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梦之城——临港新城开发始末(连载1)/ 作者:余杰

旅行   2024-09-06 00:02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临港新城
开发始末
(连载1)

余   杰


我到港城报到

2002年4月的第一天。

上海各大媒体刊登了一条新闻——“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宣告成立。”

上海要建一个深水大港!

根据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需要,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下设港口、大桥、港城三个分指挥部,具体负责深水港港区一期、东海大桥工程和海港新城地区的开发。

这是上海的一个机遇,也是上海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建设工程之一。

世人瞩目!港、桥、城,三大工程齐头并进,气势磅礴。

我在2002年5月23日见到了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港城分指挥部副指挥、上海海港新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鲍铁鸣,时任南汇区副区长的他挑起了海港新城建设的这副重担。

那天早餐,他在食堂用餐,见缝插针挤出时间对我进行了面试。初次见面他就说:“我与你还是同年同月生的,就是日子不同,我是2号,你25号。”

一席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请我谈谈自己的经历,向我简单介绍了港城开发建设的任务。鲍铁鸣副区长说,“我们要在南汇的东海滩涂上建设一座新城。现在那里还是一片滩涂,我们要在这滩涂上建一座新城。这可是开创性的事业啊。”

我们谈了将近一个小时。鲍铁鸣告诉我,他原来也是知青。听说我当年去了云南,他说,我差点也去云南,后来由于各种因素去了黑龙江农场。一听是知青,我心里一阵激动:动乱年代,我们走南闯北,“知青”这两个字就像一张名片,可以瞬间把我们的情感拉近,有了许多共同的语言。现在,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青中有相当一批人在各种关键的岗位上挑起了重担,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鲍铁鸣副区长告诉我,他原在卢湾区工作,去年刚调到南汇区工作。我想,从城市到郊区,这好像又是一次“上山下乡”了……。

我的脑海中一直在回荡着他的一句话:“这是事业!人的一生能碰到这样的机遇,参加如此重大的工程建设是十分难得的。”

我表示,加入到港城开发建设的队伍,一定尽自己的全力做好工作。

第二天我就到公司报到了。

一切都从头开始―――办公室装修、办公用品采购、人员招聘……面对全新事业,心里除了激奋,更多是责任感的油然而起。那年,我正好五十岁,一切就从“零”开始了!

于是,我用激情的笔记下我们在东海滩涂上创造的奇迹!

(2002年2月临港地区开发前的卫星图)

(我们将按照规划在东海滩涂上建设起一座举世无双的新城)



飞翔,放飞我们理想的梦。

这是几代人的梦想。

我们的起步需要勇气、毅力和科学求实的精神。

艰难的起步在迎接着我们。于是,我们开始了创造奇迹的征程!



第一章  起步


打开通道

(2002年5月)

临港新城开发建设的关键点是要在新城的中央开挖一个人工湖作为这座新城的核心、亮点。早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挖湖的准备工作早已紧锣密鼓在进行之中。
我一到临港工作的时候,就对开挖人工湖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之地能够开挖一个人工湖,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啊!为什么要在建设一座新城的同时挖湖?一个人工湖对一座新城究竟有着什么意义?在这片滩涂上我们将怎样挖湖?
2002年6月9日我第一次结识了陈银祥同志,听了他的一番讲述后我才稍稍明白一些。
今年六十七岁的陈银祥,从南汇区水利局长岗位上已退休多年了。他中等个子,头发虽已谢顶,但看上去十分精干。讲起话来慢声细语,条理十分清晰。年近七旬的人,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他出生在南汇的东海边,在海滩边长大。上大学时,他报考的是港口专业。在南汇县水利部门工作了30多年,当了10年水利局长。防汛、围垦、水文等等成为他这一生的全部。临港新城开发建设拉开序幕后,鲍铁鸣亲自上门聘请这位老水利专家“出山”,请他担任港城建设的顾问。
陈银祥说,深水港建设、临港新城的建设给南汇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家乡要腾飞了,我有责任有义务要为这项事业添一块砖,加一块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图为陈银祥在滴水湖建设现场。背后是滴水湖湖心最初的一个标志)
这是陈银祥告诉我的故事――
2002年6月26日,港口、大桥和港城要正式开工了,时间紧、任务重。
我们港城的人工湖工程十分艰巨,在这片滩涂上要挖5.6平方公里的大湖泊,平均深度3.5米,要挖出约1800万立方米的泥土。这些土方,假如每天出动50辆十吨大卡车,每车按20吨计算,最少也要5到6年。
市领导的要求非常明确:港城的建设要在三年后初具规模。
我们的人工湖开挖位置具有很大风险:湖的位置离海塘外2公里多就是海滩,外面只有一道能进出海水的抛石促淤坝,涨潮时水位达3米多深,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

(在这片滩涂上我们将建起一座新城)
人工湖施工现场的海滩土质松软,开挖难度高。据测定这里的土全是淤泥砂质土,含水量达到饱和,不仅难以承载重物,还难以搬运。
那些日子里,铁鸣副区长十分着急,我知道他的压力很大。我曾经设想:先在滩涂外筑挡潮的大堤,采用干施工的办法;我还想过在滩涂外打钢板桩挡潮隔水,但这些办法施工时间长,投资太高,大型挖泥工具又无法进入。
一个个施工方案都否定了,开工建设的日期却越来越近。那些日子我绞尽脑汁想办法,争取拿出一个最佳的方案确保人工湖的顺利开挖。
潮起潮落,指挥部的领导们天天乘坐着吉普车,在泥泞的海滩上颠簸。我看见他们个个都熬红了眼睛,一直在苦思冥想最佳方案。我也是心急如焚,铁鸣副区长请我来港城当顾问,如果想不出办法,真感到对不起领导。

(图为挖泥船进入滴水湖施工现场)
于是,我一次次到海滩踏勘分析,回想自己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反复比较酝酿后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能不能采用绞吸式挖泥船开挖?就是将挖泥船驶入湖区,边挖泥,边吹泥上岸,既可节省大量运输工具,又可节约大量运输时间。
这个方案行不行呢?挖泥船是一个关键点。如果我们在东海的滩涂上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施工,一旦遇到了台风怎么办?都是问题啊,都是需要科学的答案啊,都需要我们慎密的思考才能够下决心啊!
“五一”长假,我们一起跑到海南岛进行了考察,听取了龙湾港集团的介绍。他们说,在海南龙湾港海域施工时,曾经遭到12级台风袭击,船只无处避风只能就地抛锚。其中一艘“福岷6号”挖泥船被狂风巨浪冲到滩涂上搁浅。这艘荷兰进口的挖泥船抗风性能强,水密性好,船没有颠覆,也未破损,后来是请了解放军采用“人海战术”才把挖泥船拖回海里。
这个经历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开挖人工湖,地处南汇嘴滩涂,面向东海,当遭台风时,一般吹东北风,挖泥船了不起被大风浪吹到海岸边的浅滩上,不至于被吹到海里,船也不会沉没。在敞开的滩涂上开挖人工湖最担心的是遭台风时,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大问题。大家心中的困惑顿时解开了!
5月5日,在海南南山旅馆的凉亭小圆桌上,铁鸣同志指着图纸对我们说:“人工湖开挖方案就采用老陈工(指陈银祥,在港城期间大家都这样称呼陈银祥同志)提出的用绞吸式挖泥船开进滩涂的施工方法。行,就这么干!”
考察回来后,我们抓紧与设计院沟通,研究细化设计、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评审。经认真的招标,龙湾港集团中标,“福岷6号”等4艘大中型绞吸式挖泥船正式开进了上海南汇的滩涂,开始了人工湖开挖施工。
困难却接踵而至。300多吨的“福岷6号”船吃水深度3.5米。这么一个大家伙如何通过抛石促淤坝进入挖湖区呢?我们根据“福岷6号”船的宽度和深度,在抛石坝堤处挖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设想涨潮时,这个口子有4.5米水深,趁着大潮汛时可以将挖泥船驶入湖区。

(图为建设者在滴水湖施工现场安置吹泥管)
5月11日是大潮汛的第一个晚上。到半夜12点时,潮水达到高峰,挖泥船开始向湖区前进。然而当夜遇到8级大风,风高浪急,我们想尽办法也无法将船驶进抛石促淤坝的口子。当时,我在岸边通过两部手机遥控指挥,不停地与现场联系,随时了解潮水流速和风力大小,潮位高度和挖泥船的位置……。我的心里捏着一把汗,万一挖泥船触在石坝上,将会造成船毁人亡的大祸。船上有10名船员,挖泥船价值7000多万元。面对当时情况,经过请示不得不下令抛锚歇工。
5月12日,我们又试了一次,奋战了三个多小时,挖泥船因风浪太大而无法通过抛石坝堤的口子。
5月13日,风浪有所减弱,但潮位也随之降低,挖泥船还是无法进入。

(图为陈银祥在现场指挥)
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一天了。挖泥船再不进入挖湖区,只好抛锚在大海上等十天,到下一个大汛期再进入。大家心里都很急。我知道,尽管领导们都在安慰我,但是他们的压力更大。要确保6月26日正式开工,成败在此一举。5月14日晚上,我们组织了近百名施工人员,抢在涨潮之前,在海水里每人从抛石坝上抢出几块大石头,将抛石促淤坝的口子再次扩深,以保证挖泥船在涨潮时顺利通过。
那天晚上,我准备上船指挥,可领导和同志们考虑我年纪大了,硬是不让我上去,我就在岸边指挥。到了5月15日(农历初四)凌晨2时,涨潮又一次达到高峰,这是决战的关键时刻。我的手机、办公室电话铃声不断。突然间,与现场联系的电话中断了。我连续拨打了好几分钟也没回音。我浑身上下都急出汗来。我不顾周围同事们劝说,起身要到现场去。这时,电话又通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
“福岷6号进入坝内了!”
我一下子瘫坐在办公桌前,心中一块巨石终于落地了。这一天我彻夜未眠。
“福岷6号”绞吸式船成功进入湖区,它是开路先锋。经过连续不断的作业,在滩涂上挖了一条20米宽、5米深、4公里长的航槽,让后续跟进的3艘挖泥船顺利就位。一切准备就绪,只等26号正式开工了。
陈银祥用一种十分平静的语气把这惊心动魄的故事讲完了。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激情。港城建设的第一步如此艰难,有这样无私无畏的共产党员冲锋陷阵,我们一定能创造奇迹。
我想,等到港城建成之时,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些开路先锋的!

港城建设的通道由此打通了。



放飞梦想

(2002年6月)

4月1日,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宣告成立。下设港口、大桥、港城三个分指挥部。深水港工程的建设,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城市,建设深水港是一个大手笔。
4月28日,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港城分指挥部和上海海港新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市领导出席并为分指挥部和公司揭牌,这标志着港城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启动阶段。
作为上海洋山深水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深水港和大芦潮港这片广袤无垠的滩涂上建造一座新城,为深水港建设提出优良的后方服务。

(图为最初的设计草图)
海港新城(最初称之为海港新城)采用了德国GMP公司设计的方案。德国人的理念是——
上海南汇区的海角犹如长矛的尖端深入东海的波涛之中;
经过人工围海造地,海角向东南方向扩展;
太阳用其能量将滴水湖从广袤无垠的大海中汲取出来,将太平洋、大西洋、北海和南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水分子聚合为一体,联合了顺长江而下的分子,也联合了来自白令海、直布罗陀海和巴拿马运河的分子;
通过太阳热能形成的水汽凝结为朵朵彩云,飘浮在五洲四洋的上空;
而萌发出芦潮设计理念的人类精神的冷静思维,从云端中凝聚出了一滴水,水珠从天而降,在降落中蓄积了力量;
这滴水珠碰撞在(经度Breite  纬度Laenge)的水面上,其势能激起了圆形的层层波纹,波纹从中心开始向四面八方展开而去;
波纹行进了1400米后平静了下来,以此划定了芦潮湖的环形湖岸。在湖的中心,即在那滴水碰撞水面的地方,有一座云柱标志着水球降落线,其有节奏的喷雾效果象征着城市的诞生过程。它顶天立地,将四海之气汇聚在海港新城中央。圆形芦潮湖的三个岛屿形象地再现了由海洋包围的世界大洲的气象;
德国人冯•格康富有浪漫色彩的构思使他们的方案打动了港城的决策者――“由太阳从世界的海洋中汲取的水珠诞生了芦潮新城(最初用的城名——作者注),它自身也携带着世界各大港口的成分汇入芦潮湖中”。“正如一滴水集合了世界各大洋的分子并诞生了海港新城一样,新城的居住街区也以其观念上的纽带系结着世界航运网络和名城大港。取之于海而还于海,这正是海港新城的美好意义所在。”
规划构思是新颖的,前景是美好的。然而规划师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全新的港城,但这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蓝图。我们将用双手将它描绘在地球上,一切都将是个未知数,巨大的考验在迎接着我们。

(滴水湖效果图)
2002年5月,决策了港城第一个开工项目人工湖开挖方案;6月,决策了港城围垦分两个阶段实施方案。6月10日晚,港城的开发者与上海各路专家和领导专题研究港城围垦工程,为最后决策作技术支撑。反复的论证、比较后与会领导、专家们一致决定:分两阶段围垦。
2002年6月26日,港城的开发建设正式开工了!
没有鲜花,没有礼炮,没有隆重的仪式。一项世人瞩目的工程就这样开工了:6月26日这个日子铭刻在每一位深水港工程建设者的心灵里。东海大桥开始打桩了;洋山岛响起了隆隆的铁锤声;港城工地的挖泥船马达轰鸣……辽阔的海滩似乎消弭了这些令人激动的声响,而这一切悄悄地孕育着一个奇迹的诞生。
港――在小洋山岛上要建设起停靠第五、六代集装箱船的码头。一期工程码头岸线1600米,年吞吐能力为220万标准集装箱。
桥――连接港区与陆域配套区的通道。全长32公里,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桥面宽31.5米,主通航孔净高为40米。

(港、桥、城效果图)
城――位于南汇区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处。以面积达5.6平方公里的滴水湖为标志,形成四个功能环带:第一功能带为商务办公、商业商务、旅游服务为主;第二环带为城市公司和公共事业功能带;第三环带为组团式住宅社区和园林别墅组成的居住功能带;第四环带以教育、科教和居住功能带。规划面积约为74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45万左右。(这是最初规划——作者注)
今天写下这些还在纸面上的东西,但到了2005年底,港、桥、城的一期工程要完成,其压力、困难、问题、矛盾、机遇、挑战……统统摆在建设者的面前。
6月的骄阳烘烤着大地,海风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站在海塘的堤坝上,我们可以看见一大片海滩,空气中弥漫着海洋特有的腥味。这里就是我们的主战场。 
此时,我看见鲍铁鸣站在堤坝上沉思,他注视着滩涂深处的施工船只:那喷涌而出的泥沙,那轰鸣的马达,那一支支走向大海的施工队伍……

6月26日,全体建设者将永远记住这一天;历史,也不会忘记这一天。


【待续】


鸣谢:余杰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
简介


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

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城市记忆》系列热文


弄堂

有轨电车

小书摊

石库门里客堂间

跳马

荒人滩与曲阜路

垃圾桥

大饼油条

灶头间

过街楼

剃头

照相


【小说】5号里的故事


第一章:上山下乡那年

1、阿贵又要倒霉了

2、蠢蠢欲动的孩子们

3、夭折的“革命”

4、荒人滩的闹剧

5、无事可干的我们

6、吴太太被斗了

7、刘家伯伯的手艺

8、烧书的前夜

9、荒人滩里烧书

10、冷飕飕的冬天

11、坚决不去

12、刘家伯伯死了

13、救命之恩

14、我在,谁敢欺负5号里的人!

15、吴太太唱起了黛玉葬花

16、萱萱要上山下乡了

17、宝哥哥的失态

18、宝哥哥参军去了

19、吴太太疯了

20、挨斗的夏家叔叔

21、伤心的夏家叔叔

22、大宝宝的心思

23、一针见血的二房东爷爷

24、大宝宝和萱萱都去江西插队

25、骚心不死

26、老裁缝

27、捉奸

28、周老师家的一个谜

29、周老师一番话

30、李长根懵了

31、小黑皮的困惑

32、小黑皮失踪了

33、范家奶奶的烦恼

34、我决定去云南

35、上山下乡前夕

36、暗淡的春节

37、从此不是上海人了

38、5号里的孩子们都走了

39、第一个回来的是宝哥哥


第二章:大返城那年

40、千里之外的相遇

41、小狗子立功了

42、小狗子死了

43、他们有了孩子

44、爱情与回家的矛盾

45、盼望调令早点到来

46、刘小妹的调令到了

47、离别的那一天

48、萱萱的噩梦

49、萱萱的心在流泪,流血

50、妈妈,我在天堂里等你

51、5号里的人都哭了

52、吴局长决定再次去江西

53、推心置腹的交谈

54、大宝宝被救了出来

55、好事多磨

56、夏军顶替回来了

57、小裁缝落户5号里

58、大家都在关心小黑皮的下落

59、喜事一件件来到5号里

60、我们要回家

61、较劲

62、奋力的抗争

63、阿勤死了

64、伤心的阿福

65、阿福要报仇

66、愤怒的脚步

67、火星点燃了

68、为阿勤守灵

69、别了,阿勤

70、悲伤的5号里

71、张老师出来了

72、北上的一幕

73、福林的《勒令》

74、慧娟有孩子了

75、我接到了顶替的调令

76、离开云南的那一刻

77、再见了,云南!

78、终于回家了

79、熟悉又陌生的5号里


第三章:动拆迁那年

80、小版纳,你在哪里?

81、借房

82、姑娘找上门来了

83、夏家叔叔的梦

84、夏家遭殃了

85、支内的小狗子父亲

86、小狗子的父亲死了

87、邻里亲情

88、有情有义的邻居们

89、南下深圳

90、灰头土脸的大宝宝

91、从头再来

92、大宝宝的努力和小裁缝的刻苦

93、争气的小裁缝

94、小裁缝当厂长了

95、起死回生

96、被押回来的长根

97、我们去见李长根

98、悔恨交加的李长根

99、不速之客

100、小黑皮留下的话

101、可怜的小黑皮

102、一个家的悲剧

103、宝哥哥的烦恼

104、宝哥哥的不顺

105、宝哥哥离婚了

106、千里寻子

107、小裁缝的苦恼

108、5号里的新住户

109、阿慧的苦楚

110、不争气的女儿

111、精明的大宝宝

112、5号里的钉子户

113、刘小妹的儿子考上了复旦

114、张教授话石库门

115、夏军有了着落

116、这里留下的是记忆

117、再见,5号里


回城以后……——在车间

(上) (中) (下)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