个饲养员可养3000头育肥猪,真正实现了猪舍的高度自动化。
2008年,牧原养殖与龙大食品合资成立了“河南龙大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简称“龙大牧原肉食”,这是牧原养殖第一次设立合资公司,由龙大食品出资3600万元持股60%,牧原养殖出资2400万元持股40%。通过龙大牧原肉食,牧原养殖也得以从原来的生猪养殖行业拓展到了生猪屠宰及加工销售业务。
与此同时,牧原养殖也开始探索应用“养殖-沼肥-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将养猪所产生的废水收集用于林田灌溉,产生的猪粪全部肥料化进行干湿分离,用于田地实现循环利用,实现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
2009年,牧原养殖的年出栏生猪量已经超过了20万头,公司也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从有限公司变更为了股份公司,名称变更为“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牧原股份”。一年后,牧原股份开始研发应用第十二代猪舍,延续第九代猪舍的主体结构,拥有高度全自动化,同时首次采用了屋顶采光的模式,解决了连体猪舍采光难,舍内空间大的问题,也降低了房顶高度。此外,第十二代猪舍还解决了以往猪舍食槽残余饲料霉变等问题,保育舍和育肥舍统一采用了干湿饲喂器,降低了料槽生产和使用成本,避免了饲料浪费的现象,饲养成本更低。
2010年,H1N1猪流感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猪肉价格在当年6月创下了新低,面对猪周期开始下行,牧原股份选择了逆势扩张,于2010年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邓州市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和“南阳市卧龙牧原养殖有限公司”,这是牧源股份在改制后第一次设立的子公司。
然而,逆势扩张需要资金投入,牧原股份便找到了银行,获批了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的生猪抵押贷款5000万元。同时,IFC(国际金融公司)也投资了牧原养殖1000万美元,以每股5.42元人民币的等值美元的价格,认购了牧原股份增发的1200万股,占牧原养殖股份的5.66%。


二、深化布局
在获得资金支持后,牧原股份于2010年开工建设了内乡第十七分场,该养猪场于2011年建成投产,成为了当时亚洲出栏生猪规模第一的养猪场。
2011年,牧原股份的年出栏生猪量达到了60.92万头生猪,实现营收11.34亿元,实现净利润3.56亿元,获得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称号。
2012年,牧原股份开始向省外扩张,分别成立了“湖北钟祥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和“山东曹县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养猪行业布局到河南省之外的地区。
2013年,牧原股份的年出栏生猪量达到130.68万头,开始研发应用具有机械式干清粪工艺的第十三代猪舍。此时,牧原股份已经拥有皮特兰、杜洛克、大约克、长白曾祖代等核心种猪群8175头,种猪存栏有15.3万头,还拥有3个饲料厂及25个养殖场。
2014年,牧原股份在深交所上市,发行价为24.07元,共发行6050万股,募集资金14.56亿元。在上市首日,牧原股份便涨到了34.66元,总市值达到83.88亿元,成为了当时南阳市市值最大的上市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牧原股份开启了暴走模式,于2014年一口气成立了六家子公司,分别为“唐河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扶沟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滑县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杞县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正阳牧原农牧有限公司”、“通许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继续深化在全国的养猪行业布局,当年的出栏生猪量便达到了185.9万头。
2016年,牧原股份第一次走进了东北,在内蒙古成立了“内蒙古奈曼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开始在东北拓展养猪业务。
之后,牧原股份的年出栏生猪量开始翻倍上涨。
2016年,牧原股份的年出栏生猪量达到311.39万头。一年后,牧原股份年出栏生猪量又再次实现翻倍,达到了723.74万头。到了2020年和2021年,牧原股份的年出栏生猪量更是分别达到1811.5万头和4026万头。
在养猪业务的布局逐步完善后,牧原股份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电商销售平台。
2016年,牧原股份成立了“河南省聚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聚爱数字”。聚爱数字依托于牧原股份在猪肉供应链上的优势,搭建了聚爱优选电商扶贫平台,涵盖了“衣食住行用财娱”等全品类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在生猪屠宰及加工销售业务上,牧原股份于2020年成立了“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简称“牧原肉食”),主营全自养生猪屠宰加工。截至目前,牧原肉食已覆盖11个省份,超过20座城市,投产10家屠宰厂,这些屠宰厂屠宰年产能合计达到2900万头。此外,牧原肉食通过引进全球先进的自动化控制肉类加工线及配套设备,实现了生猪屠宰、分割自动化、智能化。同时,牧原肉食通过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保证了安全、美味、健康的高品质猪肉的生产。
2020年,牧原股份在内乡县投资建设了牧原肉食综合体产业园,该产业园包含了养殖区、智能供料区、屠宰加工区、职工宿舍、无害化处理区、有机肥厂区、污水处理区等。通过建立综合体产业园,牧原股份得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了生物安全等级,也提升了公司效益。
2022年,牧原股份的年出栏生猪量达到6120.1万头,其中仔猪555.8万头,种猪34.6万头。与此同时,牧原股份的猪舍也已经研发应用到了第二十三代,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通风过滤系统等新技术,实现防病毒、传染病、防菌臭的“智能化三防猪舍”,在温度、卫生及饲养成本上都有了大幅优化。
2023年,牧原股份的生猪出栏量高达6381.6万头,与2014年的出栏生猪量186万头相比,复合增长率高达48.12%。此外,2023年的全国生猪出栏量为7.27亿头,这也意味着仅牧原股份一家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比例就高达8.78%。
随着牧原股份每年生猪出栏量的不断飙升,牧原股份的营收也呈现曲线上升的态势。2014年,牧原股份实现营收26.05亿元;2017年,牧原股份营收成功突破100亿元,并于2019年成功突破200亿元。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牧原股份则分别实现营收562.77亿元、788.9亿元、1248.26亿和1108.61亿元。
截至目前,牧原股份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生猪养殖与销售企业之一,拥有养殖类子公司300余家,养殖业务分布全国24个省,猪肉销售覆盖22个省。

牧原肉食综合体产业园


三、技术发展
2006瘦肉精事件爆发前,生猪养殖业添加瘦肉精是普遍的潜规则,但牧原股份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坚持走生猪育种的道路。
生猪育种,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才能选育出高品质的种猪。1998年,牧原股份在秦英林的带领下便建立了自主育种体系,在保证猪本身性能前提下,充分利用生猪本身所具备的适应能力和生殖特性,通过选择适应性强与繁殖能力好的生猪,利用其遗传变异、交配等方式,培育出更好的品种。
2000年,牧原股份引进了第一批国外种猪,但这批种猪含有害基因—氟烷基因,使得猪肉水分含量大,口感不好,瘦肉率低,体形不佳,严重影响了生猪销售量。之后,经过不断持续选育,牧原股份成功剔除了国外引进种猪的氟烷基因,打开了国内生猪销售市场,为之后选育高品质种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由于每个国家对猪肉的消费喜好不一样,例如西方更喜欢吃瘦肉中的白肉,而中国则更肉红鲜嫩的猪肉,牧原养殖也需要做出适应中国环境下的猪肉品种。
为了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牧原股份专门搭建了一个庞大的研发团队,花重金引进了基因检测技术,开展种猪性能测定与选育选配工作,将国内种猪的优良基因留下来,也将国际上种猪的优良基因引进来,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中国种猪育种研发之路。
2002年,牧原股份开始探索二元轮回育种体系。二元轮回育种体系,与其他生猪养殖企业的三元育种体系不同,通过二元轮回育种体系繁殖的生猪,既可以直接留种作为种猪使用,也可以直接当作生猪出售,实现了产能的快速响应,更容易把握周期变化的时机。同年,牧原股份还设计出了低豆粕饲料配方,使得养一头猪可减少豆粕24.5公斤,折合大豆31.4公斤,降低128元成本,遥遥领先行业内其他公司。难能可贵的是,牧原股份为了帮助中国节约豆粕用量,将低豆粕饲料配方公开,推广到了全中国。

二元轮回育种体系

为了改良种猪结构,牧原股份还于2005年特意从加拿大引进了470头曾祖代种猪,这也成为牧原股份后续生猪养殖的种猪之源。
在经过一系列努力后,牧原股份也培育出了更优质的猪肉,虽然价格高于市场上使用瘦肉精的猪肉价格,但很多良心的下游买家依然愿意花高价购买牧原股份的猪肉。
2006年,上海爆发了瘦肉精事件,300多个人因使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导致中毒入院。这时候,专注于提供优质猪肉的牧原股份也走入了大众视线,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使得牧原股份一炮走红,中联肉食、天津宝迪和上海五丰等肉类加工企业纷纷成为了牧原股份的忠实客户。
2015年,牧原股份开始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与以往的生猪育种不同,过去的育种只能通过表型来进行选种,但常规表型选择不能实现早期选种,无法对肉质、繁殖力等难以度量和低遗传力性状进行有效改良。通过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则可以实现种猪的早期选种,使得准确性更高,对猪的产仔数等性状选择效果好。
在生猪养殖业,最大的风险就是生猪疫病,在疫病和自然经济周期的共同作用下,可能会使猪肉周期峰值更高,周期震荡幅度更强,提升了幅度也加剧了震荡。为了避免风险,牧原股份于2018年分别成立了“河南兴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河南宏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是牧原股份为打造现代化疫病防控体系而建设的,主营生物制剂、牲畜疫苗研发和生产。截至目前,牧原股份已经成立了116个实验室,对151种病毒、181种细菌、27种寄生虫做深入研究,打通蓝耳病、伪狂犬、萎鼻等17种重大疫病防控技术路径,打造了高健康猪群。
2021年,牧原股份成立全资子公司“河南牧原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种猪场,开展种猪销售业务。同年,牧原股份与西湖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共建联合研究院,推进猪肉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人工智能和产业互联的发展。目前,牧原股份累计申请专利达到了2142项,涵盖智能化、数智化养殖等多个领域。
在2021年过后,牧原股份不断增设数智化部门,搭建了覆盖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数智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深度管理集团旗下养殖类子公司、屠宰场、饲料厂,拥有200万套智能设备,每天产生10亿条数据,支撑养猪生产管理精准到每个猪舍、每台设备、每头猪。


四、周期困境
2023年,整个猪周期都陷入了低迷状态,对整个生猪养殖业带来了不小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牧原股份再次选择了加大借款、逆势扩张,希望与过去一样,在之后猪周期重新上行时,迎来业绩爆发。
然而,随着猪肉价格在2023年继续暴跌,牧原股份在2023年营收也同比出现了下滑。除了猪肉价格下降带动营收下跌,牧原股份还面临着养殖成本上升、公司运营策略调整以及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等多重挑战。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下,使得牧原股份的业绩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公司盈利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2年,牧原股份实现净利润132.7亿元,但2023年却亏损了42.63亿元。到了2024年一季度,牧原股份的亏损状况依然没有改善,亏损了23.79亿元,成为上市生猪养殖企业中亏损最多的一家。直到2024年6月末,牧原股份才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8.29亿元。
牧原股份的经营困境也体现在了股价上。2021年,牧原股份一度达到了91.54元,但到了2023年最低却下探至31.17元,目前的股价相较历史最高点也是接近腰斩。

牧原股份营收与净利润情况

除了经营一度持续亏损与股价的下跌,牧原股份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压力。
与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运营方式不同,生猪养殖业是重资产行业,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必然要建猪舍等固定资产供生猪居住。牧原股份2018年固定资产为135.4亿元,但到了2024年6月末固定资产已经飙升至1089.85亿元。
与固定资产同时飙升的还有负债,牧原股份2019年的资产负债率只有40.04%,但到了2024年6月末的资产负债率已经上升至61.81%。
另外,牧原股份现有负债大部分以短期负债为主,截至2024年6月末,牧原股份一年内需归还的借款金额超过530亿元,远超牧原股份现有货币资金203.6亿元。
面对现状,深交所曾针对牧原股份的2023年年报,要求其说明对未来一年到期负债的偿债计划、资金来源及筹措安排,并要求说明公司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这并非是牧原股份首次被外界质疑流动性紧张,早在2023年,牧原股份便被传出大规模裁员及公司将在内部实行承包制度,被外界视为牧原股份流动性紧张的信号。
对于深交所的问询,牧原股份很快做出了答复,声称已针对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制定了严密的资金规划,准备了多种偿债资金来源,包括使用账上的货币资金余额,将现有的生猪资产变现,以及使用银行授信额度和公司股东资金支持等。
无论如何,牧原股份在这几年的一系列事件,说明在生猪养殖业里,猪周期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盈亏,甚至决定了企业的生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猪养殖业仍在缓慢复苏当中,生猪的期货价格较2024年年初上涨超过了30%,在2024年上半年的业绩中,也已经有其他生猪养殖企业和牧原股份一样扭亏为盈,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于牧原股份来说,此时也无疑需要迎来新一轮猪周期上行趋势,才能拯救庞大的债务危机以及捉襟见肘的现金流。
然而,即使牧原股份成功穿越了此次猪周期,在下一次面对猪周期下行时又该如何呢?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和消费大国,猪肉供应关系着国计民生,然而却因为饲料成本高、疾病复杂、养猪效率低等问题,使得养猪成本远高于国外。对标荷兰、丹麦等养猪技术先进的国家,中国每头生猪在养殖成本上仍有600元的下降空间,如果这600元成本对应到养猪的各个环节,例如生猪育种、饲料投喂等,都需要通过现场健康管理、生产管理来实现成本控制,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
牧原股份,用了30多年养猪实践来证明,只有从技术原点发力,在生猪养殖的业务底层实现突破,深挖技术和坚持创新,才能完全摆脱猪周期下行带来的困境。
在牧原股份穿越此次猪周期后,相信它还会继续扎根生猪养殖业,通过技术创新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协同配合,推进自身生猪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从养猪大国迈向养猪强国。

参考文章:
《牧原股份苦熬猪周期,河南首富三年身家跌没1000亿》
《牧原股份:“猪茅”的诞生是自养模式的胜利》
《牧原:十二代猪舍实图集锦》
《创新生猪育种,解决中国种猪“卡脖子”问题》
《生猪产业种源瓶颈如何破题?》
《牧原集团“种子行动”闯出一条种猪育种产业化新路》
《牧原集团:创新驱动,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牧原股份猪周期之殇:股价业绩双杀,市值蒸发超2000亿元》

图片来源:
网络

往期文章: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默思财富
一个探究企业历史的记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