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胸“星”动向
如期见面
让我们走进本期推文
一起来看看吧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挽救手术和转化手术:一篇叙述性综述
摘要
文章内容节选
节选一:
系统治疗无疑是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如果患者在长期治疗中未能达到完全缓解,通常不可避免会出现药物耐药性,从而导致肿瘤残留或进展。对于这些患者,挽救手术几乎是唯一的治愈性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更早进行手术以实现更好的肿瘤控制和改善生存结果呢?(图1)
图1 不可切NSCLC患者的治疗策略
若患者经全身治疗后仍不能实现完全缓解,挽救性手术几乎是唯一的治疗选择。转化手术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生存获益。
NSCLC,非小细胞肺癌;CRT,同步放化疗;TKIs,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CI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节选二:
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中,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的转化手术也有报道。Etienne及其同事报告了21名最初不可切除的晚期NSCLC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治疗后进行了转化手术。经过中位随访16个月,90%的患者仍然存活。此外,Higuchi及其同事报告的13名在免疫治疗后进行挽救手术(约9例进行了转化手术)的晚期NSCLC患者的2年无病生存率和2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分别为71.2%和76.2%。转化手术的出现为免疫治疗后的晚期NSCLC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可能性。其他研究也显示了鼓舞人心的结果,但并未严格关注转化手术。Sonobe及其同事报告了在完成同步化放疗(chemoradiotherapy, CRT)后进行转化手术的29例患者中的19例。5年OS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2%和49%。在另一项研究中,Suzuki及其同事报道了46例接受CR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ICIs治疗的患者,其中37例NSCLC患者进行了转化手术。所有患者的5年OS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6%和30%。然而,大多数研究都是单臂研究,由于肺癌临床医生对转化手术概念的不熟悉,常与真正的挽救手术混淆。因此,需要更多的单独和比较研究来确认其有效性。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提供了一个在我们中心的转化手术案例(图2)。
图2 一例初始不可切除的NSCLC转化手术病例
患者女,35岁。因肺右下叶肿块 (A) 就诊,伴有对侧纵隔淋巴结肿大 (B)。术前活检确诊肺腺癌和纵隔淋巴结转移(cT3N3M0,IIIC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显子 19 缺失。最初,患者接受了2个月的阿美替尼治疗。肿瘤对阿美替尼反应良好,右肺下叶原发灶(C)明显缩小,对侧纵隔肿大淋巴结(D)消失。进一步行PET / CT评估,原发灶SUVmax值为1.91(E),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无异常摄取(F)。随后,患者行右肺下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分期为ypT1cN2M0,ⅢA期。术后,患者继续接受阿莫替尼治疗。随访至今,患者已存活1年,无复发。
NSCLC,非小细胞肺癌;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SUV,标准摄取值。
研究价值
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带来了显著的生存提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初始“不可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也因靶向或免疫治疗而转化为“可手术”。针对这类患者的手术,被称为转化手术(Conversion surgery)。然而,由于肿瘤内科及胸外科医生对其认知不足,在既往研究中,转化手术常常与挽救性手术相混淆,导致很少研究报道了这种转化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这篇综述在这一背景的基础上,首次严格定义了肺癌的转化手术,并且详细描述了其理念,优势,潜在的价值。该转化手术有望进一步促进晚期初始不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手术在晚期不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价值,也有越来越多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发表或正在进行。该综述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外,该文还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全面总结各种非小细胞肺癌挽留性手术的安全性、疗效及手术指针,尤其是术后复发的挽留性手术,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主要研究者
胸“星”外科学术团队简介
胸“星”外科学术团队创立于2017年,是国内较早组建的医学本科生科研团队。秉承“Never Stop Making Challenges ”的科研精神,历经7年的建设和磨砺,团队现已成长为一个锐意进取、精诚团结的医学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团队。团队以“三全育人-科研育人”综合改革理论为指导,以培养科研兴趣为价值导向,以提升科研水平为行动目标,于国内首次提出医学本科生“科研前置”培养模式。团队积极开展医学本科生早期高水平科研训练,为建设成全国领先的医学本科生科研团队不懈努力。
团队一直致力于胸外科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肺移植、食管癌、肺癌、胸腺瘤等),现有成员共计31人。在团队指导老师田东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深入践行科研育人理论,积极投身科研平台建设,持续培养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强化医学科研能力(包含但不限于文献检索、科研选题、课题设计、论文撰写和外语应用等),最终形成了系统性的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进而促进了“科研训练-成果产出”之间的良性循环。
目前团队学生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共计5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篇,中文论文26篇,负责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课题27项,省级29项。受邀参加国内、国际胸心外科学术年会口头发言19次(篇),壁报展出22次(篇),参与翻译、审校专著7部,已申请国家专利5项,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总决赛银奖等国家级、省级各级赛事10余项,成功建立西南地区第一个标准的小动物肺移植实验室(《四川日报-川观新闻》报道)。团队成员绝大部分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并有8名队员本科毕业后被日本名校(京都大学、长崎大学、東北大学、名古屋大学、顺天堂大学、熊本大学、筑波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直博录取。
在团队导师的指导下,团队已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胸“星”外科学术团队会继续秉持“Never Stop Making Chanlleges”医学科研精神,为提高医学本科生科研水平,完善医学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模式,推动医学高等教育改革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