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很多书刊印刷企业通过了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的C9评价。按照C9评价的相关要求,通过的企业每季度末还要提交C9质量稳定性评价的样张。由于C9质量稳定性评价能否达标涉及C9证书的有效性与来年能否正常续证,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
由于很多企业没有PressSIGN打分软件,印刷控制时只能使用分光密度仪通过单点测量进行控制与数据分析。笔者结合为多家企业做C9技术辅导时的实践经验,分享C9质量稳定性评价现场控制的技术要点。
C9质量稳定性评价是通过测评C9测控条相关要素的信息完成,如图1。C9质量稳定性评价要求印刷企业在印刷产品上加C9测控条,可以将测控条放置在版面的咬口或拖稍处。
图1 C9测控条
C9测控条由多个测控单元组成,包括颜色数据评价段、星标、小网点还原评价段、墨色均匀性评价段、套印评价段、灰平衡目视评价段、企业信息等。
如图2,颜色数据评价段是测控条最重要的部分,共有三段,由PressSIGN软件测量打分出评价结果,取最低分为质量稳定性得分,得分低于80分为不合格。
图2 颜色数据评价段
C9测控条把套印、星标、小网点还原控制、灰平衡目视评价等测控块放在一个测控段中,位置如图3。
图3 测控段
星标用于目视判断是否存在网点变形与重影。小网点还原控制段主要看2%与98%的网点能否正常还原。由于颜色数据评价段中包含灰平衡评价,因此灰平衡目视评价段在此测控段中的作用不大。
C9质量稳定性评价中要求各色墨实地密度轴向最大偏差小于0.1,因此在质量稳定性评价中仍设置了两个四色实地块评价段。加上3个颜色数据评价段中的实地色块,每个原色在轴向上有5个区域可进行轴向墨色均匀性评价。
除了上述印刷质量评价的测控段,测控条中还包括企业名称、时间等信息的二维码。
C9测控条中的星标、小网点还原、密度均匀性等测控段的分析与判断相对简单,本文不再赘述,重点分析颜色数据评价段的数据与控制方法。
C9质量稳定性评价中,对样张颜色还原数据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要求。颜色数据评价段共3部分,分别是7个实地色的目标色度值与色差要求,阶调增加值目标与容差和灰平衡色度差。
原色油墨实地色度值不仅与油墨颜料配方有关,还会受纸张颜色与墨层厚度(实地密度)影响,R、G、B二次色色度值还会进一步受油墨叠印的影响,油墨实地的色度值会因印刷材料组合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实地色度值要通过上机印刷实测来判断是否达标。
另外,在印刷控制中使用色度数据来判断墨量大小不够直观,习惯上仍使用密度来进行生产控制,但需先测试标定出生产纸张、油墨组合下的最佳实地密度。测试生产条件下最佳实地密度时,可按不同墨量印刷C、M、Y、K实地与二次色块(R、G、B),测量C、M、Y、K在不同密度下的Lab值并计算其与标准值的色差,色差最小时对应的实地密度即该颜色的最佳实地密度。
表2为一个标定青墨最佳实地密度的实例,数据显示青墨实地密度为1.39时色差最小,密度更大或更小时色差都会增大,因此本例的纸张、油墨组合下青墨的最佳实地密度为1.39。如果一款油墨不论密度大小都不能满足C9质量稳定性评价对实地色的色差要求时,只能更换油墨再测试。
当标定好各色的最佳实地密度后,生产中只需按密度大小来放墨,这样就会直观且简单了。
阶调增加值通常称为网点增大率。传统胶印中影响网点增大率的因素包括印刷环境、设备状态、油墨、润版液、印刷压力、橡皮布、包衬、墨层厚度等,很难精确控制。因此不同机器间、相同机器不同色组间的网点增大率都会有差异。
墨层越厚,网点增大率越大,反之亦然。在印刷生产中,一般通过调整供墨量来改变墨层厚度,从而影响阶调的深浅。但墨量变化区间是有限的,当墨量达到容差的边界时,网点增大率仍不能符合要求,此时就要通过调整CTP出版曲线来调整网点增大率,这是出版流程软件中普遍都有印刷补偿曲线的原因。
C9质量稳定性评价规定了网点增大率目标及容差范围,通过简单测量就很容易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灰平衡色度差是颜色数据还原控制中的难点,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灰平衡是油墨实地色度值与网点增大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控制时既要兼顾实地色度值与阶调增加值分别达标,又要协调实地色度值与阶调增加值的关系,控制方法更复杂;二是要掌握通过Lab色度值偏差来判断实地密度与阶调增加值调整方向的方法。如果不熟悉Lab的含义,这会大大增加判断与处理的难度。
L*值表示颜色的明度,色度差计算公式不包含L*值,因此可忽略L*值;a*、b*值有正负之分,a*值为正时表示红色,a*值为负时表示绿色,b*值为正时表示黄色,b*值为负时表示蓝紫色。a*、b*绝对值的大小可以理解为所代表颜色的饱和度,绝对值越大,表示颜色越饱和,当a*、b*值为0时,表示为灰色。a*、b*值表示的红、绿、黄、蓝,其色相可参见图4。从图4可见,+a*是偏一点黄的品红色,-a*是偏青的绿,+b*是正黄色,-b*是青大品红小的蓝色。
图4 色相情况
假设实测灰平衡色块为a*1、b*1,灰平衡目标值为a*2、b*2,则色度差为ΔCh。
当前C9质量稳定性评价的灰平衡目标值a*1、b*1,如表3。
C9质量稳定性样张印制时,实地色度值、阶调增加值与灰平衡色度差均需达标。其中,实地色度值与墨量直接相关,按最佳实地密度及其容差范围控制即可,印版上机后,只能微调墨量来有限调整网点增大率。灰平衡与实地色度和网点增大率都相关,需要协调两者关系。因此现场控制要从简单变量开始。顺序是首先找平实地密度,其次调整网点增大率,最后调整灰平衡。
我们仍以一个现场控制的实例来说明。印刷条件:海德堡CX920、175线免冲洗印版、太阳157g/m2铜版纸、东洋TJS油墨,如表4为最佳实地密度。
质量稳定性测控条上C、M、Y、K各有5个色块分处滚筒轴向不同区域,实地密度找平只需按最佳密度±0.05范围调整开墨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油墨从墨斗放墨到在印品稳定呈现需走纸150张左右,为了建立相对稳定的水墨平衡,建议调整墨量后开机走纸不少于250张。
当各色实地密度达到最佳密度±0.05范围内后,检查各色25%、50%、75%的网点增大率。由于网点增大率很难精确控制,可能会出现网点增大率超差的问题,此时需要判断问题并设定调整方法。如表5的两种情况:
情况1的C墨,25%网点增大率低于下偏差,其实地密度相对最佳密度偏小,50%、75%网点值相对上偏差也有较大调整空间。由于供墨量越大,网点增大率越大,因此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适当加大C的供墨量再印刷,这样其25%的网点增大率变大后可能会达标,且C的实地色度值、50%、75%的网点增大率也不会超标。
情况2的M墨,虽然也是25%网点增大率低于下偏差,且其50%、75%与网点增大率距上偏差仍有调整空间,但其实地密度接近最佳密度的上限,如果加大M的供墨量,虽然25%的网点可能达标,但实地密度会超差。出现这种矛盾时,需要调整M版的出版印刷补偿曲线,把25%的出版值增加4%~5%。
当质量稳定性测控条上的实地密度、阶调增加值都达标后,此时再检查灰平衡是否达标。灰平衡是实地色度与网点增大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实地密度与网点增大率都达标但某个灰平衡色度差超差时,只能在对应区域调整供墨量或网点增大率来解决问题。我们还是用一组数据举例来分析并制定解决办法,如表6。
表6的数据显示,实地密度与75%网点扩大率均在容差范围内,但75%的灰平衡色度差超出了要求。
∆a*=a*实测 - a*目标 = - 0.44
75%灰偏绿,可能是青、黄偏大或品红偏小。
∆b*=a*实测 - a*目标= 5.21
75%灰偏黄,说明黄偏大或品、青偏小。
通过上述分析,再看实地密度与网点增大率,其中品红实地密度为1.45,与上限1.48还有调整空间,品红的网点增大87.2%也与上限90.7%有调整空间,因此可适当增加该区域的M墨量;黄实地密度1.01与下限0.98有调整空间,黄网点增大率接近上限,向下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因此可适当减小Y的墨量。经加M减Y试印,其数据如表7。
通过第一次调整后印刷,75%灰平衡偏黄的状况改善了,但仍未达标,此时碰到了另一个问题,黄已经接近了最佳密度的下限,品红接近最佳密度的上限,此时已经不能再次通过减Y加M的方法来改善灰平衡,不能调整墨量,就只能通过出版的印刷补偿曲线来降低Y75%处的网点增大率来进一步降低75%灰平衡偏黄的问题。因此调整黄的出版曲线,75%处减小2%的网点重新出版印刷,结果如表8。
第二次调整完印版曲线后出版印刷,进一步改善了75%灰平衡偏黄的问题,结果达到要求。
本例以75%灰平衡控制来说明控制方法,实际上改变墨量时,还会影响25%、50%处的网点增大率与灰平衡数据,因此仍要综合考虑这两处的变化影响。好在25%、75%处的灰平衡相对稳定,容易通过。另外,当三色网点增大率较为接近时(中间调扩展<2%),灰平衡往往较容易通过墨量调整进行改善。
以上是我们在C9质量稳定性评价中的实践经验,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作者:西安真原色图像科技有限公司 谢雨林
编辑:胡玉林
投稿通道
请将稿件发送至Printech@keyin.cn
广告合作
请联系媒体运营部孙先生
电话:86-10-88275806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