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佛系” 生活上千年是什么体验?

文摘   2024-11-09 19:33   四川  

双流,古称广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佛教的传播由丝绸之路中道沿着河西走廊,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进入蜀地。唐僖宗避黄巢之乱驻跸于应天寺,将双流寺庙的影响扩大,寺庙建筑也因此得到极大的重视。寺庙建筑早期以佛塔为主,后期逐渐以佛殿为中心,且多仿皇宫模式建造。

中国现存的早期宫殿稀少而佛殿却可反映当时宫殿的结构、造型、规划等方面,成为建筑史上极富价值的证物。先贤糅合佛教艺术和中国古建美学,打造出佛堂、佛塔等特色建筑,形成一道独特的传统风景线。与此同时,寺庙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播阵地,还是学习书法、诗文的教育场所,形成民众向善、自我修行的风气。

如今这一座座古寺已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留存部分,既是双流古建的代表,又体现了双流人的乐善好施、平和纯真,展示着双流厚重的人文风情。

应天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1500余年。广明元年末(881年),唐僖宗避黄巢之乱驻跸于此,取“应天顺人”之意御赐寺名“应天”。清嘉庆《双流县志》记载“县中此刹最古,唐僖宗跸此赐名”,又记“乾隆五十九年僧兴乘重修殿四重,方丈斋厨,缭曲幽邃,云峦竹树,胜甲一方。”

应天寺位于双流牧马山麓。寺外栾树红墙,寺内分布弥勒殿、普同塔、鼓楼等建筑,多为汉唐风格的仿古建筑,碧瓦朱檐、飞檐翘角。

禅林绵延不绝,流传“应天三绝——诗、书、画”,见诸古籍如宋代《益州名画录》《宣和画谱》《画继》等。唐代画家孙位于天王殿东壁绘《东方天王及部从》两堵。后有蜀人景焕于西壁绘《西方天王及部从》两堵与东边壁画相对,称之“画”。“诗”为唐翰林学士欧阳炯七言古风《题应天寺天王壁画歌》,长七十八句,现存《全唐诗》。后有草书僧梦龟将欧阳炯之诗以草书题写于廊壁,称为“书”。书画歌行,称为“应天三绝”。
近年来,应天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化方向,挖掘寺院厚重的历史文化,不断修复禅院,研究“应天三绝”历史文化,以庄严国土,利济众生。寺院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古风建筑、诸葛井等遗踪见证千载历史;并再现唐文史碑、三绝碑、川西盖碗茶等特色,设立木刻书画非遗传承工作室等,推动文化浸润。大唐僖宗驻跸御赐应天,传世应天三绝冠冕唐宋。

双流区黄龙溪古镇是省级风景名胜旅游区,拥有明清风格的古街坊和千年水运码头,以及镇江寺、潮音寺、古龙寺三寺齐聚镇上。镇街中香火味浓郁,因此说它是“佛系”古镇

北端的镇江寺建于清代初,位于千年码头王爷坎之上,因码头而生,有一份守护河道安全的祈愿,旧时多有船夫来拜访。古寺门前是一颗老榕树,寺内的老茶馆清香飘溢,和潺潺流淌的码头江水一起为镇子增添了几分风韵。小巧精致的寺庙,是沿江而居的人们的重要寄托。

古龙寺是建于清早期的多重合院式建筑,寺内有铁质佛塔,民国时相邻三县的政府办事处也共同设置在庙里,即小有名气的“三县衙门”。古寺还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万年台”的老戏台。戏台全木结构,保持完好,台前还有大面积的院坝,为黄龙溪古镇民众们提供集会、看戏的场所。旧时每逢节庆,想必这里总是热闹非凡。

潮音寺初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坐落于古镇黄龙正街当中,古称乐善堂,是一座尼姑庵。寺内有三块石碑,记录着寺庙的发展历史,还供奉有一尊被称为“摸光菩萨”的镇寺之宝。古镇从前的大型祭祀活动“三元会”也在这里举行,烛烟重重,人影幢幢,也是镇民们的一件大事。

汉唐风格的大气殿宇,或明清到近代的老院落,佛寺古建因人才有了故事。留下墨宝的文人名士和远近往来的香客,一同谱写着双流由传统到开放的历史。古寺如一本撰写多年的典籍,一笔一划,记录着双流人不断传承的人文精神。

END

来源:成都市双流区广都博物馆

编辑:向思燚

校对:高赛琦 龙昱丹

审核:伍宇 黄静
“成都方志”微信公号长期对外征稿


“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长期对外征集稿件及选题。征集稿件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成都市情、讲述成都历史文化故事为主,文章字数请控制在2000字以下,无史实错误、无常识错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内容详实。提供选题以宣扬成都历史文化、展现成都现代化建设万千气象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并在“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号等平台发布推广。具体投稿要求请见《征稿启事》(点击前往)

今日头条@成都方志

新浪微博@成都方志

抖音@成都方志

传承文化基因 赓续成都文脉

【投稿邮箱:cdfztg@cdsdzb.com】

【更多精彩】
名人笔下的成都】【成都方言俗语】【寻访成都历史建筑】【名人的成都足迹】【车轮上的成都“第一”【打卡成都微方志馆】【志鉴研究】【大城小事 】【成都廉吏小传】【成都乡镇简志】【第二届红领巾小史官】【第二届方志进高校活动】【成都方志馆社教活动】【以书会友】【首届“蓉城方志好课”展评】 

成都方志
传承文化基因 赓续成都文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