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去云南是14年前的2010年,和闺蜜带着小朋友的两大两小亲子团,两个小孩一个刚上小学,一个还在幼儿园。我自己在网络上做攻略,和云南当地的旅行社设计了半自由行的线路。
到昆明以后,先自行玩了半天,再和旅行社会合,带着我们去了石林就再转战大理与丽江。当年昆明到大理的高速和高铁都没有,或许是我们在深圳陪老外出差较多,我觉得两个孩子坐旅行社大包不方便,从昆明去大理,坐火车比较安全。让旅行社代买了绿皮火车的票,从昆明去大理。
当年也没有美团外卖啥的,我们火车站外的昆明大街上给孩子们打包了麦当劳带上。上车一看,全是自由行的外国人,连通道里都有很大的行李厢的外国人,游客里坐火车的差不多只有我们两对中国母子。孩子们吃完麦当劳的袋子拿着在车上跑着玩,被老外过来问我们在火车上哪里可以买麦当劳。
提到这个,是感觉这一次到昆明,对比下来的就是外国人少了很多很多。和去北京故宫里玩是一样的。还有成都,这些年,来中国消费旅游的外国人少了很多。被消费的看上去都是本地的偶尔几个外国大学生,不太像是游客。
第二次路过昆明是2022年暑假,那次从深圳开车去西藏,由丽江入藏,路过昆明。昆明没有绕城高速,得穿城而过,感觉堵车严重。
树姐夫每次堵车时都哀嚎,城市快干线怎么这么多红灯,真想把深圳所有的城市管理团队,拉过来,给他们好好上上课。
2.
2024年的暑假游客少了很多。由于我去过两次大理和丽江的线路。这次小树和树姐夫在昆明租了一台车,自驾,一路向南,开向了建水古城,中间经过抚仙湖,本来是想开去普者黑看一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人间仙境,树姐夫时间不够。
云南南线这条线路,和大热的丽江相比,游客真的很少,团队去的也少,各个景点人烟稀少。抚仙湖边,景色宜人,湖边非常安静。自由行和当年跟团完全不同,接触到的本地人很朴实,善良,县城里的酒店价格也很感人,200多就可以住到当地较好的大酒店的套房。
当然,暑假的省会昆明城里的酒店价格不算平宜,比2022年好一点是,我看着定过的酒店,在暑假高峰期到来后,价格翻了三倍。
和本地人聊天的开场白总是,你们这里比广东的夏天舒服多了,本地人总是回复:好山好水!好难挣到钱?!
在抚仙湖景区门口的一排民宿加餐馆吃午饭,老板蒸了一个超大电饭煲,有几十人的白米饭,只有我们两个客人,倒是偶尔会有几个美团外卖的过来取餐。
老板夫妻向我们抱怨,往年,会有四川人过去小住一个月避暑,今年一个人也没有去他们村子。
我们四川老家也是避暑的民宿林立的地方,今年客人均不饱和,也不留宿。去年暑假是三年疫情后,一次的游客井喷,本来各个景点提升了设备,以备之需。结果,城里人都不怎么出来玩了。除了,在北京和西安,还是看到人山人海的暑假“朝圣”之旅的。
据说,今年暑期补习班又火起来了,家长又理性了,在空调房里上补习班,比在外面游山玩水划算吧?
3.
三年来,我们还是去了不少地方。我本就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我觉得云南南线的体验比热门的丽江和大理更好。抚仙湖周边几个县城都有像“苍山洱海”一般宁静的高原大湖泊。云南是全国乃至全球的蔬菜与鲜花基地,今年夏天雨水充足,各种菌类也很多。
也许是今年暑假旅游的客流,都因着热播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宣传,都纷纷奔往新疆了,从而导致云南和四川的游客相较往年较少?
回到昆明城里,我们去了官渡古镇与滇池,把车还了。
之后,我们自己打车去了翠湖和陆军讲习所,并和出租车司机聊天。昆明城里总是堵车,我当时说:“城里的游客好多啊。”出租车司机立即反驳道:“今年的游客,连去年的一半都不到。”
据说,现在的出租车司机因为有监控,不太愿意和客人聊天了。90后年轻人确实是这样,你把导航地址告诉他们后,就全程无人驾驶AI了。
70后的司机们则不同,他们热爱自己城市的历史,了解得如数家珍。
“金马碧鸡牌坊”经历了几任“路挖挖”市长的改造,变得有些不伦不类,与我们第一次来时截然不同。后来我向昆明人和菜头打听,他说自己对“金马碧鸡牌坊”的印象也很模糊,就好像把原本优美的大地景观之上加了个拉链。
14年前,我们第一次逛“金马碧鸡牌坊”,下面是熙熙攘攘的步行街,人声鼎沸。作为四川人,我觉得像是成都的春熙路。而如今,外面是过车的大马路,夜晚没法通行,步行街改造到周边古香古色的巷子里了,想要怀旧是不太可能了。
出租车司机也抱怨,昆明城市的改造,让烟火气消失得太快了。他们热爱自己的城市,抱怨也有一定道理。
举例来说,老博物馆原在翠湖公园附近,如今搬到了官渡,显得有些大而不当。昆明市中心有很多军队、机关大院,自90年代开始“破墙开店”。周边的学校也不少,方便接送孩子的家长,出租车司机吃个早餐,很便利,商业繁荣,也促进了相应的就业机会。
然而,这些机关大院现在全部封闭,墙上贴满各种标语,行人走几百米远,也难以购买到一瓶水,让居住环境不够宜居,在市中心本该繁华的位置,反而显得萧条与荒凉。
我倒是佩服这位出租车司机,他对这座城市的观察力超出一个CEO,更像一个社会学家。
第三次去昆明,收获了美景和美食,也有些许失落,匆匆写下这篇。
声明:图片均来自当事人及相关网站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