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上方文字
关注我们
快乐语文天地初中语文资料表
(点击下面蓝字即可查看)
七上电子课本 | 八上电子课本 | 九上电子课本 |
七下电子课本 | 八下电子课本 | 九下电子课本 |
学生习作 | 初中名著 | 同步训练 |
单元作文辅导 | 中考作文 | 2023初中作文 |
七上教学视频 | 八上教学视频 | 九上教学视频 |
七下教学视频 | 八下教学视频 | 九下教学视频 |
2023中考 | 中考古诗词 | 初中文言文 |
七上朗读材料 | 八上朗读材料 | 九上朗读材料 |
七下朗读材料 | 八下朗读材料 | 九下朗读材料 |
七上图文解读 | 八上图文解读 | 九上图文解读 |
七下图文解读 | 八下图文解读 | 九下图文解读 |
往期链接
《水浒传》(1~100回)每回试题及答案+思维导图及内容梗概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课件
第16讲 议论文之综合题型及论据积累知识梳理+对点训练
【多元解读】
l 论据素材积累
【有关自信】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之后,有人曾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挞伐。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胜利,对哒伐不屑一顾。他说:“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为世人所瞩目。
自信,是建筑在对前途充满必胜心理基础之上的优秀心理素质。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爱因斯坦获得了巨大成功,首先是因为他自信。不过,光自信,不行动也不行。我们都知道,自信只是成功的一半,它毕竟还不是成功。
【有关宽容】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有关坚持】
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 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 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理论论据】
一、惜时: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李大钊)
3、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二、方法:
1、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文。(韩愈)
2、可疑而不疑者,未曾学,学则必疑。(张载)
3、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学欲速则不达,然亦不可怠。(程颐)
三、积累: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4、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卡耐基)
四、持恒: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3、读书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4、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时。(拿破仑)
五、勤奋:
1、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4、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六、思考: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3、只读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王梓坤)
4、思索,是愚变智的钥匙;不思,是智变愚的根由。
七、励志:
1、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2、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一些人。(富勒)
3、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八、合作:
1、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2、驷马不合,取道不长。(刘向)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九、创新:
1、文章当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袁枚)
2、踩着前人的脚步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刘湛秋)
3、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
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十、幽默:
1、如果一个人想当幽默家,那么他周围的人必须至少和他一样聪明,否则他的幽默将不会被人理解。(斯蒂芬斯)
2、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莎士比亚)
3、幽默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润滑剂。(周士林)
4、所谓幽默,是到口的肥鸭竟然飞了,还能一笑置之。
十一、正直:
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2、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罗话短长。(于谦)
3、曲生何乐,直死何悲。(韩愈)
4、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
十二、爱国爱民: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
4、长太息以掩涕息,衷民生之多艰。(屈原)
十三、兴趣:
1、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
十四、爱国:
1、位卑而未敢忘忧国。(陆游)
2、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十五、谦虚: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司马迁)
谦受益,满招损。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们的骄傲,多半基于我们的无知。(莱辛)
十六、自律: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安德烈耶夫)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海涅)
十七、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渲)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秦宓)
十八、志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十九、诚信:
人而无信,不其可也。(孔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陈玉祥)
二十、奉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我就像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鲁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二十一、节俭: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二十二、乐观: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雨果)
对生活笑吧,这样,你能察觉它的美。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
二十三、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些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些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知识精讲】
一、议论文综合阅读
【知识梳理】
1.议论文常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知识点一: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就是作者观点的核心。准确地分析、归纳论点,首先要辨清两个问题:
(一)论点与论题。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二)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有些文章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要记住: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作用或补充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
(三)论点的特点:
从内容上讲:
一是正确,就是能揭示真理,表现规律,符合客观实际;
二是鲜明,就是是非清楚,不含糊,不隐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明朗;
三是新颖,就是表达的见解非常独特,“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之未发”,令人耳目一新。
从形式上讲:语言简练,多用判断句,是完整的句子。
(四)论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论点直接表现于文章之中,即可以在文章中(包括题目)直接找到表现论点的句子。
另一种是不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作为论点的句子,只能在全面理解文章、领会其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论点。
(五)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六)常见题型:
1.论点的概括: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论点的概括:
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别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的内容。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填空(一般是提取论点与分论点)
(七)答题技巧:
第一:看位置。虽然中心论点可能在任何位置,但最常见的是在总说部分,即标题、开头、结尾。如果标题是一个完整、全面的道理性的句子,那么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果开头、结尾都有观点性的句子,那么开头的会是论点,结尾的可能是结论。关注文章的首尾段落,作者往往在文章的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观点,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出论点:直接提出观点;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提出;从别人的错误的观点中提出;从抒情议论中提出;从名言警句中引出;从典故、语言、故事中引出;从设置悬念、疑问中引出等。
1.看句式。中心论点一般是一个陈述句,尤其是判断句。还有复句,如“只有……才……”等。
2.看关键词。中心论点的前面常有“我认为”、“由此可见”“总而言之”、“要我说”等提示性的关键词。
3.看论题。如果标题不是论点,一般会是论题。我们找到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围绕论题展开的。
4.看论据。看文章所用的事实和道理是不是证明这个中心论点的。当然,如果中心论点不在文中,则需要自己概括。
强调:标志性的词语及每段的中心句应做好圈画。
知识点二:论据
(一)什么是论据?(作用一般就是答分论点)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
(二)论据的分类
(1)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数字、图表等证明论点的依据。例:我们民族有讲正气的传统。
(2)道理论据: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如经典性的著作、名言、科学原理、定律、公理、格 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证明论点的依据。
(三)论据的常见题型:
1.补充论据
【解题思路】
①仿写
②注意修辞,语境(符合常识),句式
③论据需具有典型性、权威性。可从书本中选取人物
2.给定论据(材料)放在文中哪一段,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
①确定放在哪一段
②概括所给的论据: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了xxx事例(谁 做 什么 怎么样)
③关系:与所放置的那一段的观点“xxx”一致,或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
如果放回段已有论据,看下是否成对比论证(从正面/反面论证了那段的观点“xxx”)
3.给定论据(材料)放在文中哪两段之间,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
①先确定放在哪两段之间
②概括所给的论据:这段文字写了xxx事例(谁 做 什么 怎么样)
③考虑所给论据与那两段之间的关系,或承接引出,或按照一定顺序。
4.给定两个论据中选择其一,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
①先判定两个论据的一个论据
②概括所给的论据:这段文字写了xxx事例(谁 做什么 怎么样)
③与所放置的那一段的观点“xxx”一致,或从正面/反面/古今中外论证了那段的观点“xxx”
④而另一个论据写的是xxx事例,不能论证本段的“xxx”观点,所以不适合。
5.选择论据,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解题思路】
看下论据可以证明哪一段的分论点。
6.几个论据能否删除其中一个,为什么?
【解题思路】
①先分别概括几个论据
②看几个论据的关系(古今中外,正反)多角度或更全面论证了......分论点
③看结构,与上下文的哪句话照应
7.几个论据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解题思路】
①先分别概括几个论据
②看几个论据的关系(古今中外,正反)多角度或更全面论证了......分论点
③看结构,与上下文的哪句话照应
知识点三:论证方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常见题型:
1.第几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指出第xx段与第xx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划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二)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用列举的具体事例、现象、统计数据以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等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答题思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3.引用论证: 引用名家名言等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答题思路: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知识点四:论证结构
(一)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
1.并列式: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从形式上说,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可以在前面标以“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
2.对照式: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来烘托某一种事物。
3.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4.总分式: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可分为:分—总;总—分;总—分—总。
(二)常考题型:
1.结构层次的判断。如:本文的论证结构是_____;上文发表议论的思路结构是 ;文章第②段至第⑤段,采用了_____(A.总分B.并列C.层进D.对照)的思路结构。
解题思路:
①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等关键性的文字。
②抓语言标志。如有“还有”“另外”这些词语为并列式;如有“不但”“而且”“首先”“其次”等词语为层进式。
2.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解题思路:
①先概括两段内容
②先看这两段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关系。
③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
知识点五:议论文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严密性
(一)常考题型:词语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和说明文思路一样,词语含义,在文中含义,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知识点六: 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①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分析
②如果是指代性的词语或短语(这样、这些、如此)等就近原则理解,必要时进行适当删减整合。
知识点七: 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①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来理解
②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流畅
知识点八:句子、段落作用
1.一般的句子、段落作用:
①内容上:概括句子、段落的意思
②结构上,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或承上启下,或照应。
这个句子/段落论述了……,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与下文……形成对比/照应
2.首段(运用故事、现象、寓言神话等)的作用:
①用了×××故事、现象、寓言神话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②引出论题×××或论点×××
③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
3.尾段作用
①论述了……提出……的结论
②重复或强调……的中心论点
③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④补充论述了……,使论证更严密。
【例题精讲】
【例题1】
阅读议论文《决定成功的利器》,完成题目。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甲] 谓之“圣人”; [乙] 谓之“愚人”; [丙] 谓之“君子”; [丁]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①才德兼无 ②德胜才 ③才胜德 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
3.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④段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5.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答案】
1.决定成功的两把利器是“德”和“才”。(或: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2.【甲】④; 【乙】①; 【丙】②; 【丁】③。
3.比喻论证。把人的“德”和“才”分别比作一张弓的木心位置”和“一张弓有力的程度”,证明“德”“才”在决定弓箭“方向”和“远近”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不能去掉。因为“不但“‘更”两个关联词的使用.在强调“才”的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德”在判定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突出论证语言的严密性。若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或:这两个关联词是递进关系,论证了“德”在判定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使论证更深入、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5.开放性题,能结合句意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句一的启示:要想成功,我们一定要做到“德”“才”兼备,只有修炼好这两把“利器”,才能排除艰难险阻,到达成功的彼岸。 句二的启示:一个人要想成功,仅有“德”是不行的,虽然方向正确,但没有力度,这样是达不到目标的,所以我们在“有德”的同时,还要做到“有才”。
【例题2】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题目。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选自《格言·2013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
6.阅读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
7.文章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
8.请为第⑥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
9.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
10.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
6.首先指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观点的错误;接着举例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最后论证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顺理推出自己的观点:百无一用非书生。
7.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把上文论述书生在历史上的作用,引到论述书生在现今的作用上。在内容上,把论证引向深入,强调书生在知识时代的作用更加巨大。
8.略。
9. “寻章摘句”原指读书只会摘记一些词句,不做深入研究。这里是批评那些只知道死扣书本,脱离社会实践,无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10.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例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选自《人民日报》)
11.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12.第③段中作者说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特殊含义”应该怎么理解?
1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14.阅读第段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再补写两个事例,反思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以此为镜,自戒自省。
【答案】
11.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如答“‘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也可。)
12. 在国外,每个人的文明程度都影响着公众对中国的印象;当出国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时,个人的文明程度在国际上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会更大。
13. 举例论证(事实论证),论述了不文明现象远涉重洋的原因(“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
14.示例: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时;旅游景点乱扔垃圾时。
【对点训练】
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
赵宗彪
①唐僧师徒一个个都在苦水中泡过,取经路上的日子也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险象环生,苦海无边。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上间又有几个?太自信。
②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但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孟子说,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能够做到的,人世间又有几个?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自尊、理想和信念,而只有极少数有大志而且意志特别坚韧的人、才华特别丰富的大才、奇才,才有可能逆水而上,成就梦想。
③唐憎的苦难,同成就他的事业并无必然联系。 他如果小时候有天伦之乐,未必就不会读书。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而是他拜须菩提祖为师,在环境优美的须弥山学习十一年的成果。孙悟空的苦难,那是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这苦难给他带来了什么?是驯服、奴化、忍耐和逆来顺受。在五行山下的时间里,孙悟空的法术并没有提升,只是不羁的精神目渐消磨,活跃的创造能力逐步萎缩。
④孙悟空的苦难缔造者,严格说来,是玉帝本人,孙悟空虽然出身寒微,但毕竟有能力有水平。但玉帝和他所创造的天庭,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当个马夫。后来虽说封了齐天大圣的空头街,却又不给他相应的待遇,连一张蟠桃大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即使没有孙悟空出现,迟早会有张悟空、李悟空、王悟空等来叫板。沙僧原本是玉帝的侍卫官,职官是卷帘大将,却只是因为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这样的小过失,竟然要下凡做妖怪,每七天还要飞剑穿胸百余下。比起孙悟空的打碎天堂的所有殿堂庙字、亭台楼阁、瓶瓶罐罐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尽管沙和尚沉默寡言,但他心里会平衡吗?
⑤尽管苦难来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但我们能否分析一下,哪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司马迁能写出伟大的《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否则,就难以反证,历史上受到宮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却仅有一部《史记》?“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首先有金,否则,狂沙吹尽,还不照样是狂沙?
⑥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
⑦如果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那就是自欺欺人。歌颂苦难,鼓励苦难,怀念苦难,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们,却由此可以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结果吗?
⑧孙悟空们在一个个的苦难面前坚持下来了,但原先那个充满灵气和自由思想的精灵,却如泥牛人海,一去不复返了。生龙活虎的孙悟空从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起,即已死了,
(选自《今晚报》2019- 04--28,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2.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第⑦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案】
1.这一段以道理论证为主。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既引名句分析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是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出。由此表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
2.本段使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用司马迁写《史记》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言而喻。
3.不能。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德。这是对前文论述的一个补充,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
4.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论证思路。(4分)
5.第②段划线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
6.第③段中画线词语中的“废”字具体指哪几方面内容?(3分)
7.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作者对此持何态度?(3分)
参考答案:
4.中心论点: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论证思路:首先,引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数字化痴呆症的危害;最后,指出怎样克服数字化痴呆症。
5.列举数字化痴呆症的具体表现来论证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答案略。(要紧扣“创造力下降”“注意力分散”“亲情淡薄”三个要点作答)
7.①想戒掉“电子瘾”;②可遇不可求;不是客观课理性的态度。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②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⑤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选自《人民日报》)
8.开头引用墨子严厉批评耕柱子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9.根据文意,第②段划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词语是( )
A.认真 B.欣然 C.坦然 D.乐意
10.第②段划线的三个句子,它们的句序能调换吗?请说明理由。
11.第③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8.引出论题,使表达生动形象(增加读者阅读兴趣),富有说服力
9.C
10.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是按照程度由轻到重的逻辑顺序组织语序的。(能答出“逻辑顺序”或“轻重”或“递进”的意思即可得满分)
11.正反对比论证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
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阅读与鉴赏》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12.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13.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14.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
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
15.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应还原到文中第几段的开头最恰当?
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16.读诗也是读人,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读出了他怎样的人品呢?请用文段⑤中连续的三个双音节词回答。
17.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
1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
19.文段③画横线的句子让我们联想到《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请写出这个名句,并补充一个由此联想到的古仁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答案】
12.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指出王维的诗句即可)
13.诗中有画
14.示例:江南乘舟、溪边浣纱、湖中采莲、亭中赏雪等等。(句式相同,意境贴切即可)
15.第④段开头
16.坦诚 执着 自识
17.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18.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达了王维的诗句对我灵魂的照耀和身心的洗涤。
19.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例示例:欧阳修被贬滁州,却与民同乐,造福一方。苏轼多次遭贬,却豁达坦然,心忧民生。……(人物事件符合观点即可)
【注】语文答案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情景性,很多字词的理解和文章的解读,离开了现有的问题和语境,可能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目,甚至同一问题同一语境,不同学生的解答,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情态,所以,阅卷老师在评阅过程之中,务必认真通读原文,仔细揣摩题意,去芜取精,把握要旨,让每一份答卷做到对无一遗,错无一漏。
阅读《谈自立》一文,回答问题。
谈自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2.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这一点”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3.根据作者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怎样做才能够“自立”?
【答案】
20.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21.举例论证 作用:运用发明家爱迪生的事例,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这个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22.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或者: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评分标准:准确即可。
23.示例: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不要依赖父母的庇护,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要自立、自强。评分标准:开放性试题,能围绕“自立自强”联系生活实际作答即可。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24.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5.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6.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27.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答案】
24.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意思对即可。)
25.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
26.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意思对即可。)
27.第②段。歌德的话论证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意思对即可。
点击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资源。谢谢分享、点赞、在看。
往期回顾
欢迎扫码关注快乐语文天地
读书三境界:
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山有路勤为径
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