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民航工作会议召开了。在通稿中,有一点值得关注,在总结去年各项重大成就后,局方提到了以下的国际航班恢复数据:
2024年,国际客运航班恢复至疫情前的84%
2025年,力争国际航班数量恢复至疫情前90%以上
在各家航司都奋力开辟新航线的2024,国际航班数量为何一直未能完全恢复?局方对未来的预期为何又如此谨慎?
我在想,北美跨太平洋航线市场的拖累,可能就是一大罪魁祸首。
果不其然,在今年的各区域市场恢复比例中,加拿大和美国市场非常荣幸的荣登倒数TOP。两位难兄难弟,中加为11% ,中美为23%。
中国至北美市场的运营数量由于占总体国际航班的比重大,航班的盈利能力强,尤其对于宽体机的利用效率更高,因此无论其他市场如何发力(中欧以及中东市场都较之疫情前取得大幅增长),也挽救不了整体的国际航线恢复的气血不足。
而为了保持宽体机的利用率,大量的座位又被投放在国内市场,压低运价,造成了2024行业“叫好不叫座”的连锁反应。
01
表象:地缘政治与疫情导致的供给限制
在2024年以前,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中美航线的最大障碍来自人为的航权限制,而非市场需求。
航权限制里,一是因为疫情的“后遗症”,美方迟迟不愿改变当时疫情下对“五个一”以及熔断所实施的对等报复性措施。
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俄乌战争下,俄罗斯领空的飞行限制,极大削弱了美方航司的竞争力,加之中美政治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对等开放航线的问题上美方并不积极。
很难说,这两个因素何为主因,可以说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在回头来看,无论是航权还是空域问题,这些都似乎只是中美航线问题的表象。认为只要运量能上来,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航司需要准备的,只是等待这个时机的到来,一旦政策解封,空域问题解决后,中美航运量又能重回疫情前的“美好时光”。
但最近观察多种数据后,从需求端看,我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却是,近几年能够支撑中美客运的基本盘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中美的客运需求的潜力,可能并不足以支持航线的快速恢复,更不用说增长。
拍摄于SEA
02
赴美留学热潮的快速消退
首先,留学生群体,一直是支撑双向客流的中坚力量。
2018年前后,是中美赴美留学的最高峰,此后便是一路下坡直到现在。
彼时,大约有37万持有学生签证的中国留学生在美求学。而在随后的数年里,这一群体的人数持续下降。5年的时间里,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就整整减少了约10万人。
如果这10万人中,平均每人每年往返一次,便是20万座位数的流失。换句话说,相当于中美间每年白白消失至少500架次的定期航班。
2019/20: 372,532
2020/21: 317,299
2021/22: 290,086
2022/23: 289,526
2023/24: 277,398
从另一个侧面看,2013年到19年期间,美国平均每年给中国留学生发放17.2万份学签,占全球发放的学签最高可达42.6%。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据却只有8万份,中国学生占所有学签的比例也降至19%。
而且,这种留学生数量的减少,目前来看并没有改善的迹象。大概率在未来的数年还会继续延续。
这几年,随着美国国内通胀,学费以及生活费的各项开支不断提升,再加之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变化,更是放大了这种成本压力。现实的经济压力,无疑劝退不少学生和家庭。
最近刚看到一组统计,以2024年的全美前14的法学院为例,目前仅仅只有三所学校的一年学费仍低于7万美元,再加之生活成本,想在没有奖学金和贷款的前提下完成学业,一年80万人民币的开支,如果以疫情前2018年的汇率和开支标准对比,保守估计,光是经济开支就足足增加了30%。
03
两舱商务客源的消失
洲际航线想要长期维持并赚钱,盈利的重点一定是在两舱(头等舱、商务舱)的表现。
当年,一直盛传,由于苹果公司在华庞大的供应链网络,据说每年花费1.5亿美元占据美联航旧金山-上海航每天50个商务舱座位。只此一项,就让这条黄金航线,每年给美联航带来3500万美元的收入。
而像这样的航司商务合作的“佳话”,如今却很难再在中美航线上再次见到了。
目前,虽然还很难能找到中美航线商务客源减少的直接数据,但多个角度都能看到,双边的经贸往来需求正在降温。
2021年夏,滴滴事件成为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分水岭,这种上市热潮一度因为双边政策因素冰封。2022年,甚至仅仅只有26中概企业在美股IPO上市。近两年虽有松绑,但也很难在看到从前大型中概股纷纷赴美融资的盛景了。
另一个可以间接观察商务客源需求变化的角度则是,美资律所在华的撤退。
在美营收排名前200名的律所中,有60家在上海和北京设有办事处或其他机构。根据路透社报道,在过去的两年间,其中的35家关闭或者缩减在华的人员,亦或将业务转移至周边地区。
当然,以各家律所的差旅需求规模,其实很难在两国的市场中激起什么水花,但其背后所代表的客户以及交易数量减少,将是影响中美航空市场,尤其是两舱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标。
目前中美双方各类制裁名单上,可能每增加一家企业,就会变相减少50个中美航线上的商务舱机票。
而从近年来大火的中国企业出海,所带来的差旅额外增长来看,目前这种新增需求主要也只是集中在“一带一路”和欧洲地区。
受到相关外部因素的影响,北美目前可以说是出海探路最差的代表。能维持得住现有的业务,也算是最好的安排。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Tik Tok在美最高法院的庭审就将开始。此役,可能会是这家中国背景企业在美生死存亡的最后一根稻草。
04
签证难,价格高,赴美旅游不值当
在留学、商务需求过后,另一大曾经支撑中美航线的支柱便是休闲旅游。
而中美休闲旅行第一要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便是签证。
过去五年,赴美签证申请的难度和审查力度,其实在肉眼看见的增大。2023年中国公民申请美国B1/B2旅游类签证的通过率仅仅为60%左右。从长期的时间线来看,通过率在以每年大约1%到4%的速率逐步下降。
考虑到川普的再次上台和移民政策的变化,未来这一签证问题,只会进一步阻碍或者抑制两国间的客运市场。
当年中美客流之所以能够出现爆发性增长,一大重要因素便是美国十年签的推出,大量释放了潜在的旅游度假需求,甚至影响了中美开放航权谈判的进程。
由此可见,签证因素对中美航班的影响不容忽视。
最后,来看看公务以及学术交流。
在中美关系的冰河期,如今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政府间的双边交流活动的报道了。曾经各级丰富多彩的北美考察、培训、官方以及非官方的交流活动,现在基本也都处于停滞状态。
退一万步讲,如果只是想欣赏山水,在高通胀以及汇率的影响下,我倒认为美国目前高昂的餐饮以及酒店费用,使得如今赴美旅行性价比真的是太低了。
当大批美国人都在假期迫不及待出国消费,享受美元的溢价时,为何一定要在此刻来当最美“逆行者”?
拍摄于MIA
一点思考
太平洋这么大,总能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
问题是,这种包容和竞争,并不代表中美两国间能够有持续稳定的国际旅行需求。从个人角度,很难评价这种变化对两个国家来说是好是坏,唯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
身处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然也只能习惯和接受所遇到的一切变化。
大胆预测,就算川普上台第一天,真的在24小时解决俄乌冲突,一个月内解除西方国家飞跃额领空的限制。大家所期待的“北极航线”的开放,也并不会真正给现在的中美市场带来长期根本性的改变。
在可预见一段时间里,中美间的日韩中转(东/西海岸),中东中转(东海岸)都可能将会是中美客运的新常态。
从行业的角度,或许应该考虑中长期的航线战略发展,尤其是宽体客机的换代或者新引进问题上。未来,还需要投放多少飞机在中美市场。
曾经的北美村村通代表,北京-圣何塞/拉斯维加斯航线,或许也会永远跟随着老海航定格在过去,成为中美航线历史记忆里的“梦幻泡影”。
微信号
minhangjiwulu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