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0余岁,艾滋病患者,表现为面部、躯干和四肢急性发作疼痛性分散脐状丘疹和卵圆形溃疡斑块,伴粉红色隆起边界(图A)。患者新发咳嗽,但未发烧,也未出现其他全身症状。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临床表现高度疑似感染。为了快速鉴别多种感染病因,采用Tzanck 涂片,使用15号刀片从溃疡病灶基底和假脓疱内侧获得刮取标本。将这些内容物放置在载玻片上固定,采用Wright-Giemsa染色,随后通过Papanicolaou染色进一步表征所见变化。
图A,临床图像示肘部丘疹和卵圆形溃疡斑块,伴粉红色隆起边界。B,Tzanck涂片Wright-Giemsa染色示角质形成细胞球囊化和核物质外周化(原始倍率×20)。
诊断
猴痘
组织病理结果和临床病程
Tzanck涂片wright - giemsa染色图像(图B)可见大的气球状角质细胞,周围核染色,该患者随后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确诊为猴痘。猴痘是痘病毒家族一员,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烧,随后出现特征性皮肤变化,包括斑疹、丘疹、水疱和脓疱,进展为头尾扩散,或最近在生殖器和/或臀部区域爆发。组织病理学上,猴痘特征因病变阶段而异。早期病变表现为球囊性变性,而后期病变很少有活的角质形成细胞。病毒性细胞病变最常见于假性脓疱性病变,包括多核角质形成细胞,磨玻璃外观,核内容物推至周边,导致嗜碱性晕。由于角质层中缺乏真正脓疱和中性粒细胞聚集,因此一些人将这些病变描述为假性脓疱。
Tzanck涂片是一种便宜、快速、简易的皮肤细胞学分析技术。1947年Arnault Tzanck首次描述了该技术用于诊断囊疱性疾病,该技术经常用于诊断疱疹性感染,其特征为皮肤棘层松解、急性炎症、角化细胞球囊化和特殊核改变,如成型、多核和染色质边缘。在对单纯疱疹病毒(HSV)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时,也会发现类似的棘层松解和细胞核病理变化。疱疹性感染可能表现为聚集性囊疱和粉红色炎症边缘,但免疫抑制患者疣状病变更多。
在该患者痘疹病变Tzanck涂片中(图B)可见扩大的角质形成细胞,细胞质扩大,核物质外推,与HSV相关核变化均不存在。观察到的细胞学特征差异,包括核物质边缘化或推向细胞外围,是由于病毒复制的位置不同;疱疹病毒在细胞核中复制,而猴痘在细胞质中复制。尽管并非常规做法,但在本病例中还进行了巴氏染色,以确认受感染的细胞,并提供更多的核细节,因为以前未有对猴痘患者行Tzanck涂片的报道。研究结果表明,嗜酸性染色细胞中的核物质外周化,证实了这些角质形成细胞来源于细胞。大多数感染中可见炎性浸润。
Tzanck涂片也可用于诊断其他病毒和真菌感染。传染性软疣表现为多个脐状丘疹,特征性大(30-40μm)卵形同质嗜碱性染色角质形成细胞,称为Henderson-Patterson小体,与组织病理学检查中相同名称的胞浆内包涵体相对应。使用床旁诊断法(包括Wright Giemsa 染色法),基于8至15μm孢子广泛出芽诊断为芽生菌病,其外观与组织学检查中生物体相似。
组织胞浆菌病的巨噬细胞内有细小(2至3微米)的胞内生物,并伴有假性透明(假包囊)。这两种真菌感染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无法愈合的溃疡、疣状斑块或多发丘疹或结节,在组织学上可表现为假性上皮瘤性增生,伴特征性微生物。使用Tzanck涂片诊断任何感染取决于病变发生的时间,并且对疱状或脓疱性病变最为敏感。
Tzanck涂片是一种有用的技术,可用于在床边或在不容易获得PCR或其他培养技术的偏远环境中区分猴痘与其他感染。感染预防和预防措施对于帮助防止这种病毒进一步传播并造成严重伤害非常重要,谨慎地切除病灶对于避免进一步传播至关重要。了解猴痘与其他病毒感染在细胞学上的差异,对于这些患者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由MediCool医库软件王盼编译
原文来自:JAMA Dermatology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23 Volume 159, Number 12
////////////////////////////////////
来源:皮科周讯微信公众平台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