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胸怀天下从“历史经验”升华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要依据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及系统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一种实践中或运用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坚持用世界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作出中国贡献。未来继续坚持胸怀天下,必须积极培育和构建与坚持胸怀天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必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坚持胸怀天下;系统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4)04-0013-09
[作者简介]杨玉成(1969—),男,福建大田人,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哲学等;赵乙儒(1996—),男,山东济南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20BKS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
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进行了系统总结,概括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十条宝贵经验,其中“坚持胸怀天下”是对我们党认识与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问题的基本经验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胸怀天下”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实现了从“历史经验”到“世界观方法论”的跃升。坚持胸怀天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原理及系统观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相结合,其实质是坚持系统的开放性原理,坚持用世界眼光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和文化底蕴
关于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理论基础,近年来国内学界和理论界的研究通常会追溯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关于人类解放和“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国际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和天下情怀,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思想。[1]尽管这些历史理论和历史经验视角的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无法充分说明“坚持胸怀天下”从《决议》所阐述的“历史经验”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所阐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跃升。把坚持胸怀天下升华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理论依据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及系统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是一种实践中或运用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及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关论述看,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及系统观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重要思想理论依据,是其主要的思想理论来源,这也是“坚持胸怀天下”从“历史经验”向“世界观和方法论”跃升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据。
首先,“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它们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第一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解决的是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即解决立场问题。我们党站在人民立场,就有底气,就有可靠的力量源泉,就能够保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状态。由此可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前提。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又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前提:我们党以掌握真理的自信,坚守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道路和方向;又以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不断去开拓创新。“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目的终究是为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分析和研究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一个整体或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问题导向过程中,要把矛盾和问题放到系统中加以思考和解决,也就是说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又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的开放性原则,统筹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世界眼光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必须胸怀天下。由此可见,从“六个必须坚持”这一整体的内在逻辑关系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重要前提和理论依据。
其次,更进一步说,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普遍联系原理又是系统观念的重要理论来源,从而也是坚持胸怀天下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所面对的物质世界就是由万事万物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实质上就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使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而且自觉地运用系统观念分析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马克思主要对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系统作了深入研究,并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一整套范畴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特别是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运用系统观念概括和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指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促使我们能够“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2]P300。
现代系统论包括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现代系统论在承认事物的客观的普遍联系基础上,具体地全面地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其基本特点是,不把事物和过程看作实物、个体、现象的简单堆积,而是把它们当作系统,以对系统的深入、全面的把握代替对事物内外部因素的孤立考察。
从总体上看,一方面,现代系统论的产生,为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提供了新的依据和确证;另一方面,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从现代系统论中吸取思想养料,使自身更好地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使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使系统观念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吸收现代系统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基本属性。其中,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性质。正是由于系统具有开放性,系统才能维持其自身结构,并不断更新其自身结构。一旦系统的开放性受到阻碍和破坏,系统就无法正常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这就会导致系统结构逐渐从有序走向无序,甚至会导致结构的解体和系统的消亡。这就是说,系统的开放带来系统的有序,而系统的封闭则会导致系统失序,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作为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其各个层次上的系统都应该具有开放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开放推进发展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退步的事例屡见不鲜。[3]P63正是系统的开放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认识与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问题上必须具有胸怀天下的眼光、视域和气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天下情怀”。从总体上看,天下情怀讲的是对世界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如何对世界作出贡献。在个人修为层面,中国传统儒家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计利当计天下利”。在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和不同文明之间关系方面,中国传统儒家倡导“天下为公”的民主意识与“和平共处”的宽仁意识,讲求“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守望相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重义轻利”。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上述独特理念和智慧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底蕴。
二、坚持胸怀天下的主要内涵
关于坚持胸怀天下的主要内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有一定篇幅的阐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主要从概括和总结历史经验角度阐释坚持胸怀天下的主要内涵,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4]P98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从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所要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或立场观点方法角度阐述坚持胸怀天下的主要内涵,指出:“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5]P18综合这两段重要论述,坚持胸怀天下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主要内涵:
(一)树立世界眼光,以宽广视野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拓展世界眼光”。所谓“世界眼光”,就是要洞察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把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放到全球视野中来思考,放到世界历史长河中来谋划。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世界眼光来看待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把它作为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921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中就强调要把改造中国与改造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指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6]P1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更是善于以世界眼光分析和研究当时的中国革命形势,从而提出正确的革命战略和策略。在井冈山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毛泽东和战士们从宁冈挑粮登上黄洋界,他们在一棵荷树下歇息时毛泽东就问战士们:“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战士们有的说:“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着大家的话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7]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放眼全中国、全世界的宽广视野,毛泽东才能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名文章中,通过分析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等等)指出:当时的全中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从而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看到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对革命形势的发展作出非常高明的战略预见。
在抗日战争期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建立和发展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明确提出,“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我们的抗日战争需要国际人民的援助”。[8]P161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又是爱国主义者。”[9]P5201939年1月,毛泽东在为《论持久战》英译本写的序言中再次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10]P145他认为在伟大的抗战中,我们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敌制胜,同时也需要外援,需要世界人民的援助。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国际和平力量和争取外援的努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9年6月,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完全胜利和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时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11]P1473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中央最高领导层“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胸襟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12]P300邓小平的这一要求,实际上也是他自己的战略眼光的真实写照。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根据对世界大势的分析,作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2]P104“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2]P127等重要论断。这些论断突破了“战争与革命”时代观,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在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深刻论述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历史趋势,作出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促使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并提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运用世界眼光,透过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表象,看到世界实力的“东升西降”这一本质趋势,从而在认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他强调:“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13]P442
(二)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吸收了现代系统论的有益成果,坚持认为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开放的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是该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现代国家或现代社会更是一种高度开放的系统,发达的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是现代国家或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其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也表明,对外开放乃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途,以开放促改革和发展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之一。
中国的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要“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14]P166十月革命后,列宁认识到要建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15]P492结合起来。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了辩证地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要求,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16]P41在以苏为鉴的基础上,我们党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以其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发展趋势,深刻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阐明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及主要内涵。他深刻地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12]P90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开放不行,不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我们发展不起来。我们社会主义应该“继承”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法、管理方法、发展科学的方法。[17]P235“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17]P351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于如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作了更为全面的表述,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2]P373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决不能离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而是要在吸收利用人类现有文明成果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创造,这样才能走在人类文明前列并不断前进。
当然,邓小平也指出,我们所要吸收借鉴的是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各种文化糟粕则要坚决抵制。“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西方如今仍然有不少正直进步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各种严肃的有价值的著作和创作,他们的作品我们当然要着重介绍”,[12]P45但是对于西方国家中的一些颓废没落和低级庸俗的文化产品,我们一定要加以抵制,否则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贻害青年,影响到我们的接班人,从而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向更大地域、更宽领域发展,并根据新时期发展要求明确提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促进对外开放提高水平和层次。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对外开放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提出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思想,提出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建设性作用、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等重要思想,促进我们对外开放向深层次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开放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对外开放转型升级。习近平多次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能关上,也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他明确指出,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
在人类文明成果交流方面,习近平更加强调“文明互鉴”,指出我们不仅要继续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而且要努力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共赢,不仅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还要让我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走出去,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一再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应该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秉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精神,和谐相处,消弭冲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友谊的桥梁、进步的动力、和平的纽带;强调人类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探索和解决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和挑战。
(三)坚守大国责任,争取为世界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5]P18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念念不忘“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56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大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6]P1571959年6月11日,他在同秘鲁议员团谈话时再次提出:“中国不仅要自己料理自己,自己过生活,还应该对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帮助,对世界有些益处。同别的国家一样,不仅要为自己而且还要对世界做些贡献。”[18]P71 邓小平也很重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问题。他曾指出,“对人类做出贡献,我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一是我们摆脱了贫困,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做到了这件事,就可以给人类做更多贡献。这种贡献包含对不发达的国家提供如何发展自己国家的经验,也可以对他们的发展提供比较多的帮助。二是中国每发展一步,就使国际的和平力量增加一分。中国是一个和平稳定的力量。”[19]P535他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的关系时指出:“如果在本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达到一万亿美元,中国就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19]P535胡锦涛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不懈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542
党的十八大之后,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21]P269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22]P436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2021年,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23]中国共产党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沉的人类情怀,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践行胸怀天下的理念,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中国未来继续坚持胸怀天下的基本要求
中国未来继续坚持胸怀天下,在思想观念和实践方面至少有三个方面基本要求:一是积极培育与坚持胸怀天下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开放包容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为坚持胸怀天下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良好的思想氛围和舆论环境;二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必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三是在外交方面,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积极培育和构建与坚持胸怀天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
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与“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之间的关系,既要坚定“四个自信”和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坚持开放包容和文明互鉴,充分吸取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贯强调我们既要坚定自信,又要开放包容,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2012年11月17日,就在党的十八大闭幕三天之后,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要“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24]P76-772013年1月,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25]P842014年9月,他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强调:“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25]P2622019年10月31日,他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们从来不排斥任何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的他国国家治理经验,而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26]2021年5月31日,他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指出:“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7]P317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都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信自尊与虚心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自信而不是自大。
习近平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重大命题时,实际上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包括要有健康的心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里的“开放包容”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秉持的心态问题。习近平站在世界和谐、人类进步的高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大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场合,反复强调不同文明之间要交流互鉴,强调各民族既要珍惜和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又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既要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又不能搞唯我独尊,强调文明之间应该秉持谦恭互尊的态度,避免傲慢偏见和片面狭隘认知,反对相互隔膜、相互排斥。我们必须原原本本地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重要论述,全面理解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在树立和贯彻落实开放包容理念和文明互鉴观念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克服目前在社会上实际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或不健康心态:一种倾向是不够自信、妄自菲薄;另一种倾向是妄自尊大、盲目排外。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我们培育和树立与坚持胸怀天下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
(二)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成功地实现了从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转变为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日趋开放的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了进一步夯实对外开放的思想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开放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之中,并把新发展理念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核心内容的“十个明确”之中。从实践上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世界眼光准确判断世界发展大势,主动参与和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重大战略举措,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扎扎实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二是要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三是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四是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六是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七是要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都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齐心协力应对全球性挑战,开展全球性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待和处理对外关系问题的总方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站在人类历史高度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我们将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二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我们要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要运筹好大国关系,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要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要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三是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要塑造有利发展环境,提振发展伙伴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全球平衡、协调、包容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发展之路。要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四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夯实发展根基,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全面强化风险防控,注重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五是积极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当今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这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的方向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愿望。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六是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总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坚持胸怀天下”上升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之作为认识世界和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世界眼光,坚持并不断深化开放,坚守大国责任,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方法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贡献更多思路,拓展更大空间,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燕,马小涵.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研究述评[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3(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王旭宽.学习毛泽东 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兼论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科学预见[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6).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8]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0]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3]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8).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6]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
[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