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运|妙笔生花:修辞(一)

教育   2025-02-06 11:01   山西  

课内关联

修辞的备考依托教材复习会比较高效,一是学生对课文中所学的内容较为熟悉,体悟、归纳比较容易;二是“学用结合”,便于在比较中深化理解、提升能力。尤其是利用古诗词名句来理解、梳理典型修辞,使用便利的同时更会记忆深刻。因此,考生可以试题的形式把梳理的修辞当作典例,在作答中做到有例可循,以一当十。如:


下列各项中,与刘禹锡《望洞庭》中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例句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青螺”、“水”比作“银盘”,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这样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即典型的比喻手法,它使所描绘的事物特征突出、形象生动、情态跃然,具有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A项中,“先偷眼”写白鹤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可见爱梅之甚,是典型的拟人手法,特征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而比拟中的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既是夸张又是拟人,表现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效果是促使人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更加形象、生动。B项中,词句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运用了排比修辞,通过纯用名词组合的三个句子,构成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C项中,“樯橹”是“战船”的一部分,诗人用它代指战船,是典型的借代手法。D项中,诗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既显示愁恨的悠长深远,又突出愁恨的汹涌翻腾,贴切形象地将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了出来。因此,D项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在作答修辞题时,通过联系古诗歌中典型的修辞手法,按题目要求,借助典例准确辨识修辞,或分析其构成特点,或分析其表达效果,省时省力、准确高效。







借代借喻易混淆,相似相关各不同




Autumn

Equinox

借代和借喻均指借另一事物代替本体,本体都不出现;但是,借代在于“代”,借喻在于“喻”,二者容易混淆,原因是都有一个“借”字。事实上,此“借”非彼“借”,借代是“借”而不喻,借喻是“借”中有喻。借代之“借”,借的是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借喻之“借”,借的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借喻则不同,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它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句子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与“纪念碑”具有相关性,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嫩绿的树芽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开枝散叶,祖国的花朵在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茁壮成长。


句中用“花朵”来喻指“少年儿童”,喻体和本体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但又具有某些共同点,即相似性。一般而言,借喻可以补出本体,把借喻转换成明喻或暗喻,像“少年儿童像花朵一样”“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总之,借代一般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借喻是以此喻彼。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本体、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借代没有可比物,无法补出“本体”和“喻词”;而借喻可以补出。借代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到描写作用;而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责任编辑:李小叶

责任校对:于  烨

终审(负责人):王   睿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扫码进入“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小店,更多精彩任你挑选。

扫码关注“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内容助你高考无忧。

语文报高考版
“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公众号由《语文报•高考版》开设,读者定位群体为所有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及高中语文教师。紧扣高考趋势,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系统、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是报纸与读者,编辑与作者、读者互动的良好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