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一绝——唐·杜牧

文摘   2025-01-12 21:00   黑龙江  


途中一绝——唐·杜牧 

镜中丝发悲来惯,衣上尘痕拂渐难。
惆怅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长安。

诗词文本从《樊川文集》 
 
往期回顾:
独酌——唐·杜牧
方响——唐·杜牧
宫词二首·其二——唐·杜牧
醉眠——唐·杜牧
旅宿——唐·杜牧
边上晚秋——唐·杜牧
洛阳秋夕——唐·杜牧
入商山——唐·杜牧
早春题真上人院——唐·杜牧
华清宫——唐·杜牧
屏风绝句——唐·杜牧
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唐·杜牧
闻角——唐·杜牧
猿——唐·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题村舍——唐·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唐·杜牧
早行——唐·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宣州)——唐·杜牧
题水西寺——唐·杜牧
大雨行——唐·杜牧
张好好诗——唐·杜牧
兰溪(在蕲州西)——唐·杜牧
怀吴中冯秀才——唐·杜牧
江楼——唐·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唐·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赠别二首——唐·杜牧
七夕——唐·杜牧
寄浙东韩乂评事——唐·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即事——唐·杜牧

扬州三首·其一——唐·杜牧

途中作——唐·杜牧

赤壁——唐·杜牧

寓言——唐·杜牧

故洛阳城有感——唐·杜牧

题武关——唐·杜牧

杜秋娘诗——唐·杜牧

题禅院——唐·杜牧

宣州开元寺南楼——唐·杜牧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同来因书四韵兼寄江南许浑先辈——唐·杜牧

自遣——唐·杜牧

自宣城赴官上京——唐·杜牧

题齐安城楼——唐·杜牧

题敬爱寺楼——唐·杜牧

商山富水驿——唐·杜牧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唐·杜牧

悲吴王城——唐·杜牧

蔷薇花——唐·杜牧

念昔游——唐·杜牧

题商山四皓庙——唐·杜牧

河湟——唐·杜牧

题宣州开元寺——唐·杜牧

将赴宣州留题扬州禅智寺——唐·杜牧

偶见黄州作——唐·杜牧

秋浦途中——唐·杜牧

沈下贤——唐·杜牧

汉江——唐·杜牧

紫薇花——唐·杜牧

秋夕——唐·杜牧

过勤政楼——唐·杜牧

读韩杜集——唐·杜牧

郑瓘协律——唐·杜牧

冬日题智门寺北楼——唐·杜牧

愁——唐·杜牧

题刘秀才新竹——唐·杜牧

寄远·前山极远碧云合——唐·杜牧

有寄——唐·杜牧

盆池——唐·杜牧

南陵道中——唐·杜牧

赠终南兰若僧——唐·杜牧

送薛种游湖南——唐·杜牧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唐·杜牧

忆齐安郡——唐·杜牧

赠宣州元处士——唐·杜牧

早雁——唐·杜牧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唐·杜牧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唐·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唐·杜牧

渔父/赠渔父——唐·杜牧

山行——唐·杜牧

遣怀——唐·杜牧

初冬夜饮——唐·杜牧

月——唐·杜牧

长安秋望——唐·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唐·杜牧

送人——唐·杜牧

题扬州禅智寺——唐·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唐·杜牧

齐安郡后池绝句——唐·杜牧

梅——唐·杜牧

题桃花夫人庙——唐·杜牧

经典古诗词——唐诗(一)
经典古诗词——唐诗(二)
经典古诗词——唐诗(三)
经典古诗词——唐诗(四)
经典古诗词——唐诗(五)
经典古诗词——宋词(一)(含各代词) 
经典古诗词——宋词(二)(含各代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大中五年(851)八月罢湖州刺史、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时在途中所作。诗中充满了美人迟暮、游子羁旅之感。在结语中又以豁达淡泊的语调出之,深曲而蕴藉地表达了他那不羁的性格和放荡的情怀.胡震亨说:“牧之诗会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唐音癸签》)。正好说明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清刘熙载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诗概》)。这首诗是以对偶的句式发端,从“旁面”立言,格外显得俊爽不羁,别有风调,收到“睹影知竿”的艺术效果,具有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镜中丝发悲来惯,衣上尘痕拂渐难。”第一句是从“旁面”说起,以往日的所感作为铺垫,以突出途中的羁旅之悲。言镜中斑白的丝发,虽然记录了自己飘泊天涯、落魄江湖的愁苦,但已经司空见惯,拨不动心中的悲弦了;而浸渍在游子衣上的征尘和酒痕,想把它拂拭掉,却已经无能为力了。这里的“尘痕”,与其说是衣襟上的污染,无宁说是心灵上的创伤,故有“拂渐难”之叹。读到这里,陆游的“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剑门道中遇微雨》)的诗,所塑造的形象,所创造的意境,很自然地浮现在我们的脑际,说明它们之间是有着因袭的痕迹的。
      诗人以起两句的自伤老大、自嗟羁旅,逼出结两句的“惆怅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长安。”过渡既极自然,构思亦甚新颖。以常理常情而言,诗人由外地转到长安,由郡守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应该是“春风得意”、“喜上眉梢”的。所谓“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桓谭《新论》)。而诗人却在顶着太阳、西向长安的途中,感到无限的“惆怅”,难道真的诗人欲放浪形骸于江湖之上,老死于渔樵之间吗?我以为一是诗人看到朝廷的腐败,藩镇的跋扈,已经弄得矛盾日益尖锐,国步日益艰难,自己虽然有着“平生五色丝,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的强烈愿望,已经是独木难支、回天无力了,因而不想到长安去。二是与诗人流传在湖州的所谓“风流韵事”有关,如说他以重币与一个“鸦头少女”相约曰:“吾不十年,必守此郡。十年不来,从尔所适。”后以各种复杂的原因,14年后始为湖州刺史,而此女已从人三载生三子矣,故诗人有“自是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的诗篇流传下来(见《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三引《唐阙文(史)》)。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诗人的落魄江湖、纵情声色,则是不可否认的。结句把诗人内心的“惆怅”,写得十分含蓄,收到了“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姜夔《白石诗说》)的艺术效果。明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卷一)。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就是因为它的起如“爆竹”,结如“撞钟”。


相约八点半
经典诗文朗诵赏析。个人情感解惑!想用关键词搜索历史文章,可点击右上角头像,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搜索在最上面头像及“相约八点半”的上面,只要轻轻向下一拉就可看到。搜索栏输入诗词名或作者名即可,最后点最右下角搜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