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在皮肤科门诊中极为常见,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尽管第二代抗组胺药是其一线治疗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用药剂量的调整与药物组合方式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当前的 EAACI/GA2LEN/EDF/WAO 荨麻疹指南虽倾向于在病情控制不佳时增加抗组胺药剂量,而非采用联合用药,但临床实践与指南之间存在明显偏差。因此,深入探究比拉斯汀不同用药策略在 CSU 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围绕一项对此展开的前瞻性随机非盲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一)研究设计与患者筛选
图 1 研究对象抽样
(二)治疗方案与数据采集
A 组患者接受比拉斯汀 20mg 每日两次的治疗方案,B 组患者则采用比拉斯汀 20mg 早晨服用与左西替利嗪 5mg 晚上服用的联合用药方式。在研究过程中,要求所有患者详细记录自身症状,并在接受初始治疗 2 周后返回医院复诊。对于仍有症状(每日 UAS > 3)的患者正式纳入研究,并对其进行为期 6 周的随访,每 2 周进行一次全面评估。通过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来精准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该评分系统基于对瘙痒和风团的每日评估,取值范围为 0 - 42 分,其中 0 分代表患者无任何症状,42 分则表示症状最为严重。同时,密切关注并记录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如口干、便秘、尿潴留等情况,并且在研究的基线阶段以及第 6 周时,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SH)和心电图(ECG)等检查,以全面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
(一)患者基线特征分析
图2 基于不同时间间隔的UAS 7评分的研究组分布情况(n = 62)
表1 基于年龄和性别的研究组分布情况(n = 62)
表2 基于合并症的研究组分布情况(n = 62)
(二)疗效对比评估
在经过 6 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UAS7 评分均较基线水平显著降低(P < 0.05)。具体而言,A 组患者的 UAS7 评分从基线的 19.4 大幅降至 0.03,B 组患者则从 23.1 降至 1.07。进一步分析发现,A 组在第 2 周时的平均差值(3.91)明显高于 B 组(8.53),且 A 组更早达到较低的 UAS7 评分。这一结果清晰地表明,在治疗效果上,A 组采用的比拉斯汀加量治疗方案优于 B 组的联合用药方案(详见图 2、表 3)。
表3 平均 UAS 7 的分布:A 组和 B 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三)安全性综合分析
在安全性方面,大部分患者(90.3%)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在基线和第 6 周时均保持正常。在两组患者中,唯一出现的副作用为嗜睡。其中,A 组嗜睡发生率为 3.1%,B 组则高达 23.3%,经统计学检验(P = 0.02),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A 组的嗜睡发生率显著低于 B 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严重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详见表 4)。
表4 基于副作用的研究组分布情况(n = 62)
参考文献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