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出行,我目睹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是如何被他父亲摧毁的!最后一幕让人很糟心!

文摘   2024-10-11 17:47   江苏  

十一带两个孩子出门游玩,碰到了一件让人特别糟心的事情。


一天,我们去一家餐厅吃饭,有个孩子可能是因为比较开心,在座位旁跑来跑去,结果一不小心撞到了端菜过来的服务员小哥,小哥一下没拿稳,菜全翻到了地上。


“受害人”还没说话,就看到男孩爸爸把筷子往孩子身上一甩(真的就是用力砸过去的,我当时庆幸他手里只是筷子,而不是别的东西)。


然后就是一阵怒吼:“在外面有没有点规矩?能不能好好吃饭,不吃就给我回去!!”


连团子和圆子这俩皮猴子都被吓了一跳。


孩子怯生生的走过来后,孩子爸爸仍然在喋喋不休,足足骂了得有 4、5 分钟。期间,服务员都走过来劝阻,告诉孩子爸爸,不是大事,也不用赔偿。


甚至,被打翻菜的客人都过来再三表示,孩子调皮一点没啥事,他们自己再点一份就是了,让孩子爸爸不要再骂孩子了!


但是,孩子爸爸完全不为所动——我就是要让他长个记性!


我的天哪……


不过,你回想一下,生活中这样的情景似乎还有很多,大街上、餐厅、游乐园,还有亲戚朋友面前,经常能看到家长对着孩子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责骂。


但是,这样的当众批评指责,非但起不到效果,还很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伤害!




不分场合的指责,

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早在明代,就有学者写“爱子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其中第一条“对众不责”,就是不在人前骂孩子。



育儿专家李玫瑾老师也说过,教育孩子最好不要有第三个人在现场。


这一点,萌医生也深表赞同。


我们家团子和圆子犯错的时候,也没少挨批,但是我跟团子妈一定会遵守的一条原则,就是不能当着外人(包括亲戚)面批评孩子。


之前看《圆桌派》,有个嘉宾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中国的很多父母都喜欢‘当面教子’。即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都喜欢在公共场所直接教育孩子。这样做好像能强化记忆,让孩子‘长记性’。


除了想要孩子知错就改,很多父母恰恰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完全不顾孩子的尊严。


《少年说》节目里,就有一个小女孩很委屈地控诉自己的妈妈:


别人家的家长就算脾气再大,也会关起门来教育孩子。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气说上来就上来,完全不顾旁边有没有其他人。



可这个时候,妈妈却反问女儿:


在外面是妈妈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对她来说,如果不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既没有展示出身为家长的权威,还要担上“不会管教”的罪名,而这些,都要比自己女儿的自尊、比教育本身重要得多。


但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呢?


某论坛上有个话题:在大庭广众下被父母骂是什么感觉?


底下的回答非常扎心:


“即便是事实,也会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羞耻、难堪、尴尬。特别被认识的人看到。”

“还不如在家被暴打。反正都会恨,后者还不至于是一生羞耻。”


本来被批评本身就已经会让人觉得难受,再加上当众被责骂,这种叠加的伤害,对孩子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之痛。



别把教育,变成公开的语言暴力


有的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骂几句怎么了?”但有时候,家长自己是真意识不到,脱口而出的话有多伤人。


尤其是,当众责骂!


密歇根大学有位学者做过一项实验,结果表明:


当一个人暴露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受到语言攻击时,他的情绪疼痛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的反应非常相似,而且是相同级别的疼痛。 


批评和责骂,控制不好就会变成语言暴力,而施暴者,正是家长自己。


经常被当众责骂的孩子,会发生什么?


-自尊心极大受损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小孩子要什么面子?

说几句而已,过几天就忘了。


实际上,2 岁以后,孩子就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然后慢慢有了自尊,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你当众训斥孩子,孩子可能会表现得很顺从,但内心充满悲伤。


当击破孩子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羞耻心,就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做出非常极端的行为。


还记得初中生跳楼坠亡那个悲剧事件吗?


湖北武汉一所中学里,一名14岁男生被抓到在教室跟同学玩扑克牌。

妈妈被请离学校,二话不说就扇了儿子两耳光。

而妈妈离开后,男孩默立了两分钟,毫不犹豫地爬上栏杆跳了下去。


因为羞耻,是比失望、愤恨还要强烈的情绪。


另外,很多父母还很喜欢在聚会时分享孩子的糗事,比如:


“他以前天天尿床,洗床单都来不及”

“太笨了,全班就他一个不及格。”

“她暗恋班上一个小帅哥呢”


没有人喜欢被揭短,你不愿意,孩子也不愿意。


当你擅自把孩子隐私或者缺点当作笑料来分享,就会在失去孩子信任、把孩子越推越远的同时,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


-影响身体发育

是的,你没有看错。


如果经常当众训斥、责骂孩子,对孩子的身高发育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长时间处于心理应激状态,比如遭受到辱骂,甚至家庭暴力、虐待等等,会导致大脑里下丘脑-垂体功能的紊乱,进而影响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与作用,使身高的增长受到抑制。


这就是“精神剥夺性矮小”


-永远在讨好别人

经常被父母当众数落的孩子,也可能会变成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家贝弗莉·恩格尔说:“羞耻感会破坏我们对自我的评价,认为自己肮脏丑陋、低人一等、毫无价值、不值得被爱。”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去批评,但在孩子看来,都是父母在否定自己。


而且孩子还会认为,只有不断地满足要求,变得更好,才有被爱的资格。长此以往,这种想法就会更加根深蒂固,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压抑自己的需要,努力满足别人的期待,做出讨好别人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

经常遭受家长言语斥责的孩子,更容易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它来自这么一项实验:


把狗放进一个有电流的铁笼子里。起初狗会试图躲避电击,经过多次尝试,狗很快就明白逃跑是不可能的。


于是停止了积极的逃跑行为,即使门开着也不再挣扎,绝望无助地等待痛苦的到来。



经常被斥责,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我不行”的潜意识,很难给自己设置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去做。因为太害怕失败,面对困难时也会选择逆来顺受,彻底"躺平"。



批评,必须注意方法


-一对一批评,给孩子留点面子

懂得维护孩子的自尊,也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很多网友都羡慕李湘在女儿王诗龄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心血。


别的不说,李湘真的是个很会爱孩子的妈妈,她在节目中就说过,自己从来不当人面讲王诗龄的不好。



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只要不是某些涉及道德品质的原则性问题,我都认为不一定非要马上评判出是非对错,可以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等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时时,再去批评或着讲道理,他也会更能听得进去。


记得之前带团子和圆子去亲戚家玩,两个小家伙因为一点事情当场吵了起来。圆子把团子的玩具一把扔掉,还摔坏了,团子哭得怎么都停不下来。


当下那一刻,我也会觉得有些难堪,但还是稳定了情绪,先和朋友道个歉,赶紧摸索着把地上收拾好,一边也安抚好小团子。


这个期间我也能感受到,小圆子其实知道自己错了,偷瞄瞄的瞧着我,似乎在想——是不是要被老爸批评一顿了?


后来,丫头鬼精鬼精的,当发现我不打算当众批评她了,她还很明显地松了口气。


结果,没想到的是,下午正准备回家的路上,小圆子突然主动跟亲戚说“姑姑,我今天不小心把你家里弄脏了,是我不好,下次你来我家里玩,我请你吃山楂棒”


嘿,把我表姐都得那叫一个开心啊!


接着,回去的路上、在车里面,又抱着哥哥亲了亲,说回去了要把自己的玲娜贝儿送给哥哥(虽然也没兑现)。


到这里,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看着兄妹俩一起吃冰淇淋的开心样,我完全不需要去批评丫头了。而且,我其实还挺感慨的,原来,当我给了小圆子宽容,她也给了我惊喜。


-批评事件,而不是孩子本身

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也不扣帽子、不贴标签。


比如孩子们总有个不好好吃饭的阶段,喜欢在餐桌上乱丢食物。


我们在批评的时候,一定要具体。


“你能这样做吗?”换成“不可以餐桌上乱丢饭菜”


很多家长还喜欢用这一招:再XXX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但其实,我们要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很爱你,只是不喜欢你在餐桌上这个行为,大家也都不会喜欢,因为你影响大家吃饭了。


还要让孩子知道哪里做错了,以及如何影响了别人。


——你把饭菜扔的到处都是,所有人都没有办法吃饭,妹妹如果饿肚子就长不高,爷爷奶奶饿肚子就会生病,爸爸妈妈不吃饱就没有力气工作赚钱......


把批评的重心放在这个事件上,而不是给孩子随便贴上“坏孩子,浪费粮食、不懂事”的标签。


萌医生说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就在右下角帮我点个在看吧!


我是萌医生,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推荐阅读



End

欢迎大家点击在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哦

设计: 游鱼 | 责任编辑: 游鱼 | 撰文: 萌医生



公众号又改版啦!

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文章哦!



点一下在看,给我一点鼓励吧!

萌爸说育儿
坚持科学育儿的医生奶爸~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