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工程机械龙头发展史

文摘   2024-10-18 08:30   广东  

中联重科,创立于1992年,由国家级研究院孵化而来,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设备的研发制造,是中国三大工程机械龙头之一,也是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之一,在起重机械与混凝土机械两大业务板块,中联重科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二。

截至目前,中联重科拥有8大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累计申请专利超过了1.6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位居工业机械行业第一,产品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近20个国家建有分子公司,在意大利、德国等国家投资建有工业园。


  01
ONE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建设大规模发展,工程机械需求量猛增,但由于基础薄弱,仍未形成独立的行业。于是,国家便通过政府接管、直接设厂、接受苏联援建等方式,兴建了若干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使得工程机械在中国开始萌芽。
1956年,“建筑工程部机械施工总局设计室”在北京成立,并于1960年改名为“建筑工程部建筑机械金属结构研究设计院”,结束了中国没有工程机械研发机构的历史,也由此拉开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全国性规划的发展序幕。
之后,研究院于1969年迁至湖南省常德市,又于1978年划归国家建设委员会管辖,并迁至湖南省长沙市,改名为“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简称“长沙建机院”。

长沙建机院办公大楼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长沙建机院的研发人员克服简陋的科研条件,使用简单的研发工具,通过测绘国外样机与自主研发,研发了中国第一代工程机械设备,满足了新中国各项建设的需要。
在此期间,长沙建机院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台全液压臂架式混凝土泵车、中国第一台缆索起重机、中国第一台轮胎压路机等一批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等工程机械设备,为中国基础建设提供了大量装备和技术。此外,长沙建机院还负责归口管理全国的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路面与压实机械、桩工机械、环卫机械、部分铲土运输机械的产品设计、标准制定和产品鉴定、许可证发放等。
所以,长沙建机院作为中国唯一一家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也被外界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的“发源地”。
1985年,政府发布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政策,长沙建机院成为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削减了长沙建机院的事业经费。于是,长沙建机院旗下的各研究室便开始将科技成果有偿转让,与各个生产厂家成立了科研生产联合体。
一时间,长沙建机院的工程机械技术成了香饽饽,通过科研生产联合体,院里的科研人员收入也明显提高。然而,有的合作厂家却在之后背信弃义,拖着科研人员的提成不给,导致最后长沙建机院与工厂结成的科研生产联合体逐渐解体,这种改革方式也宣告失败。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开始提倡科工贸一体化,长沙建机院也开始了产业化转型,一下子就成立了20多家分子公司。在长沙建机院旗下的部分企业,因为得到了长沙建机院的技术图纸,很快便迅速崛起,有的机械厂用几万块钱买下来的技术,在一年内实现了上千万的营收。
然而,旗下的企业搞得红火,长沙建机院却每况愈下。一方面,由于科研人员开始对短平快的项目趋之若鹜,而对投入大、周期长的基础性重大科研项目则不感兴趣,使得长沙建机院的资金与技术力量分散,无法专注投入;另一方面,则由于长沙建机院的管理模式问题,导致许多人才开始出走,整体实力也日趋下降。
面对这种情况,时任长沙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认为,不能空守着一堆工程机械技术无法变现,必须要探索长沙建机院的市场化之路。
1992年,詹纯新怀揣着“科技产业化”的梦想,带领着院内七名科技人员,借款50万元成立了院属产业实体—“长沙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简称“中联建设机械”,这便是中联重科的前身了。

长沙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成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带领下,中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市场对混凝土机械的需求十分旺盛,其中混凝土输送泵更是成了“抢手货”。然而,由于混凝土输送泵技术门槛高,国内超九成的市场份额都被国外厂商控制。
于是,刚成立的中联建设机械决定与国外品牌正面竞争,将混凝土输送泵作为公司产业化的第一台研发产品。
1993年,在经过了数月的研发后,中联建设机械成功推出了第一台混凝土输送泵HBT40,并于当年实现产值400万元,实现利税230万元。中联建设机械的第一台混凝土输送泵在1993年被销往辽宁丹东一带,之后又辗转于东三省各地,参与建设了丹东双兴大厦、丹东电信大厦、丹东铁路商务酒店等重点工程建设。

  02
TWO

股份制改革
1994年,由于中联建设机械生产的第一代混凝土输送泵不尽完善,故障较多,詹纯新痛下决心,在市场销售良好的情况下全面停产,并很快研制出了第二代混凝土输送泵,将前期销出的10台第一代混凝土输送泵免费换回,此举也赢得了客户的尊敬和信任。
到了1996年,凭借着长沙建机院的技术优势,中联建设机械已经覆盖了混凝土机械、环卫机械、起重机械等工程机械产品,不断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业绩已具备上市条件。
与此同时,作为中联建设机械的创始人,詹纯新既担任了中联建设机械的法人代表,同时也担任了长沙建机院院长。在政策引导下,中联建设机械面临着科研体制改革的问题,当时给到中联建设机械的选择,要么是从长沙建机院脱离出来,另起炉灶,要么便是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行模式。
在经过抉择后,詹纯新决定领导中联建设机械与长沙建机院融合,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行模式。同时,长沙建机院所属的研究所被成建制地划归中联建设机械,成为中联建设机械下属各相应子公司的科研开发中心,中联建设机械则拥有了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专用车辆和营销等四个下属分公司。
在长沙建机院科研人员的加入后,加速了中联建设机械推出一大批技术先进、适应市场的科研成果,中联建设机械也于1996年实现产值1.2亿元,实现利税4200万元,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
然而,随着长沙建机院的人员并入到中联建设机械,原有单位旧体制下的旧习气也被带了过来,论资排辈、因人设岗、吃大锅饭等体制内养成的坏毛病开始在中联建设机械蔓延,制约到了中联建设机械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詹纯新认为必须要在中联建设机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在建设部指导下,中联建设机械开始了股份制改革,长沙建机院也开始实行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简了架构,将管理部门由原来的14个减为7个,员工全员重新竞聘上岗,以岗定酬。
到了1999年,乘着全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东风,长沙建机院全面完成对中联建设机械的产权结构改革,整合了其下属分公司,成立了“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重科”,将中联重科成功改制为由长沙建机院控股的股份制科技型企业。
2000年,中联重科在深交所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2.74元,总发行了5000万股,共募集资金6.37亿元。在上市第一年,中联重科便向股东进行分红,每10股派1元,向股东现金分红了1500万元,并且在之后每年都保持一至两次的分红派股。

2000年,中联重科在深交所上市

在中联重科完成股份制改革后,长沙建机院的身份却有些尴尬,它既不像建设部下面的科研院所,又不像湖南省政府的事业单位。与此同时,企业管理矛盾逐步显现,由于国有企业由国家控股,员工们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从2004年开始,长沙建机院开始分阶段实施公司化改造过程,更名为“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年后,长沙建机院完成了公司化改造,成为了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国有股占94.1%,员工持股5.9%。
2006年,湖南省国资委挂牌转让了长沙建机院32.1%股权,其中有24.1%的股份转让给了长沙建机院的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公司—“长沙一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和“长沙合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有8%股权转让给了弘毅投资公司。在经过股权变更后,长沙建机院的股权结构转变为了国有持股62%,管理层及员工持股30%,财务投资者则持股8%。
2007年,长沙建机院向中联重科出售了与其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资产,并完成注销,实现了整体上市。至此,走过50多年征程的长沙建机院终于完成了肩负的历史责任,曾经的国家级科研院所、行业技术发源地,最终完全融入到中联重科。中联重科,也成为了一家没有母公司的整体上市公司,构建了一个股权多元化、治理结构科学的跨国运营体系。

  03
THREE

起重机械
2003年,中联重科通过重组并购的方式,收购了“浦沅集团”部分资产以及“浦沅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并将浦沅集团优质的起重机械资产纳入到了自身业务体系。
浦沅集团,主营汽车起重机、特种车辆和建筑机械,在汽车起重机方面有着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制造优势,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是中国四大汽车起重机生产厂商。在收购浦沅集团后,中联重科快速实现了产品多元化,扩大收入和资产规模,增强了公司综合实力。
在被收购的当年,浦沅集团便自主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六桥底盘百吨汽车起重机,打破了外资品牌垄断。一年后,浦沅集团继续推出最大起重量为130吨的汽车起重机QY130,以及最大起重量为200吨的履带起重机QUY200。
2007年,中联重科对品牌进行了统一,将旗下所有产品换成了“中联”品牌,并于一年后整合了相关起重机械业务,成立了“湖南中联重科履带起重机有限公司”,“浦沅”的品牌逐渐淡出市场。
2008年,中联重科成功研制出当时中国最大吨位(630吨/米)建筑用动臂式塔机TCR6055-32,并于同年研制出当时中国第一的1100吨/米的超大型塔机D1100。
2009年,中联重科投资3亿元建设的麓谷履带起重机工业园正式开始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中联重科也已经掌握了世界一流的超大吨位起重机制造技术,推出了35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和1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

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

2010年,中联重科成功研发出全球最大水平臂上回转塔机D5200-240,并上线运行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第一个客户网站“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客户网”。同年,工程起重机事业部营收达到了100亿元,成为继混凝土机械事业部之后第二个百亿级的事业部。
2011年,中联重科买断了全球塔机高端专家“德国JOST公司”平头塔系列产品的全套技术。通过买断了德国JOST公司的全套技术,中联重科的塔机不仅拥有了世界最先进的设计技术,还获得了进入欧美等国际高端市场的准入证。同年,中联重科自主研制了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ZCC3200NP,是当时世界上起重能力最强的移动式起重机。
2013年,中联重科研制出全球首创的超吊动臂技术,并推出了当时全球最大吨位的全地面起重机QAY2000,打破了当时全地面起重机的最大吊载世界纪录。一年后,随着全新的25吨、55吨级汽车起重机连续下线,中联重科也成功建立起了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内第一条连续装配自动化流水线。
2018年,中联重科收购了全球塔机领先制造商—“德国威尔伯特公司”100%股权,开始进军欧洲高端塔机市场。德国威尔伯特公司有着超过80年的历史,是全球领先的变幅式动臂塔机制造商,以及欧洲排名第三的塔机租赁商,其生产的高端塔机在当时欧洲市场的占有率高居第一。
2019年,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正式启动建设,并于2021年建成全线投产运营。同年,中联重科研制出了当时全球最大吨位的內爬式动臂塔机LH3350-120,成功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
2020年,在新能源浪潮下,中联重科推出了全球第一台25吨级纯电动汽车起重机。同年,中联重科还与亚洲最大的起重机分销商及运营商—“新加坡达丰控股集团”(简称“达丰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约定与对方在未来三年展开设备采购和多个领域的合作,推动新设备、新技术在重点建设工程上的应用。达丰集团创立于新加坡,拥有着63年的历史,业务范围遍布了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中国等世界多个国家。此外,达丰集团旗下的“达丰设备服务有限公司”,是在中国成立的首家外资塔机服务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塔机服务供应商,拥有塔机设备数千台。
2022年,中联重科推出全球第一台混合动力全地面起重机ZAT2200VE863,并推出24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ZAT24000H,打破了此前自己创造的2000吨级全球最大全地面起重机的世界纪录。
2023年,中联重科再次实现突破,推出了融合158项创新科研成果、305项发明专利的全球最大塔机R20000-720。
截至目前,中联重科已经成为国内工程起重机械的头部制造企业,产品涵盖了汽车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等五大系列,广泛应用于基础建设、高铁、油田、大型港口、核电、风电等施工建设领域。

中联重科起重机械

  04
FOUR

其他工程机械
在研制出混凝土输送泵后,通过不断迭代更新,中联重科的混凝土输送泵销量直线上升。
2004年,中联重科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能输送特殊物料的工业泵,以及中国第一台沥青路面加热机LR4400。一年后,中联重科又开发出中国第一套GPRS泵车远程维护和定位系统,研制的摊铺机也成功进入到国内高速公路施工项目,打破了外资品牌垄断高速公路施工的局面。
2006年,中联重科自行研制出世界第一台热风循环加热综合式复拌机LF4500,成功与沥青路面加热机一起组成了中联重科的就地热再生成套设备。
2007年,中联重科推出了完全由自主研发,拥有多项专利的中国第一台自行式布料泵。同年,中联重科推出了中国第一台专用于高速铁路支承层施工的滑模摊铺机,再次打破外资品牌垄断。
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了“大汉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大汉汽车”)的项目资产,大汉汽车是2004年在“湖南专用汽车制造厂”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股份制企业,是湖南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在收购大汉汽车后,中联重科在湖南省沅江市投资1.5亿元推进混凝土搅拌车和搅拌站业务,为之后的混凝土机械事业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还在国外进行收购兼并,于2008年联合其他战略投资者,斥资2.71亿欧元收购了“意大利CIFA公司”,拥有了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意大利CIFA公司成立于1928年,主营业务为生产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泵车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等,是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仅次于德国的普茨迈斯特和施维茵。在2012年时,中联重科通过收购CIFA公司其他股东的股权,完成了对CIFA公司的全资控股。
在完成了两项大型收购后,中联重科融合了大汉汽车与CIFA公司的技术优势,于2009年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六节臂50米泵车。到了2010年,混凝土机械事业部成为了中联重科第一个营收率先突破100亿元的事业部。
2012年,中联重科为25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研制出全球第一台双柴油机车载泵。同年,中联重科推出了超大型摊铺机LTU165,以16.5米的摊铺宽度和550毫米的摊铺厚度刷新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2013年,中联重科收购了全球干混砂浆设备公司“德国M-TEC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78年,是全球领先的干混砂浆设备供应商,产品覆盖了干混砂浆搅拌站设备和干混砂浆施工设备,销往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收购德国M-TEC公司,中联重科增强了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在销售渠道上也实现了互补,将业务拓展至全球领域。同年,中联重科成功研发出全球最大水工混凝土搅拌机JS8000。
目前,中联重科已经成为全球的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和混凝土机械施工成套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混凝土机械产品覆盖了混凝土泵车、车载泵、拖泵、布料机、搅拌站(楼)、搅拌车、干混砂浆成套设备,机制砂成套设备、湿喷机及隧道成套设备等9大类产品,100多个品种,市场占有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中联重科的混凝土机械

在土方机械领域,中联重科也是国内较早开展推土机、挖掘机先进技术的企业之一。
2008年,中联重科花费3400万元收购了“陕西新黄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新黄工”),新黄工成立于1968年,前身为“陕西黄河工程机械厂”,主要生产推土机、挖掘机和履带式装载机。中联重科在收购新黄工的同时,将其更名为“陕西中联重科土方机械有限公司”,并出资1.9亿元对新黄工进行增资,加快进入推土机、挖掘机等土石方机械领域。
在收购新黄工的同时,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渭南工业园也正式启动建设,并于2016年全部建成达产,成为了西部最大的土方机械生产基地。
2012年,中联重科成功研制出混合动力挖掘机ZE205E-H1,该机械是中国863计划重点项目,也使得中联重科成为国内外少数能够掌握混合动力技术的工程机械企业之一。
目前,中联重科的土方机械产品包括了160马力至320马力级的履带式推土机、1.5吨至300吨级的履带式挖掘机、以及部队列装产品、国内独家生产的履带式装载机,产品遍及全球各地的建筑、矿山、能源、水利等施工领域。
在高空作业机械领域,中联重科也有着国际领先的水平。
2012年,中联重科成立了“湖南中联重科智能高空作业机械有限公司”,简称“中联高机”,主要从事高空作业平台研发制造等业务。
2014年,中联重科收购了“荷兰Raxtar公司”35%的股权。荷兰Raxtar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升降机企业,产品覆盖了施工升降机、传输平台、货梯和工业电梯等,其施工升降机曾参与美国纽约世贸中心等全球多个国际标杆项目的施工建设。通过收购荷兰Raxtar公司的部分股权,中联重科丰富了在升降机领域的生产、研发和高端市场营销经验,也提升了中联重科升降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2018年,中联高机便开启了高机望城园区产线的建设,并于同年正式投产。与此同时,中联高机于2018年发布了三大系列高端智能全新产品,分别为剪叉、曲臂、直臂三大系列,并于一年后率先推出了全球首创的锂电系列剪叉产品。
2021年,中联高机推出了全球最高的电动臂车ZT40JE-V,以及中国首台全电动剪叉ZS0407E。
截至目前,中联高机拥有剪式、曲臂式、直臂式、伸缩臂叉装车等四大类达100多款产品,全面覆盖市场上主流机型, 成为了目前型谱最全的国产高机厂商之一。

中联重科电动臂车ZT40JE-V

  05
FIVE

农机、环境工程与金融
2013年,中联重科曾提出战略转型计划,从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转型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环境产业和金融服务等多板块协同发展。
在农用机械板块,中联重科是通过收购兼并进入该领域的。
2014年,中联重科花费了20.88亿元收购“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瑞重工”)约60%的股权,成功进入到农业机械领域。奇瑞重工,是中国农业机械领域的龙头,已经实现了耕、种、管、收、烘干等全程农业机械制造全系列产品研发,是国内跨度最大、产品品种最齐全的农业机械设备企业。
2016年,在收购奇瑞重工的两年后,中联重科便自主研发了高端拖拉机PL2304,填补了国内高端拖拉机的空白市场。
2020年,中联重科投资22亿元,在河南省开封市建设全球领先的现代农机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同年,中联重科收购了德国百年农机具品牌“德国拉贝公司”。德国拉贝公司是一家拥有13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曾经是欧洲第一大农机具研发生产企业,拥有多项世界先驱技术,拥有在耕作、播种和施肥领域的革新解决方案。在收购德国拉贝公司之后,中联重科成功实现了犁、耙等高性能农机具与自身高端拖拉机的完美匹配。
截至目前,中联重科在北美设有高端农机研发中心,在安徽、河南、浙江等地建有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是中国农业机械领域实力较强的企业之一,农业机械产品覆盖了土地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烘干、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生产全过程,获得了联合国官方认可的长期农业机械供应商资格。

农业机械产品

在环境产业板块,中联重科也曾一度领先行业。
早在1999年,詹纯新等长沙建机院管理层便投资成立了“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标实业有限公司”(简称“中标实业”),主要负责环卫机械的制造,产品包括道路清扫车、高压清洗车等。
到了2003年,中联重科花费1.27亿元收购了中标实业,成功获得中标实业旗下的全部经营性资产和相关负债,包括民用改装车辆生产领域的特许经营资格、专利技术、商标及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进入到了环卫机械领域。
不过,由于该收购使得中标实业原股东,即以詹纯新为主的长沙建机院管理层获得了丰厚收益,这部分收益在经过辗转之后转化为詹纯新等管理层对中联重科的持股,这让外界纷纷质疑中标实业是否为詹纯新等管理层对中联重科进行曲线MBO(管理层收购)的一种方式。
2005年,中标实业研制出了中国最大吨位的12吨级高压清洗车ZLJ520GQX。此后,中标实业又陆续推出了中国最大的路面冷铣刨机BG2100、全球第一台多功能路缘清洗车ZLJ5164GQX与中国第一台16吨级无泄漏压缩式垃圾车ZLJ5169ZYSDE4。

中联重科高压清洗车

2012年,中联重科整合了中标实业的环卫机械业务,成立了“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简称“中联环境产业”。
2015年,中联重科收购了知名环境工程公司—“意大利纳都勒公司”75%股权,意大利纳都勒公司成立于1990年,是环境和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及投资运营商,在全球投资、运营的环境项目超过了30个,业务领域涉及城市固废处理、污水污泥处理、可再生能源及土壤复垦等。同年,中联重科还出资约4500万元收购了“淮安晨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96%股权,获得其在江苏省淮安市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并将该项目作为试点,引入了意大利纳都勒公司的技术支持。通过这两笔收购,中联重科加强了在环境工程领域的业务布局,也获得了在垃圾处理、固废处理等领域更多的市场份额。
2016年,中联重科推出了第三代七大类的环卫机械产品,包括16吨级洗扫车、干式扫路车、压缩式垃圾车以及垃圾转运车等,均具有环保、节能、高效、智能的特点。与此同时,中联重科还推出了环境卫生整体解决方案及其环境项目运营模式。
不过,在2018年的时候,中联重科为了更好地聚焦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核心业务,决定放弃环境产业板块,以152.5亿元的价格整体出售给了A股上市公司“盈峰环境科技集团”,从此剥离了环境产业板块。
在金融服务板块,中联重科也从很久以前便开始了尝试。
2007年,中联重科便推出了实物租赁模式,在上海和北京各成立了一家从事实物租赁业务的子公司,为施工企业提供工程机械租赁服务,甚至可以连带着驾驶员一同租赁给施工企业。
2009年,中联重科成立了外资融资租赁公司—“中联重科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并在澳大利亚签订了海外融资租赁业务第一单。同年,中联重科还在澳大利亚成立了“中联重科融资租赁(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在海外注册的中国融资租赁公司。
2014年,中联重科与旗下全资控股公司—意大利Cifa公司共同出资15亿元,成立了“中联重科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的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为中联重科旗下成员单位提供高质量、全方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016年,中联重科与珠海国企龙头—“珠海华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发集团”)合作成立了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将中联重科的产品与华发集团的金融租赁服务、商贸服务、工程机械设备终端用户结合在一起,打造了新型产融结合的平台。
截至目前,中联重科通过其搭建的金融板块,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租赁、银行按揭、分期付款、保险服务、商业保理等在内的多种金融服务,更好地推动了中联重科主营业务的发展,构建了其核心竞争力。

  06
SIX

其他业务
除了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各种业务外,中联重科还涉及许多业务领域。
2001年,中联重科斥资1000万元收购了由日资控股的百年企业“英国保路捷公司”,该公司掌握了当时世界一流水平的非开挖技术,即利用各种岩土钻掘设备和技术手段,通过在地表极小部分开挖的情况下敷设、更换和修复各种地下管线的施工新技术。通过这次收购,中联重科把市场拓展到了欧洲及日本,并且迅速将技术进行嫁接,成功占领了中国非开挖式技术领域的绝对市场。
2002年,中联重科收购了具有50年历史的国有企业“湖南机床厂”,并更名为“中联重科湖机分公司”(简称“中联湖机”),开始涉足机床领域,并将中联湖机作为锯床、锯带的重要研发基地与生产基地。之后几年里,中联湖机陆续推出了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GK5625、中国第一台锯钻组合机床HN—049、高速圆锯床、数控铣齿机,以及全自动宽带分齿机等机床产品。在2007年时,中联重科将中联湖机作为资产出资,获得了“美国常兴实业有限公司”旗下企业“湖南泰嘉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32%的股权,使得中联湖机成为了中外合资的股份制企业。
2004年,中联重科成立了主营液压油缸、液压阀研发生产的“湖南特力液压有限公司”,进入到了液压件产品领域,并于2008年收购了“常德信诚液压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常德中联重科液压有限公司”),进一步丰富了中联重科的液压件产品链。
2007年,中联重科成立了“湖南中联重科专用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联专车”,开始进入特种汽车领域。一年后,中联重科收购了“湖南汽车车桥厂”,该公司成立于1970年,是东风汽车旗下公司,主要负责生产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在被中联重科收购后成为其汽车车桥专业生产制造基地,继续为东风汽车等公司提供配套服务。此外,中联重科还于2008年收购了“华泰重工制造有限公司”,成功进入到军矿用机械、特种机械行业,完善了产业链。
之后几年,中联专车陆续推出了100吨级越野轮胎起重机、113米级别登高平台消防车、举升高度达60米级别的云梯消防车、中国首款34米曲臂云梯消防车、以及全球第一台纯电动越野轮胎起重机等产品。

中联重科的部分消防装备产品

2018年,中联重科成立了工业互联网高科技公司—“中科云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云谷”,并发布了云谷工业互联网平台—ZValley OS,开始涉足工业互联网领域。之后几年里,中科云谷陆续上线了物联网平台、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区块链平台、数字孪生平台等产品。
截至目前,中科云谷已经形成基于应用场景为核心,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智慧工地等解决方案,以及提供园区总体工艺规划,全流程的智能工厂、智能产线、智能物流、全工艺智能制造技术咨询服务等。
在国际化布局上,中联重科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里较早“出海”的企业之一。
2004年,中联重科旗下的“中标牌”清扫车便开始销往欧洲。之后几年里,中联重科的环卫机械产品也陆续出口到了加纳、沙特、阿塞拜疆等国家。
2006年,中联重科出口了79台塔机到非洲安哥拉,创造了当时国内塔机单项产品出口之最。从那以后,中联重科的起重机械,包括汽车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等便远销印度、科威特等海外国家。
除了环卫机械、起重机械,中联重科还陆续出口过土方机械、混凝土机械到过蒙古、中东等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纪录。
自2008年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起,中联重科在国际化布局上开启了本土化工厂、本土化销售、本土化品牌的模式。
2012年,中联重科与印度最大的工程起重机制造商“印度ELECTROMECH公司”合资建厂,主营生产塔机。这是中联重科第一个海外投资建厂项目,也是第二个海外生产基地。同年,中联重科在巴西成立了混凝土机械巴西子公司,并于之后十几年时间里布局了12个网点,业务辐射巴西全境,使得中联重科旗下的混凝土泵车等多个产品在巴西市场市占率稳居前列。
2016年,中联重科与白俄罗斯MAZ集团合作,在白俄罗斯成立了“中联重科-MAZ合资公司”,并建设了白俄罗斯明斯克州中白工业园项目,创立了“ZOOMLION—MAZ”合资品牌。同年,中联重科与北美代理商P&J Arcomet签订了在美国、加拿大市场的塔机独家代理协议,将首款本土化塔机产品成功导入北美市场。P&J Arcomet,是世界上最大塔机公司之一的Acromet集团下属的北美分支,于2000年在美国成立,营销网点遍及美国和加拿大,负责塔机整机及配件的销售、租赁、销售、维修、认证及设计等服务。

中联重科白俄罗斯工业园

2021年,中联重科在意大利北部重镇曼托瓦投资的2万平方米工厂建成投产,该工厂致力于塔机、汽车起重机、叉车和高空作业平台的装配和制造,主要为欧洲市场及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截至目前,中联重科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布局,产品远销中东、南美、非洲、东南亚、俄罗斯以及欧美、澳大利亚等高端市场。此外,中联重科还在东亚、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地区建立了子公司,在意大利、德国、巴西、印度、白俄罗斯投资建有工业园,并在全球设立了50多个常驻机构。

  07
SEVEN

业绩情况
中联重科的营收与净利润,与工程机械的行业周期息息相关。
二十一世纪初,受益于中国城镇化率的持续提升,国内工程机械产品需求十分旺盛,中联重科也吃足了时代的红利。在2000年至2007年间,中联重科营收从2.45亿元增长到了89.74亿元,翻了近40倍;净利润也从0.5亿元增长到了13.34亿元,翻了近30倍。
到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政府于2008年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预估总共投入了4万亿元实施该十项措施,外界也将其称为“四万亿计划”。
在“四万亿计划”的刺激下,中联重科的营收在2008年至2011年间继续突飞猛进,由135.49亿元猛涨至463.23亿元,每年同比增长均超过了50%;净利润也从2008年的15.69亿元猛涨到了80.66亿元,每年同比增长也都超过了50%。
2010年,中联重科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4.98港元,共发行8.69亿股,总募集资金达到了150亿港币,成为了湖南省第一家“A+H”公司,同时也开创了当时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最大公开融资的纪录。

2010年,中联重科在港交所上市

2011年,中联重科的股价一度涨至10.48元,总市值一度超过了800亿元,高居中国工程机械上市企业里的第一位。
在“四万亿计划”的刺激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需求在几年时间里完全释放了。然而,从2012年开始,随着地产和基建的降温,工程机械行业进入到了去库存周期,开始了长达五年之久的调整期。工程机械行业的企业集体遭遇寒冬,不仅在业绩上出现大幅下滑,连应收账款坏账率也急速上升。
2016年,中国的工程机械上市企业集体陷入亏损,中联重科营收也从2012年的480.71亿元下降至2016年的200.23亿元,下滑近六成;净利润也从2012年的73.30亿元下降至亏损9.34亿元。
在此期间,为了改变萎靡的市场状况,中联重科一度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推出了线上商城与移动应用APP“装备e通”,开启了线上营销的时代,期望通过改变销售模式来改善业绩。
从2017年开始,在地产投资热度回升以及存量工程机械更新换代等因素的影响下,工程机械行业再次步入了上行周期,中联重科的营收也随之迎来上涨。在2021年的时候,中联重科更是实现了历史峰值营收671.31亿元,实现净利润62.7亿元。
不过,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受到疫情冲击以及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基建和房地产等领域的项目开工率下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需求受到明显冲击,再次进入到回调周期,中联重科在2022年的营收也滑落至416.3亿元,同比下降了38%;实现净利润23.06亿元,同比下降了63.22%。
到了2023年,在房地产投资和新开工面积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国内工程机械需求依然低迷。根据数据,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公布的10余个工程机械品类中,有接近7成的品类整体销量是下滑的。
然而,相较低迷的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的工程机械需求却不太一样。在拜登基建法案与芯片法案等政策影响下,美国基建周期叠加制造业回流,使得北美工程机械的需求持续增长。
境外市场工程机械需求的增加,也成为了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发力的重点。相比起国内其他工程机械企业,中联重科由于海外收购以及本土化品牌建设的影响下,海外市场的发展势头更猛,营收增长速率也更快。
2023年,中联重科实现营收470.57亿元,同比增长了13.08%;实现净利润35.06亿元,同比增长了52.04%。其中,境外营收实现了179.05亿元,同比增长了79.2%,占总营收比提升达到了38.04%,创造了历史新高。此外,在之前的2021年至2022年,中联重科的境外营收也已经连续两年保持超过50%的营收增速。

中联重科近年营收与净利润情况

进入2024年以来,随着各地推动设备以旧换新,以及房地产利好政策的陆续出台,市场上开始有声音认为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即将触底反弹。在2024年上半年,国内共销售挖掘机5.3万台,同比增长了4.66%,由于挖掘机被称为工程机械行业的风向标,挖掘机销量的增长似乎也释放出了行业回暖的信号。
2024年上半年,中联重科实现营收245.35亿元,同比增长了1.91%;实现净利润22.88亿元,同比增长了12.15%。其中,境外营收为120.48亿元,同比增长了43.90%,继续保持着较快发展。
现在,中联重科已经是中国三大工程机械龙头之一,在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等业务上更是保持着市场份额的领先,在土方机械、高空作业机械等新兴业务上也实现了快速增长。随着中联重科未来在海外市场的持续拓展,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联重科依然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加稳健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章:
《闯劲、倔劲、韧劲、钻劲-从中联重科创业故事中汲取的精神力量》
《中联重科连环局:出售中联环卫被质疑国资流失》
《中联重科并购奇瑞重工》
《中联重科重组并购浦沅》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中国工程机械技术“播种人”,引领技术创新“长征路”》
《弄潮大市场-科技产业化中的湖南科研院所现象》
《盘点中联重科并购辉煌征程,展现中国制造风采》
《跨越山海“绿”动全球,从国际展会一探中联重科》
《中联重科“逆袭”》

图片来源:
中联重科官网、网络

往期文章: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默思财富
一个探究企业历史的记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