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晚7时
2024焕新非遗·天府之夜活动
在成都东郊记忆举行
活动中
李子柒惊喜亮相
开启“归来”之后的线下首秀
就在今天中午
李子柒发布了视频
《送给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
蜀锦、缫丝、植物染以及绒花
四项非遗技艺强势出镜
蜀锦是成都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着两千年的历史,兴于春秋战国盛于汉唐,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蜀都赋》曾记载:“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
成都别称“锦城”,成都的环城江叫做“锦江”,成都的地标景点叫做“锦里”…… 几千年来,蜀锦与成都血脉相连,这里的江河、街道、建筑无不被打上“锦”的烙印。
巴蜀是丝绸文明的起源
巴蜀大地从诞生之初就与丝绸结下了不解之缘。“蜀”字的一种解读便是蚕,黄帝元妃螺祖曾经入蜀传授桑蚕技术,蚕丛王的功绩中也有“教民蚕桑”。
早在三星堆时期,古蜀人民就开始将蚕丛与养蚕联系到一起,不仅以“纵目”这样的特征记录蚕丛,还将他奉为蚕神,又称青衣神,可见蚕、桑、丝与蜀地联系之紧密。
可以说,巴蜀是丝绸文明的起源,堪称“天府丝绸文明的摇篮” 。
▲《蚕神图》 出自元•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蚕缫门》 图片来源:《典籍里的成都》
到了西汉时期,“列备五都”的超级都市成都,成为蜀锦生产制作的主要基地。当时的纺织机构有官营、私营之分。官营纺织机构多生产高级品、奢侈品级别的蜀锦,用于进贡给朝廷 (《成都通史》) 。
皇帝赏赐百官或是发展贸易时会大量用到蜀锦,例如1995年在新疆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便被认为是由蜀锦匠人专门为汉朝皇家织造的。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图片来源:《典籍里的成都》
三国时期,官营机构的角色也并未发生多少变化,所生产的蜀锦多用于赏赐、作为军费或是与魏、吴两国交好之用(《丹阳记》)。
民间也有在三国之间贸易甚至走私蜀锦之人,甚至在三国关系紧张之时亦甘愿铤而走险,可见蜀锦之珍贵。
▲图片来源:影视剧《军师联盟》
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频繁、人口锐减,织锦业迅速衰落。所幸织锦名声在外,各割据政权多有仿制,客观上保存了织锦技艺,也为成都织锦再次崛起留下了火种 (《邺中记》) 。
因此,到隋文帝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后,成都的织锦业又逐渐重回全国领先地位。
公主的“私人定制”
到了唐代,成都织锦迎来了又一次高峰。
按《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成都地区向唐廷进贡的丝织品不仅精致华丽,数量也颇为可观,因此成都地区生产的锦、罗等丝织品,颇受唐代王公贵胄、豪门富户的喜爱,在上层社会中广为流传。
例如唐中宗安乐公主出嫁时,成都曾进贡“单丝碧罗笼裙”作为陪嫁。《旧唐书》称其“缕金为花鸟,细如丝发,鸟子大如黍米,眼鼻嘴甲俱成,明目者方见之”,堪称唐代蜀锦巅峰之作。
▲图片来源: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
唐代蜀锦的富丽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实际的技术创新作为支撑。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唐太宗时期窦师纶所创的“陵阳公样”。史载窦师纶“凡创瑞锦、宫绫,章彩奇丽,蜀人至今谓之陵阳公样”(《历代名画记》) 。这种工艺极大地推动了唐代蜀锦织造的发展。
陵阳公样中最著名的是对雉、斗羊、翔凤、游麟几种图案,被称为“益州新样锦” ,成为唐代成都地区进贡中央的重要物资。
宋时,仍为天下之冠
唐朝灭亡后,得益于前后蜀时期相对安定的大环境,成都的蜀锦织造得以相对完整地保留到两宋,并在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宋史》中记载,宋代时,蜀锦仍可为天下之冠。
陆游《晚登子城•江头作雪雪未成》中就有“锦机玉工不知数,深夜穷巷闻吹笙” 的记述,可见当时城中机户之多、城中织造之盛。
技术上,染料技术获得了极大发展。这一时期,染红用的红花、染青用的兰草、染绿用的艾、染褐用的皂斗 (亦作“卓斗““橡斗“,可染黑色)、染紫用的紫草等植物染料在农村广为种植;丹砂、石青、石黄、石绿、粉锡、铅丹等矿物染料也已普遍开采和使用。
▲图片来源: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合营的形式对蜀锦进行了工业化改造,筹建成都文蜀锦厂。在传统蜀锦的工艺的基础上,设计和生产出一批蜀锦,广受青睐好评,荣获多个国家奖项。
▲蜀锦清院本《清明上河图》长12m宽30.5cm,耗时3年8个月,由匠人们共同织造,现由四川博物馆收藏,是蜀锦史上最长、最为复制精美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
2006年5月,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4—2008年间,坚守的蜀锦传承人与手工艺人先后成立了成都蜀锦工艺品厂和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
▲李子柒走进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蜀锦作为蜀地特色文化代表,一次次在重要的国际性场合绽放“国礼”光耀。
蜀锦传承千年而不绝
绣出来的是图案
织进去的是灵魂
跨越千年
每一幅锦缎,每一针绣线
缠绕着历史的脉络
从街巷到作坊,从河流到闹市
渗透进“锦官城”的每个角落
成为这座城市最特别的存在
来源:本文综合自《典籍里的成都》、成都发布、四川非遗
编辑:龙昱丹
审核:伍宇 黄静
“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长期对外征集稿件及选题。征集稿件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成都市情、讲述成都历史文化故事为主,文章字数请控制在2000字以下,无史实错误、无常识错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内容详实。提供选题以宣扬成都历史文化、展现成都现代化建设万千气象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并在“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号等平台发布推广。具体投稿要求请见《征稿启事》(点击前往)。
今日头条@成都方志
新浪微博@成都方志
抖音@成都方志
传承文化基因 赓续成都文脉
【投稿邮箱:cdfztg@cdsdz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