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黑体字:《生物与环境》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populationdensity)。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P2,黑体字)
2.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P2,定义)
3.标记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P3,定义)
4.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分别称为迁入率(immigrationrate)或迁出率(emigrationrate)。(P4,定义)
5.种群的年龄结构(agestructure)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P4,定义)
6.性别比例,又称性比(sexratio),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P4,定义)
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P7,定义)
8.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 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P8,黑体字)
9.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P9,定义)
10.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P9,黑体字)
11.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carryingcapacity),又称 K值。(P9,黑体字)
12.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P13,定义)
13.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 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P16,定义)
14.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biologicalcommunity),简称群落。(P22,黑体字)
15.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speciesrichness)。(P23,定义)
16.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P23,黑体字)
1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P24,定义)
18.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P24,定义)
19.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P24,定义)
20.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P24,定义)
21.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P24,定义)
22.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P25,定义)
23.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P26,定义)
24.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P27,定义)
25.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niche)。(P27,定义)
26.所谓立体农业,就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P32,定义)
2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communitysuccession)。(P38,黑体字)
28.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P50,定义)。
29.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P41,黑体字)
30.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ecosystem)。(P48,黑体字)
31.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foodweb)。(P51,黑体字)
3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54,黑体字)
33.“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P56,定义)
34.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P57,黑体字)
35.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如果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就形成生物量金字塔。如果表示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就形成数量金字塔。它们统称为生态金字塔。(P57,定义)
36.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mattercycle)。(P63,黑体字)
37.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P64,黑体字)
38.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information)。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即信息流(informationflow)。(P68,定义)
39.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physicalinformation)。(P69,定义)
40.在生命活动中,生物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chemicalinformation)。(P69,定义)
41.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各种动作,这些动作也能够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即动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behaviorinformation)。(P69,定义)
42.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P71,黑体字)
4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P71,黑体字)
4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P73,黑体字)
45.负反馈,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 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P74,黑体字)
46.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P74,黑体字)
47.人们把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 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stabilityofecosystem)。(P74,黑体字)
48.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resistancestability);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resiliencestability)。(P75,定义)
49.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P82,定义)
50.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从而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的多样性。(P90,定义)
51.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P90,定义)
5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P92,定义)
53.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P94,定义)
54.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P94,定义)
55.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 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P99,定义)
56.自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缘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这一有序的整体可以自我维持。这种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P99,定义)
57.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P99,定义)
58.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 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P101,定义)
59.青贮:是指在玉米等作物没有完全成熟时,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获切碎,通过厌氧发酵成为牛羊的青饲料。(P105,定义)
60.氨化:是指利用氨水或氮素化肥处理稻麦秸秆,使之软化适口,提高其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P105,定义)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教学、学习使用!侵权删!
2023年高考备考生物基础知识回归教材词条测试(人教版).pdf
高中生物学课本中问题参考答案全集(人教版2019年版).docx
高中《生物学》课本中问题参考答案全集(人教2019年版).pdf
人教版生物新旧教材比较(必修1、2选择性1、2、3).docx
云南省2016—2021学考非选择题专题合集(赵良).pdf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教学、学习使用!侵权删!
●精品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