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的“解手”,原来是粤语?

文摘   2024-11-01 08:01   四川  

【开栏语】早在西汉时,成都人扬雄就编纂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研究方言的专著——《方言》。方言为“表”,跃动迭代;文化为“里”,赓续不息。方言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即日起,“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新开“成都方言俗语”专栏,与读者一起,在乡音里找寻乡情。首期,我们先来认识四川话。



四川话,大俗大雅有文化

什么是四川话?

四川话不是部分网络平台为博流量的拿腔拿调、装腔作势,而是四川多元文化的载体和传承,是日常生活的精准表达和生动交流。简而言之,就是大俗大雅。


“外面飘雨霏霏儿了,你带把撑花儿,回来的时候买点莲花白,晚上吃抄手儿。”

在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家,听见老年人说这几句话,很多人不会觉得多有文化,但把这些话写下来,把里面的四川话专属词汇挑出来,一个个都很文艺。

雨霏霏,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比起毛毛雨的说法来,是不是更有格调?

撑花儿,就是伞。在世俗观念中,由于发音相近,“伞”就是“散”,不吉利。由于以前的伞多是纸制,刷上透明的桐油,纸上还会印绘各种好看的花,撑开的雨伞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四川人便将雨伞称为“撑花”,赋之以四川人喜欢的儿化音,既简单直白,又文气十足。

▲四川省成都市安仁古镇的油纸伞

图片来源:安仁古镇景区

莲花白,大众化的名称是卷心菜、包菜,学名包心甘蓝。四川人之所以给它取了个这么美的名字,是因为它生长期的基生叶呈莲座状,呈深绿色,不仅颜色与莲叶接近,早晨有露珠时,也同样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视感。中间包心部分则是青白色,整株看起来就是一朵白色的莲花。一种日常蔬菜,能有这么名字,简直不要太雅。

抄手,它在四川省外的近亲是馄饨。关于为啥被称为“抄手”,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从“抄手”的外观来看,很像一个人把手抄在胸前的形象;第二种说法,是因为“抄手”皮薄,抄手之间,就煮熟了。就问问,形象不?有意思不?是不是又俗又雅?

▲新繁豆瓣抄手

图片来源:新都发布

“做点事情恍兮惚兮的,你倒是耍安逸了,该做的事情做归一没有?”

从小到大,四川人应该都被家长如此训诫过吧。听起来就是四川的土话,谁知道字里行间的关键词都是大有来头的。

恍兮惚兮,同义词是糊里糊涂,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安逸,最早见于《庄子·外篇·至乐》:“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四川人吃得热辣滚烫,有厚味;四川人在穿衣打扮上从不含糊,有美服;四川灵山秀水,四季花开,有好颜色;四川古韵悠长,余音绕梁,有音声。所以,四川的安逸是古往今来就沉浸在生活日常中的。

▲成都人的安逸生活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网记者 刘杰/摄

归一,是个道家常用词,出自晋代玄学大师王弼的《老子注》:“万物万形,其归一也。”是对《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注释。四川人则用“归一”表示一件事情处于圆满完成状态。小到穿衣带帽、刷锅洗碗,大到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都被四川人叫做“归一”。从古至今,从小到大,“归一”是四川人的过去式、现在进行时、未来前进态。



“你个宝器,该背时,喊你将息点,你非要去当占花儿,这下吆不到台了哇。”

做了错事傻事,被至亲责骂,这句话是四川人的表达常态。这些听起来粗俗的话,其实也是大有文化的。

宝器,在四川话里可以找到多个近义词:瓜娃儿、哈宝儿、憨皮等等。比起这几个近义词来,从字面上看,宝器有些格格不入,确实是因为它的出处与众不同。《世说新语》讲了一个故事:“王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碗谓伯仁曰:‘此碗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南朝文学家刘孝标对此句的注解是:“以戏周之无能”,意思就是自己蠢笨而不自知。

“背时”说的一个人倒霉、不走运。“人背时鬼都要推”“驼子淋雨——背时 (湿)”这两句俗语在四川广为流传。但“背时”一词绝非来自四川土话。刘禹锡《酬乐天见寄》一时中写到:背时犹自居三品,得老终须卜一丘。《水浒传》第七十八回中也用了该词: “如今放着这一班好弟兄,如狼似虎的人,那十节度已是背时的人了

将息的本意的调养、休息,四川人则扩展到了安分、消停的意思。这个词语的出处就显而易见了。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施耐庵在《水浒》 第四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有“打伤了的和尚,自去将息”一句。

占花儿,口语化的同音表达,落实到书面上有“赞花儿”“绽花儿”等多种表达,但出处不是这三个字,应该是“囋”,出自《荀子·劝学》:“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问一件事你要说两件事,就是爱出风头爱表现、哗众取宠的显眼包。虽然是个贬义词,但四川人对它的用法却是十分包容。比如在成都,武侯区红牌楼街道有个赞花儿农贸市场,此外还有同名的包子铺、火锅店等等。

吆不到台,在川南泸州最为常用,但全四川的人都能听得懂,意思是“不得了、了不得”。关于出处,最广泛的说法是曾用来形容川剧团里的“台柱子”演员,在演出结束谢幕时被观中热捧,掌声和吆喝声接连不断,演员下不了台,收不了场。久而久之,此词被人们用来调侃那些自高自大的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类似引经据典的四川话还有很多很多。


01
相因

即便宜,出自《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听说,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

02
心欠欠

即“心慊慊”。慊,出自《礼记·坊记》:“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东汉儒家学者郑玄的注解是:“慊,恨不满之貌也。”说的就是有欠缺、不圆满。后来,柳宗元的《梦归赋》里也写了“心慊慊而莫违。”

03
茅厕(si)

没错,“厕”有“si”的发音,与“茅”组词的专属发音。古人称厕所为东司,指禅林东序之僧所用之厕所, 至后世,成为厕所之通称。受唐文化影响的日本,至今还有些地方将厕所标注为东司,后来逐渐有了茅司的说法。


《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到:“大家头宗要脱干系,二宗听见重赏,不顾命地混找了一遍,甚至于茅厮里都找到。”茅司,茅厮、茅厕,都是一个意思。

04
造孽(遭孽)

出自清刘省三《跻春台》卷一《义虎祠》:“我啥见你儿死得苦,又见你造孽,跟你打个抱不平,你啥莫忘我恩情哦。”

还有很多四川话没有文典出处,纯属民间原创,但细究起来,也是很有说法的。

比如:


踏 

同样是表示轻视、藐视、贬损,一个“踏”字,就把对方踩在脚下,比起讽刺、挖苦等词语来,伤害性极大。


解 手

比起“拉屎撒尿”“上厕所”的说法来,是不是画面感要清新很多?解手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强制移民填四川。当时为了防止移民逃跑,移民们的手被绑着,需要上厕所时就会请求解手,即解开双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称。

移民中广东人不少,“解”的粤语发音为“gǎi”,“解(gǎi)手”也就成为也就成了四川话的标准发音……







sdfd

在越来越多的四川人把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的同时,四川话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广。“劳资蜀道山”“花花,果赖”“迪斯尼(Diss 你)”……不管好话粗话,被网络热炒之后,成为简单的情绪表达,体现的是四川人乐观、包容、豁达的心态和生活常态

所以说,四川话不土,大俗大雅,很有文化。与人交流,对方如果听得懂四川话,随意表达;对方如果理解起来困难,则及时切换,哪怕是川普,说起来也不丢分。

还要补充一句,四川话还很刚,很有力。全国各地的体育课或者军训,老师或者教官一声“齐步——走”,还真得用四川话来。

END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授权后,请注来源】


撰稿:魏学明
编辑:龙昱丹
校对:高赛琦 向思燚
审核:伍宇 代瑶
“成都方志”微信公号长期对外征稿


“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长期对外征集稿件及选题。征集稿件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成都市情、讲述成都历史文化故事为主,文章字数请控制在2000字以下,无史实错误、无常识错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内容详实。提供选题以宣扬成都历史文化、展现成都现代化建设万千气象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并在“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号等平台发布推广。具体投稿要求请见《征稿启事》(点击前往)

今日头条@成都方志

新浪微博@成都方志

抖音@成都方志

传承文化基因 赓续成都文脉

【投稿邮箱:cdfztg@cdsdzb.com】

【更多精彩】

|名人与成都 |趣话成都地铁地名 |第二届红领巾小史官 |志鉴研究 |花重锦官城 |“一”说成都 |悦读方志 |爆款话成都 |成都廉吏小传|月鉴成都 |每周成都 |成都街道 |成都史话 |成都古镇 |新书推介 |2023成都方志记忆  

成都方志
传承文化基因 赓续成都文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