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2020年,买过一次光伏,当时的核心逻辑是光伏成本已经降到了火电水平、不再依靠补贴。时隔4年多的时间,物是人非,隆基绿能、通威股份高点下跌80%,业绩巨亏。,现在这个时点,算一笔账,会发现,光伏+储能,新的逻辑已经悄然诞生,是否又到了配置光伏、锂电池的时候了?全球、中国新增装机容量如下图,2013年至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从38GW增长至400GW,10年增长10倍;中国光伏装机容量从12.9GW增长至216.9GW,10年增长15.8倍;预计2024年增长幅度仍然在10%以上。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喜欢快速扩张的行业,行业扩张意味着利润持续扩张,行业里龙一、龙二、龙三成为寡头,获取丰厚回报。然而,光伏颠覆了这个认知:光伏的产量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一批光伏企业成为全球的龙头,结果不是垄断暴利,反而是全行业亏损——全球龙头$隆基绿能(SH601012)$ 亏损80多亿元,硅料龙头通威股份亏损70多亿。2020年买晶澳科技时,看2019年年报,形成了硅片、电池片、组件的生产能力各11GW;2023年,变成了100GW。100GW是个什么概念呢?1亿千瓦。三峡的装机容量是2250万千瓦,长江电力(含三峡、葛洲坝、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六座水电站)的装机容量是7294万千瓦。也就是说,晶澳科技2023年满产所能生产的光伏,形成的装机容量是三峡的4.44倍,是三峡的1.37倍。具体到发电量,长江电力的年利用小时数较长,为3853小时;光伏按照1/3,即1284小时计算:晶澳科技2023年满产所生产的光伏,随后每小时能发1亿度电,每年能发电1284亿度;是三峡(866.9亿度)的1.48倍,是长江电力的46.49%。这是个很夸张的概念,纯以发电量来衡量,相当于晶澳科技一家企业,在2023、2024年两年,就造了3个三峡,或者1个长江电力。那为什么,长江电力7000多亿市值,晶澳科技400多亿市值呢?2020年,光伏牛市的核心逻辑是光伏成本已经降到了火电水平、不再依靠补贴。但这两年新的问题出现了:光伏远没有火电好用、可靠。工业企业早晨8点开始准备生产用电,此时光伏还未发电;商业企业、服务业、居民下午5点开始集中用电,此时光伏已经歇业。针对光伏电站的发电量,此前各省政策基本为:部分为约定价格的保障收购,但只占整体发电量的一部分(比如山西普遍在30%),剩余部分参与市场交易(可能远低于煤电基准价,只有0.1-0.2元)。而像2024年甘肃的政策,煤电基准价0.3078元/度,新能源发电全部参与交易,不高于0.1539元/度。2023年10月20日,国家能源局山西监管办公室发布了一份对欠费电费行为的监管意见(见网站:网页链接),山西亘坤光伏能源有限公司在2021年6月至12月,未按规定缴纳电费,金额总计8,986,365.42元。怎么就发电7个月,倒欠电费898万元呢?我研究了一下计算公式:对于企业而言,收入为:零售市场电能电费-批发市场电能电费-市场运营费用-辅助服务费用-退补费用。比如2021年9月,企业上网发电,收到零售市场电能电费3,654,659.31元,但采购批发市场电能电费7,179,929.52元,支付市场运营费用620,803.69元,支付辅助运营费用345.65元,需要归还退补金额-3251.99元。于是企业收入为:-4,143,167.56元,即倒欠了414万元。猜测原因是这样:企业承诺了发电量,发了一部分电,形成了一部分零售市场收入;但发电量小于承诺电量(可能是因为维修、停工等原因导致发电不足),差额部分需要从批发市场采购,而批发市场电价又较贵(远高于发电度电收入),从而形成了倒欠电网费用的情况。受新能源车的产量增长影响,2020至2023年,中国动力锂电池产量由83Gwh增长至630Gwh,年复合增长96.52%。储能锂电池也不逞多让,由13Gwh增长至206Gwh,年复合增长率151%。全球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合计占比超过50%。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构成,其中正极材料占比最高。龙一宁德时代也是各家采购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用来制作锂电池PACK。和光伏不同的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的议价能力确实强悍,业绩保持着持续增长。然而,下面的兄弟们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2023年,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企业无一例外出现大幅下滑;2024年下滑依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龙头湖南裕能,2023年扣非净利润下滑49.9%,2024年前三季度再接再厉下滑68%;三元锂正极材料龙头容百科技2023年扣非净利润下滑60.9%,2024年前三季度再接再厉下滑84.1%。2024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增长的,只有德方纳米、龙蟠科技、万润西能三家,可实际上,这三个不是下滑,而是2023年已经大幅亏损、2024年亏损幅度稍微减小了点而已。股价就更不用说了,距离21年来的高点,除了湖南裕能上市晚(2023年上市)外,下跌幅度清一色超过60%,其中盟固利下跌90%,恩捷股份、杉杉股份、龙盘科技、五矿新能、德方纳米、容百科技下跌超过80%。可实际情况,和光伏企业一样,大部分锂电池材料公司出货量还在增长。正极材料为例:磷酸铁锂正极出货量持续攀升,由2020年的17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60万吨(储能主要采用磷酸铁锂)。碳酸锂的价格,2020年8月4万/吨,行业亏损;2020年末涨价到14万/吨,2021年末20万/吨,2022年11月上涨至60万元/吨;好景不长,2023年中期下降至30万/吨,2023年末下降至9.7万/吨,2024年末7.5万/吨。2022年是碳酸锂价格的高点,天齐锂业含泪赚241亿,赣锋锂业含泪赚228亿;2024年前三季度,天齐锂业亏损57亿,赣锋锂业亏损6.4亿。逆变器主要分为两类: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储能逆变器。并网逆变器是将光伏的直流电转为交流电;储能逆变器为双相,即可以把直流转交流(电池中的直流电转为交流电,国网中的交流电转为电池中的直流电)。二者价格相差比较大,目前并网逆变器价格为0.1元/w,而储能逆变器为0.5元/w。根据woodmac的统计,光伏逆变器由中国企业统治。关于逆变器,技术含量可能没有想象那么高。核心零部件IGBT都是采购(中国除了斯达半导等少数企业,基本做不了;而斯达半导还有部分工艺由英飞凌协助)。逆变器火了以后,一下子冒出来大量企业。这个市场,可能“品牌影响力”起到了很大作用。毕竟这东西一用几十年,一旦损坏光伏电站直接歇菜,客户选择习惯、产品口碑和可靠性、维修效率是影响市场格局的主要原因。但2023、2024年,逆变器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极大的分化:行业第一/二的阳光电源在2023年扣非净利润快速增长172%,2024年前三季度增长4.3%;行业第三的锦浪科技2023年扣非净利润下滑24.6%,2024年前三季度下滑18.4%;行业第六的固德威2023年扣非净利润增长28.5%,2024年前三季度直接亏损。比如,储能逆变器此前大量用于欧洲户储(中国根本不用)。2024年,欧洲需求量下降、玩家又大量进入,变得极卷,所以欧洲市场为主的固德威直接亏损;而德业股份此前重点销售区域在亚非拉地区,反而影响不是很大。储能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电池、储能逆变器、系统。现在,单w电池成本下降到0.6元以内,单w储能逆变器0.5元以内,整个储能系统的价格已经下降到1.2元/w左右。以前光伏国内主要的销售,是集中式光伏电站,光伏电站再发电卖给国网。中国大量的工业企业,拥有平层车间,可以安装光伏板;而工业企业用电几个又比较贵,整体电价在0.9元/度左右,高于居民用电。为什么有安装条件的工业企业不安装光伏呢?因为不匹配。早晨8点开工,太阳刚出来,光伏板还没开始发电呢;下午光照强烈时,企业又消化不了那么大的电量,只能低价卖给国网(当然还有很多原因,比如为什么印度近年来光伏市场好,因为印度很多村庄没有通电、当地企业只能使用光伏来自发自用。而中国的电网太发达了)。光伏+储能,倒是可以克服光伏的缺点,但储能太贵了,单w价格高于3元。一加储能,成本大幅攀升,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这个价格,还不如直接使用电网电力。伴随光伏和储能价格的协同下跌,现在的光伏+储能,正进入这样一种状况:(1)储能使得光伏发电的弊端被克服,把光伏变成了和火电一样的可靠;(2)工业企业使用光伏+储能,成本低于工业用电价格。目前光伏单w成本0.6元,逆变器0.1元,支架0.1元,安装成本0.2元,整体成本在1元左右,储能系统1.2元/w。假设使用光伏,配备2倍容量的储能,单w成本4元以内。也就是说,企业投资400万元,可以达到每小时发1000度电(同时每天可以存储2000度电用于削峰填谷)、一年120万度电。四年收回投资成本。光伏的使用寿命通常超过20年。储能电池现在循环次数可以达到4000-6000次、支撑十几年完全没有问题。对于工业企业而言,一旦电费成本下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改造,比如,由于环保压力,企业普遍从煤锅炉转变为使用天然气锅炉。当电费成本下降时,企业完全可以把电锅炉改造为热泵,进一步节约成本。2020年,光伏的主要逻辑是成本低于火电,不再依靠补贴。但是,光伏发电主要是低碳环保,实际使用存在各种弊端,远不如火电灵活可靠。2025年,光伏、储能的价格持续下降,光伏配置储能,使得光伏发电变得可靠;而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其成本低于火电。未来,光伏的销售对象不再是集中式光伏电站,而会在工业企业中广泛应用。我认为这就是光伏和储能的最大逻辑。这一次,二者是相互成就。
雪球官方投资课程升级!
14章核心课程,聚焦大类资产投资方法论,重点介绍A股/港股/美股/债券/商品等资产的特性;精讲优秀标的案例;入群即可获得1本配套教学书籍……快来加入!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课程为雪球基金发起,仅作为投教科普,不构成投资建议。
雪球基金是获证监会核准的持牌基金销售机构,提供安全高效的基金投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