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爱军:论新时代人类文明交往观

文摘   2024-10-18 16:13   江西  

  [摘 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文明发展大势,提出了新时代人类文明交往观。这一文明交往观以马克思的文明交往理论为基础,立足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世界历史理论等,厘清了当今世界文明交往的基本定向、主要性质。这一文明交往观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动力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一文明发展规律,也明确了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往的基本遵循。这一文明交往观提供了文明交往的中国方案,“一个尊重,三个超越”是其核心主张。这一文明交往观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基础,明确了人类文明交往的目标指引、智慧方案,也明确了需要消除的各种障碍。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思想;人类文明交往;文明交流互鉴;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4)04-0022-08

  [作者简介]唐爱军(1984—),男,江苏东台人,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20BKS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P60面对世界大变局,我们怎么办?人类文明何去何从?世界不同文明如何交往?针对这些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和文明发展大势,提出了人类文明交往的“中国方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文明交往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交往观。对此,我们要立足唯物史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域,深化对人类文明交往观的学理阐释,为促进中国走好和平发展道路、建设美好世界贡献思想资源。

一、当今世界文明交往的基本定向

  中国共产党人审视当今世界文明交往基本态势及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类文明交往观。何谓当今世界文明交往?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把握马克思关于文明、文明交往的相关理论。马克思主要是从生产方式(以及交换方式)把握文明的,最显著表现在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上。文明起源、文明时代出现本身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文明时代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根本变革,意味着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支配自然、改造自然。摩尔根依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这一标准,以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纵向界分,而“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2]P38。马克思明确提出生产方式概念,以此分析文明起源以及文明发展演变规律。生产方式决定了交换方式,交换方式构成生产方式的一部分。从生产方式维度划分文明类型,本身就勾连到交换方式。“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2]P193

  除了人类文明起源研究,马克思还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去理解文明交往。把握文明交往,首先要了解其前提——不同类型文明的存在。地域、民族、自然条件等都会影响到文明发展路向,它们也是划分文明形态的重要因素,但最核心因素还是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由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具有不同性质,生产力水平分属不同层次,从而引起了不同类型、不同定向的文明形式。有哪些不同类型的文明交往?我们在本文不作过多阐释,但需要不同理论视域的介入,揭示出当今世界文明交往的基本定向或主要性质。

  第一,把握文明交往,需要从生产方式的两个层面加以审视。一是不同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条件下的不同文明交往。在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有先进落后之分,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不同文明同样有先进落后之别,落后文明势必要被先进文明所取代。比如,近代以来,建基于大工业生产方式上的现代文明对建基于小农生产方式上的传统文明的决定性超越:“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P36二是同一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条件下的不同文明交往。由于不同社会的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建立在同一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上的文明也有不同表现形式,“即每种文明内部也存在多种文明形式”[4]P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资本主义文明内部的差异性,即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程度在不同文明国度是有所不同的。当前,我们普遍谈及的不同文明交往、文明交流主要是在第二个层面讲的。除了少数国家,当今世界各国都处于同一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条件下,这里的“同一”主要表现为以工业化、市场经济等为基本特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文明需要交流互鉴。

  第二,把握文明交往,需要基于“世界历史”视域加以考察。在文明发展的最初阶段,人类文明囿于民族或国家范围,表现为诸多地域性文明。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人类文明由地域性文明发展为世界文明,各民族交往走向了普遍交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P540-541资本打破地理条件等自然障碍,扫除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状态,建立了世界市场、全球贸易体系、交通体系等,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频繁、深入、多向的普遍交往。资本所驱动的经济全球化开辟了世界历史,也带来了普遍交往意义上的文明交往,即世界文明交往。

  第三,把握文明交往,还需要了解其基本形式。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大致说来,文明交往有军事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等基本形式。在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进程中,这些手段几乎都同时存在,但不同时期,占主导性的手段是不同的。比如,在最初文明交往中,战争、征服等形式起着主导作用。随着资本全球扩张,商业交往与对外贸易等经济手段对文明传播和扩散的作用愈益凸显。“需要的范围不断扩大;目的是满足新的需要,因此生产就更有规则性并且扩大了。本地生产的组织本身已经被流通和交换价值改变了;但是流通和交换价值还没有触及生产的全部广度和深度。这就是所谓对外贸易的传播文明的作用。”[6]P369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下,文化教育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然文明交往也离不开经济交往,但是“暴力的对抗征服式”交往形式必须被否定。历史上,西方国家曾推行的对外殖民扩张、文明入侵、文明征服等,都应当受到最彻底的批判。

  由上可见,借助于马克思的文明交往理论的支撑,我们明确了当今世界文明交往的基本定向或主要性质:(1)当今世界文明交往主要是基于文明交往第二层含义而言的,即同一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条件下的文明交往,具体说来,就是以工业化、市场经济等为基本特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条件下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明交往。(2)当今世界文明交往是基于世界普遍交往背景的,即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明交往,它完全不同于前现代世界的各民族之间的文明交往。(3)当今世界文明交往是基于当今时代主题的,即和平与发展条件下的、侧重文化层面的不同文明交往。战争、征服等形式也许在特定历史时期,构成了人类文明交往的重要形式,但是,当今世界文明交往主要表现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交往,文化层面的文明交流互鉴是其主要类型。何谓当今世界文明交往?其基本内涵可以从这三个维度中得到基本线索。中国共产党人主张的人类文明交往观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文明交往基础上的,否则,文明交往的一些理念原则无法得到有效理解,比如,“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一重要论断。

二、文明发展的动力、规律及基本遵循

  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是什么?这个动力显然不是单一动力,而是一个综合的动力系统,包含基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重要动力(科学技术发展)、特殊动力(“鄙俗的贪欲”),等等。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论,马克思早有相关论述:“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5]P559交往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如何进一步深化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从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三个维度,对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原理”进行了宏观论述,其核心要义主要体现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或只实现人类文明的同质化、多元文明的单一化,或只构建一个完全同一性的全球世界,那么,各文明间的交往互鉴就不会有产生的现实必要。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认为它比别的文明更珍贵,任何一个国家也不能把自己的文明强加于人。”[7]P5居高临下、傲慢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在于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包容。唯有包容,不同文明尤其相对弱势文明才敢于进行文明交往,交流互鉴才有内在动力,也不至于担心被取代、改造,也只有包容,文明交往才能避免“文明冲突”,实现共存共容。

  明确了文明发展的动力,也就明确了文明发展的规律。人类各文明间的交往、互鉴、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文明演进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高度概括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8]P468人类文明发展这一规律构成了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即人类文明交往观的理论基石。

  规律不可改变或消亡,只能遵循或顺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往应当顺应文明交流互鉴规律,坚持这一规律所决定的基本遵循。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坚持”,它们构成了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往的基本遵循。

  一是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具有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与价值平等性,无高低优劣之分。要尊重各种文明,认识到所有文明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与价值,“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9]P8;要正视不同文明对于推进全球文明进程所作的贡献,每一种文明都参与建设了多元化的文明世界;要正确看待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差异性,要摒弃傲慢和偏见,反对“文明改造论”:“选择更为坦诚的方式,与其他文明的人们进行对话,而不会以西方一贯的教导态度,去对待其他所有的文明集团或国家”[10]P112。“文明改造论”“文明干预论”只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危机:“西方的自命不凡,往往使它们卷入同其他文明的纷争”[7]P74,引发全球秩序的动荡不安,给世界文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二是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人与人交往上,中华文明提倡“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同文明间交往也应如此。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彰显着人的本质力量创造之美,在此意义上,每一种文明又具有相通性。在文明交往中,要反对“文明冲突论”,用欣赏美的眼睛,发现不同文明之美,同时创造各种条件,既让本国文明不断彰显独特之美,也让其他文明不断成就美、创造美,让不同文明的人民,共创美好世界,真正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三是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文明作为一种有机体形式的存在,需要新陈代谢、除旧布新,而自我封闭必将滑向衰落。唯有进行交往互鉴,才能避免出现文明的倒退、式微甚至消亡。黑格尔曾指出,希腊文明之所以能开创出其独立和繁荣时期,就在于它既有自己的原有文化,又有来自东方世界的外来文化,进行了两重文化结合的锻炼。[11]P210“文化结合的锻炼”就是一种文明交流互鉴。就世界而言,人类文明只有建立在各文明交流互鉴基础上,才能绵绵不断、历久弥新、开拓发展。从交往主体上看,各主体之间是对等的、平等的,而非等级的、不平等的;从交往方式方向上看,文明交往是多元的、多向的,而非单一的、单向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们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存的,或者是稳固的‘文明’的提供者,是一个向外界传递‘文明’的旗手。”[12]P116因为在西方文明视野中,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来都是单线式的,并且注定沿着这条路线进化下去,由此,文明发展、文明交往则是由高级文明向低级文明传递的过程,不存在文明间的平等交往或互学互鉴,处于低级文明的非西方国家理应接受西方文明塑造的非对称的世界体系。

  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吸纳时代精华,用创新增强文明发展动力、增加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成为文明自身发展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遵循,在交流互鉴中更好地融合创新,促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传承,更是创新,各国文明只有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才能不忘本来,开辟未来。

三、文明交往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人类文明交往的中国方案,其核心主张直接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P63

  一是以“文明多样性”为人类文明交往的存在论基础,摒弃“文明唯一论”“文明改造论”等。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文明更是如此。“文明是多元的,即多种文明共存于现代文明这个宏大的文明系统之中,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全球性世界。”[4]P1文明的多元多样同时也构成了人类文明交往的前提和条件。如果整个世界只有一种文明,就无所谓文明交往,文明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必然意味着要抛弃“文明唯一论”“文明齐一论”“文明优越论”“文明改造论”等落后的陈旧思维,“和而不同”是看待不同文明的基本态度,树立文明多样性思维,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理性看待、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文明多样性决定了文化—文明层面的多元价值立场。多元价值意味着不同文明都有自身存在的权利,意味着在文明交往中要加深对不同文明独特性的认知,要尊重不同文明的制度模式和道路选择。在这点上,西方文明要反思,“在未来的日子里,西方必须更多地将自己看成是相对值而不是绝对项,必须了解其他国家并向它们学习”[13]P118

  二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解答人类文明交往的必要性问题。每一种文明都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但也都需要交流互动、与时俱进。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孤芳自赏的危险,极容易导致惰性、形成封闭、造成静止僵化。一国文明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才能获得丰富的滋养,进而生生不息、保有活力;整个世界只有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动中才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文明的流动性、开放性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法则,而封闭、隔阂、对抗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障碍。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中,以“桥”为比喻,强调不同文明之间要建交往交流的桥梁。“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14]P283

  三是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解答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方法问题。不同文明需要交往,那么如何交往呢?坚持什么样的交往观呢?西方长期推崇的是“文明冲突论”。“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15]P7文明差异是世界的客观存在,但不表示文明间的鸿沟或决裂,不表示文明间的好坏或优劣,更不表示文明间的敌视或冲突。不同文明之间需要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即交流互鉴,以克服长期以来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痼疾。多样产生交流、交流带来互鉴、互鉴孕育融合、融合推动进步。文明交流,而不是文化隔绝;文明互鉴,而不是文化冲突,构成了人类文明交往的中国方案的精髓。人类各文明可以从文明交流互鉴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智慧方案。

  四是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解答人类文明交往的目标问题。文明交往的目标是什么?不是用一种文明取代其他文明,而是要实现文明共生共荣。“文明改造论”(以及“文明移植论”)背后的基础是“文明优越论”。西方一些国家长期主张西方文明优越论(以及种族优越论、制度优越论等变种),用文明—野蛮、先进—落后、发展—倒退、现代—传统等二元话语解读自身与其他文明,在此基础上推行文明改造论、线性文明论、民主推广论等。文明优越论、文明改造论必然会带来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当今世界冲突的根源、文明赤字的主要原因就是,西方国家在文明交往上搞傲慢自负的文明制度输出、唯我独尊的霸权式相处之道、你输我赢的对抗式博弈。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文明交往观主张文明共存论,追求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每一种文明自身以及多种文明形态正是人类文明的现实场域和丰富内容,因此,文明共存论以文明共在(不同文明的共同存在)为前提,以每种文明不可替代性、独特性为合法性基础,以文明平等为基本原则,以文明和谐共存为终极目标。文明共存论蕴含了深厚的中华文明理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全球社会发展大背景下,促进不同文明寻求文明共识,避免文明冲突,最终达到文明共存,基本路径就是对话。亨廷顿尽管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但他强调了文明间冲突的危险性。对此,他主张用对话克制冲突、用文明共存替代文明改造、(西方)文明普世化。保加利亚学者亚历山大·利洛夫同样强调了文明的冲突对于当今人类社会而言是最大的威胁,文明间的对话将有助于推动历史步入新的正向发展周期。对话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是承认他者、尊重他者,以他者为镜反观自身,审视自身文明,并向他者学习,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将他者视为低劣的、半文明的或非文明的存在。正如德国学者贝克等指出:“真实的对话是以诸对话者的完善为目的的。……我让他者进入对话……这样,我们双方就能共同建立一个新的、共享的世界,一个拥有价值和真理的新世界”[16]P292,这个新的世界是属于所有对话者的。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抛弃了作为西方的“我们”与作为非西方的“他们”相对立的逻辑范式,有意识地消解无视他者的文明优越感,不仅承认他者存在的合法性,而且也承认向他者学习的必要性,以及与他者共同努力,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必要性。西方文明已经失去了自诩的“文明优势地位”和自居于“文明阶梯”顶端的资格,由其铸造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和线性文明史观也实际地走到了终结点。正如美国学者马兹利什指出:“现在,欧洲和‘其他’文明共同面临着一个任务——展开对话,继而设法构建一个新的文明,一个全球文明。”[17]P117

四、文明交往的目标指引及实践路径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8]P522后来,他在多个场合都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再次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全人类共同价值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交往的价值理念,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文明交往观提供了坚实的价值基础。从文明交往的实践来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显著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往要追求什么,要坚持什么,要反对什么。具体说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交往既提供了目标指引、智慧方案,也明确了需要消除的各种障碍。

  第一,人类文明交往要追求和平发展,就要坚持新安全观,反对“绝对安全观”;坚持新型全球化方案,反对旧全球化方案。影响当今世界和平的根源就是西方所谓“绝对安全观”,把一国安全(或某一国家联盟安全)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上,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绝对安全观”是一种敌我区分的二元安全观,是损人利己的、对抗式的片面安全观。人类文明交往要和平,就要“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8]P461,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不同文明交往要致力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交往,要坚持不冲突、不对抗。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根源就是资本逻辑所主导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所独享的旧全球化方案。人类文明交往要致力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就要反对旧全球化方案,逐步瓦解资本与劳动、西方与东方、“全球化与本土化、发达与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二分局面”[19]P75,大力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方案,着力解决全球发展失衡以及公平赤字等难题挑战。

  第二,人类文明交往要追求公平正义,就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影响当今世界公平正义的根源就是不平等的国际霸权秩序及其治理逻辑。现行国际秩序是西方主导的霸权主义秩序,根本没有反映国际格局变化,没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人类文明交往、全球治理要实现公平正义,就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实现共同协商、共同参与、互利共赢。“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18]P41单边主义、扩张主义、霸权主义是影响人类文明交往、全球治理公平正义实现的最大障碍。真正的多边主义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理念。“我们必须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20]P470

  第三,人类文明交往要追求民主自由,就要坚持价值实现路径具体论、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选择自主论,反对“普世价值”“民主推广”“制度输出”等各种论调及其行为。近代以来,在反对封建专制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提出并不断传播“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和霸权,始终宣扬西方的就是普世的,极力将这些具有特定内涵的价值观美化为“普世价值”,并在全球到处输出、贩卖,把其他文明及其价值变成了不必要的存在。在“普世价值”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真正的自由、民主、人权并没有实现。反对所谓的“普世价值”,并不是否认人类社会存在共同价值,而是要基于全世界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反对从某种单一的或特定的价值理念出发,反对把特殊价值普遍化、把哪一家的价值观定于一尊、把某一种民主自由模式绝对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20]P425每个国家都追求民主自由等价值,但是对这些价值内涵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实现这些价值的路径是多样的。不能因为价值内涵认识、价值实现路径不同于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实现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就需要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充分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唯一的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及文明模式。人类文明交往之所以不能以“普世价值”为遵循,是因为它旨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不遵照西式制度及其价值观,非西方国家是否可能实现社会进步?不跟随西方道路及其文明类型,非西方国家是否能实现发展繁荣?超越“普世价值”及其制度模式,各国是否能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作了肯定回答:“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21]P7这一破产也是“普世价值”的破产,西方“制度输出”的破产。

  总而言之,面对世界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和普遍交往提供的人类文明交往观,在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必将彰显出越来越突出的世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美〕彼得·J·卡赞斯坦.世界政治中的文明:多元多维的视角[M].秦亚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保〕亚历山大·利洛夫.文明的对话:世界地缘政治大趋势[M].马细普,葛志强,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M].郦红,那滨,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2]〔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1卷[M].王佩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3]〔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6]〔德〕海因里希·贝克,吉塞拉·希密尔贝尔.文明:从“冲突”走向和平[M].吴向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7]〔美〕布鲁斯·马兹利什.文明及其内涵[M].汪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9]哈佛燕京学社.全球化与文明对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 是负责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进行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培训的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学院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直接管理,中共江西省委协助管理,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体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