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晚景五绝·其二、三——宋·苏轼

文摘   2025-01-12 21:00   黑龙江  


望海楼晚景五绝·其二、三——宋·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誇。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诗词文本从《苏轼诗集合注》 
 
往期回顾: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其二——宋·苏轼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宋·苏轼
纵笔——宋·苏轼
虔州八境图八首·其二、四——宋·苏轼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宋·苏轼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宋·苏轼
南堂五首·其五——宋·苏轼
淮上早发——宋·苏轼
定风波·谁羡人间琢玉郎——宋·苏轼
行香子·寓意(三入承明)——宋·苏轼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其六·荻蒲——宋·苏轼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其二·横湖——宋·苏轼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宋·苏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宋·苏轼
纵笔三首——宋·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宋·苏轼
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其一——宋·苏轼 
满庭芳·蜗角虚名——宋·苏轼
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宋·苏轼
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在惠州,追录之以付过,二首——宋·苏轼
东栏梨花——宋·苏轼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宋·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宋·苏轼
初到黄州——宋·苏轼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宋·苏轼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宋·苏轼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宋·苏轼
九日次韵王巩——宋·苏轼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宋·苏轼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苏轼
海棠——宋·苏轼
催试官考较戏作——宋·苏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宋·苏轼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四(簌簌衣巾落枣花)——宋·苏轼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宋·苏轼
春夜——宋·苏轼
题杨朴妻诗——宋·苏轼
后赤壁赋——宋·苏轼
赠刘景文——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苏轼

桃源忆故人·暮春(华胥梦断人何处)——宋·苏轼

一斛珠·洛城春晚——宋·苏轼

送别——宋·苏轼

浣溪沙·春情(风压轻云贴水飞)——宋·苏轼

寒食雨二首——宋·苏轼

点绛唇·红杏飘香——宋·苏轼

一丛花·初春病起——宋·苏轼

记梦回文二首(并叙)——宋·苏轼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宋·苏轼

浪淘沙·探春——宋·苏轼

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宋·苏轼

和子由四首·送春——宋·苏轼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宋·苏轼

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宋·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题西林壁——宋·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临江仙·送钱穆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宋·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世事一场大梦)——宋·苏轼

定风波·谁羡人间琢玉郎——宋·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宋·苏轼

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宋·苏轼

行香子·过七里滩——宋·苏轼

行香子·清夜无尘——宋·苏轼

行香子·秋与——宋·苏轼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宋·苏轼

经典古诗词——唐诗(一)
经典古诗词——唐诗(二)
经典古诗词——唐诗(三)
经典古诗词——唐诗(四)
经典古诗词——唐诗(五)
经典古诗词——宋词(一)(含各代词) 
经典古诗词——宋词(二)(含各代词) 

赏析
      熙宁五年(1072)的夏天,通判杭州的苏轼担任监试官,他在《与范梦得》的信中说:“某旬日来,被差本州监试,得闲二十余日。日在中和堂、望海楼闲坐,渐觉快适,有诗数首寄去。”望海楼“高十八丈”(《太平寰宇记》),高处凤凰山上,可以远望到钱塘江潮,景境阔大。苏轼的《望海楼晚景》组诗共五首,这里选了其中的第二、第三首。

      这两首都写望海楼晚景,但景象迥殊,写法各异,组合起来看,更比衬出各自的特色。明显的区别之一:前一首诗以视觉的画面为主,后一首诗则以听觉的声响为主。作者的前一首诗侧重在写风雨之后的江海一碧的景境,但首先以“横风吹雨入楼斜”巧作铺垫,用一“斜”字,刻画出风狂雨疾的声势,深谙物理,也深明画趣。山峻楼高,横风吹雨斜穿入楼,空中雷电交作,远望中江海涛翻浪涌,刹那间天地变色。这一景象确是难得的“壮观”,照理“应须好句夸”赞一番,但紧接的三、四两句,却不着一字,似是有头无尾?其实,令人骇神震魄的暴风雨固然足称壮观,而风雨停息、江海一碧的情景又何尝不是壮观!浓重的色调,巨大的震荡,使诗人叹为壮观,引来诗思泉涌;然而,瞬息间景象陡变,展现出迥然不同的另一种景境,色彩明洁,境界平静渺远,转入一个无比深沉广阔的世界。“壮观应须好句夸”一句,它既承上,也同时摄下,作者认为两者都是壮观,所以都作了尽情的夸赞,动人的描绘。

      后一首诗,作者则侧重从听觉感受去描写望海楼的晚景。开笔先以“青山断处塔层层”一句绘染一幅含有深意的画面:青山分开、空缺之处的下方,露现出层层宝塔,这是从望海楼上远瞰的景象;这青山的一断,才会有山下的塔层,江上隔岸的人家,和更远的西兴;有此一断,才使下面所写的种种声响传递了无障碍;宝塔层层,它给人带来庄严宁静之感,同时也昭示着它的附近自然有佛寺的存在,传到西兴的钟鼓声当然从这里传出。作者从凤凰山上的望海楼中望去,由近而远,青山,塔层,钱塘江对岸的人家,以及朦胧暮色中的西兴,一步步远去。就视觉空间而言,隔岸人家与望海楼之间相距颇远,何况中间还间有一条浩渺广阔的钱塘江;但从作者的听觉感受来说,却可以清晰地听到隔岸人家的呼唤,几乎能够相互应答。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诗中的“江上秋风晚来急”一句,就是作者对这一矛盾现象所作的解释。江面宽阔,江风平时就很劲急,晚间的江上秋风吹得更加猛烈,所以隔岸人家的唤语能够听得如此清楚。作者由此得到启迪,既然秋风可以远传声音,山间佛寺的钟鼓声也当然能凭借秋风远传到西兴渡口·

      两首诗的明显区别之二:前一首诗着重写由动转静,静中有动;后一首诗着重写由静而动,以动衬静。“横风吹雨入楼斜”,是狂风暴雨,是大动荡;“雨过潮平江海碧”,则是动荡后的大平静,顷刻之间,变化陡生。就其总体和表面来看,是风雨潮涌的动态,转化为平波一碧的静态,但既然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新旧之间的交替绝非是简单的消逝和产生,“电光时掣紫金蛇”,表明了大雷雨所产生的能量释放尚在延续,而诗人由于大自然的壮观而引起的心灵震撼,自然也有一个激荡和逐步平静的时间。“青山断处塔层层”,境界幽静,远避尘嚣。隔江的岸边人家,相传春秋时越国范蠡构筑的西兴,无论是今日平居者的和谐安乐,或是当年吴、越交战的争斗惨酷;都在逐渐深浓的暮色和悠扬的佛寺钟鼓声中浑融、消失,作者的心灵也因这沉寂的气氛而更显得恬静冲淡,他的思绪随着清和的钟鼓声飘漾向远方,一切都悄悄地隐没于朦胧、杳渺、幽微之中。诗中写了人语声,秋风声,钟鼓声,处处写音响,也处处衬出环境气氛的静寂。

      两首诗的明显区别之三:前一首诗以动荡变幻取胜,景象的变换,气势的起伏,情感的顿挫,节奏快速;后一首诗则以虚灵幽渺动人,隔岸的人语声,江上的秋风声,佛寺的钟鼓声,巧妙而又自然地组合成一支从人间、自然到超脱一切尘缘的乐曲,遥传远递,轻柔悠扬。这两首诗一以客观的景物,一以外在的音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望海楼的晚景,同时也因景写情,依声传意,深刻而又细腻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绪,充分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技巧。


相约八点半
经典诗文朗诵赏析。个人情感解惑!想用关键词搜索历史文章,可点击右上角头像,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搜索在最上面头像及“相约八点半”的上面,只要轻轻向下一拉就可看到。搜索栏输入诗词名或作者名即可,最后点最右下角搜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