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会》,功绩主义下生命教育的缺失
教育
社会
2024-11-22 14:51
广东
《倦怠社会》这本社科哲学家的书火了十年了,我有几次从图书馆借回来,到期了没看完就还了。最近不知为何,在听书软件上听完了第一遍后,豁然开朗。因为书的容量很小,就着有些细节,特别是功绩主义社会与抑郁症关联部分,细细的听了三遍。
《倦怠社会》作者是韩裔德国教授,他的书一开始列明的倦怠社会定义是从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下,主要针对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社会现象来阐述。 这个分类让我拍案叫绝,我觉得我们国家的一线城市人的生活水平其实可以和发达国家齐平。在一线城市的社会也提前进入了功绩社会。三四线城市的无论管理与教育,还处于一个规训社会里,大部分人的思想也停留在规训社会下。会发生从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的各种乱象。
韩炳哲详细剖析了规训社会和功绩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规训社会是源自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个是由医院、疯人院、监狱、营房和工厂构成的规训社会,“不允许”的禁令控制了一切,“应当”带有强制人们的行为,像随地扔垃圾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功绩社会是一个肯定性的社会,是由健身房、办公楼、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构成,它不再是“不允许”控制一切,而是“能够”,我“能够”达到这个地步,各式各样的计划、自发行动和内在动机取代了禁令。我自己本来没有研究过规训社会与功绩社会的不同,我是一个75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这40年的成长,刚好经历了从规训社会到我们的下一代00后们正在经历的功绩社会。他举例的就很典型,在规训社会里,不在这个社会轨道中的人就被强制化的送走了医院,精神病院。我们小时候被规训过,你不要成为“社会渣滓”,你不要成为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要乐于做一颗社会的螺丝丁,协助社会的正常运转。 这套社会规训,在一线城市的90后,00后这里不起效了,他们没有成长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生活之中。唯一的集体主义就是在学校里的成绩是衡量他们的成就标准。社会共识也变成了功绩社会。这个社会里,人人都在说马斯诺的最高需求是成就自我。 在健身房练出马甲线,在办公楼里做到职业天花板让人仰望,成功人士的画面是在机场打飞的,永不停歇,永不止步的奋斗不息。这些打鸡血的叙事,在作者看来,正是让整个社会陷入 倦怠与无力感的根因。那时候,在中国还没出现“内卷化”的新辞,倦怠社会就是“内卷社会的各种症状”
作者直接关联了抑郁症的高发与功绩社会下的人自我剥削正相关,这一点我是深深的同意的。作为一个“00后”家长,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我都关注孩子的成长中伙伴们的发展。 到高中,到大学,抑郁症比例越来越高,结果越来越严重的时有耳闻。
得抑郁症的并不是成绩差的那一帮人,而大多数是自我要求很高的优等生。当他们的表现,总是追不上那些评价机制时,他们的心理落差与受挫的跌落,打击便影响到整个身心健康状态。当那些绩优主义者实现了个人目标,或者是从个人的高光时刻阶段性跌落时,他们便陷入了抑郁中,那些天生愚笨的人并没有几个得抑郁症的,反倒是那些很聪明的,能进入知名的学校的,知名的大机构工作的,还有一些获得得盛名的明星。 作者在书里说了知名的医生做手术,要吃一些加强神经专注力的药物。前些年,在美国的校园里也火爆过一阵子。美国的期末考试季,一些学生尝试用抗“多动症” ,增强专注力的药物来应对考试季。人类为了美,开始整容;为了绩优的结果,开始滥用药物,这些都是自发行为的自我剥削。而丛诱发自己到病态的结果。 这些年的新闻,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知名企业的人,被裁员后,突然就抑郁,想不开了。往往人们会不理解:他们这些人,有的还有千万资产的房产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为什么那么想不开?在功绩社会里,人们对生命教育非常漠视,那些自我剥削者对生命的定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这本书里,都能寻求到答案。《倦怠社会》里将到在有宗教信仰时代,有的人去做礼拜,去休息,去放空自己,都是对大脑更好的抽离与调整,避免出现问题。我觉得这有些中国道家的理念。
人要充分的身心健康,要去多做无用之用的事。周末去爬山,去融入自然。去从那些功绩的社会中抽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