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在龙泉山看到的迁徙鸟类和龙泉山的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是公众、观鸟爱好者、媒体、管理部门都关心的。
答:有关系,而且是紧密的关系。这里再把问题说详细点,即大家可能想知道的是龙泉山的环境保护成果和迁徙鸟类有没有关系?长期以来采取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等的成果有没有对迁徙鸟类产生影响?从我们监测记录到的鸟类的类型,即它们的食物结构和生活规律等等可得到肯定的答案。对鸟类有基础了解又不想看内容的盆友,可以翻到最后看名录。
2018年至2023年,在龙泉山监测猛禽之余,我们注意到其它类群的迁徙鸟类也呈现出一定的迁徙规律,且种类和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其中不乏罕见的、珍稀的物种,如黑鹳、蓑羽鹤、灰鹤、栗背短翅鸫和褐头鸫等。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全面的迁徙鸟类监测是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大家完善对龙泉山,乃至成都平原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了解。通过将不同鸟类的迁徙规律和猛禽的迁徙作为对照,让监测工作更加丰富、科学和持续。
2024年,监测工作在龙泉山猛禽监测点这个巴掌大的点点上开展起来了。
一.监测结果:
1. 春季开展了15次监测,从3月10日至4月26日。秋季开展了16次监测,从9月16日至10月29日(还在继续)。
2. 春秋两季记录迁徙鸟类7目30科104种,共计5284只,其中有非雀形目鸟类7目7科,雀形目鸟类23科。春季有6目27科78种,共计2445只,其中非雀形目鸟类5目5科,雀形目22科。秋季有6目25科71种,共计2839只,其中有非雀形目鸟类5目5科,雀形目20科。
3. 有46种在春秋两季均有记录,仅春季和秋季分别记录到的物种为35种和25种,说明春秋两季的迁徙鸟种有一定差异。
4. 同时记录到35种留鸟,约为迁徙鸟类的三分之一。104种迁徙鸟类中,除黑鹳和普通鸬鹚,剩余102种鸟会直接或间接利用龙泉山作为中转停歇地(燕等)、繁殖地(黑枕黄鹂等)或越冬地(林鸲等)。
5. 春秋两季数量前十名的物种(未去重)
二.燕子的迁徙情况
基于雀形目燕科鸟类和雨燕目(夜鹰目)鸟类在形态和习性等方面的相似性,我们将二者统称为燕子,一并纳入燕子监测项目。燕子具有数量庞大、容易识别和观察等特点,是开展公民科学项目的理想对象,因此,我们特别关注燕子的迁徙情况。经统计,燕子也是春秋两季数量最多的类群。
作为以飞虫为食物的鸟类,燕子大量聚集在监测点上空和逗留期间,龙泉山丰富的食物资源为它们的迁徙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补给。
1. 春季记录5种燕,按数量多少依次是金腰燕542只、家燕378只、小白腰雨燕12只、短嘴金丝燕3只和烟腹毛脚燕2只,合计937只。秋季记录了7种燕子,共1694只,按数量多少依次是烟腹毛脚燕602只、小白腰雨燕570只、家燕270只、金腰燕195只、白腰雨燕37只、白喉针尾雨燕12只和崖沙燕8只。可见秋季燕子的种类和数量高于春季。
2. 依据监测数据绘制春季和秋季数量趋势图,可以将其与迁徙猛禽的数量趋势做对照,同时可能有助于推测其它鸟类的迁徙情况。
图1.2024年春季燕子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图2.2024年秋季燕子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三. 其它迁徙鸟类
种类和数量占优势的类群
种类最丰富的类群是莺、鸫和鹟,因此它们的数量也相对多。莺类包括柳莺、树莺和鹟莺,共记录17种,其中春季15种,秋季14种,代表性的物种有四川柳莺、云南柳莺、华西柳莺等。鸫和鹟这两个类群的鸟类共记录26种,其中春季和秋季均为18种,代表物种有四川淡背地鸫、长尾地鸫和金色林鸲等。这几个类群的食谱包含各种虫、土壤动物和果实等,和栖息地环境有密切关系。
2. 其它有趣的鸟类
春季监测记录到鹃形目鸟类,最早于4月13日记录到噪鹃和大鹰鹃。以往的监测工作中还记录到四声杜鹃、大杜鹃、小杜鹃和乌鹃等。杜鹃类都是喜爱以毛虫为食物的鸟类。点斑林鸽和红翅绿鸠属于喜爱浆果的“大型”鸟类。栗鹀和白眉鹀是行动隐蔽的物种,猫在灌草丛里嗑种子,不容易发现,数量不多。黑鹳在历年龙泉山的鸟类监测工作中不止一次被记录,其它大型迁徙水鸟还有蓑羽鹤、灰鹤和白琵鹭等。
附表:2024年春秋两季迁徙鸟类名录(不含猛禽)
编号 | 中文名 | 学名 |
1 | 斑林鸽 | Columba hodgsonii |
2 | 红翅绿鸠 | Treron sieboldii |
3 | 白喉针尾雨燕 | Hirundapus caudacutus |
4 | 短嘴金丝燕 | Aerodramus brevirostris |
5 | 白腰雨燕 | Apus pacificus |
6 | 小白腰雨燕 | Apus nipalensis |
7 | 噪鹃 | Eudynamys scolopaceus |
8 | 大鹰鹃 | 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 |
9 | 黑鹳 | Ciconia nigra |
10 | 普通鸬鹚 | Phalacrocorax carbo |
11 | 丘鹬 | Scolopax rusticola |
12 | 斑姬啄木鸟 | Picumnus innominatus |
13 | 星头啄木鸟 | Picoides canicapillus |
14 | 棕腹啄木鸟 | Dendrocopos hyperythrus |
15 | 黑枕黄鹂 | Oriolus chinensis |
16 | 长尾山椒鸟 | Pericrocotus ethologus |
17 | 小灰山椒鸟 | Pericrocotus cantonensis |
18 | 黑卷尾 | Dicrurus macrocercus |
19 | 灰卷尾 | Dicrurus leucophaeus |
20 | 发冠卷尾 | Dicrurus hottentottus |
21 | 红尾伯劳 | Lanius cristatus |
22 | 灰背伯劳 | Lanius tephronotus |
23 | 方尾鹟 | Culicicapa ceylonensis |
24 | 火冠雀 | Cephalopyrus flammiceps |
25 | 黄眉林雀 | Sylviparus modestus |
26 | 黄腹山雀 | Pardaliparus venustulus |
27 | 绿背山雀 | Parus monticolus |
28 | 鳞胸鹪鹛 | Pnoepyga albiventer |
29 | 小鳞胸鹪鹛 | Pnoepyga pusilla |
30 | 崖沙燕 | Riparia riparia |
31 | 家燕 | Hirundo rustica |
32 | 烟腹毛脚燕 | Delichon dasypus |
33 | 金腰燕 | Cecropis daurica |
34 | 绿翅短脚鹎 | Ixos mcclellandii |
35 | 黑短脚鹎 | 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
36 | 橙斑翅柳莺 | Phylloscopus pulcher |
37 | 灰喉柳莺 | Phylloscopus maculipennis |
38 | 淡眉柳莺 | Phylloscopus humei |
39 | 黄眉柳莺 | Phylloscopus inornatus |
40 | 云南柳莺 | Phylloscopus yunnanensis |
41 | 四川柳莺 | Phylloscopus forresti |
42 | 黄腰柳莺 | Phylloscopus proregulus |
43 | 黄腹柳莺 | Phylloscopus affinis |
44 | 华西柳莺 | Phylloscopus occisinensis |
45 | 棕腹柳莺 | Phylloscopus subaffinis |
46 | 比氏鹟莺 | Phylloscopus valentini |
47 | 淡尾鹟莺 | Phylloscopus soror |
48 | 栗头鹟莺 | Phylloscopus castaniceps |
49 | 黑眉柳莺 | Phylloscopus ricketti |
50 | 冠纹柳莺 | Phylloscopus claudiae |
51 | 棕脸鹟莺 | Abroscopus albogularis |
52 | 强脚树莺 | Horornis fortipes |
53 | 棕顶树莺 | Cettia brunnifrons |
54 | 栗头树莺 | Cettia castaneocoronata |
55 | 栗颈凤鹛 | Staphida torqueola |
56 | 红胁绣眼鸟 | Zosterops erythropleurus |
57 | 棕噪鹛 | Pterorhinus berthemyi |
58 | 蓝翅希鹛 | Actinodura cyanouroptera |
59 | 红翅旋壁雀 | Tichodroma muraria |
60 | 鹪鹩 |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
61 | 四川淡背地鸫 | Zoothera griseiceps |
62 | 长尾地鸫 | Zoothera dixoni |
63 | 虎斑地鸫 | Zoothera aurea |
64 | 灰翅鸫 | Turdus boulboul |
65 | 灰头鸫 | Turdus rubrocanus |
66 | 白眉鸫 | Turdus obscurus |
67 | 红尾斑鸫 | Turdus naumanni |
68 | 斑鸫 | Turdus eunomus |
69 | 棕尾褐鹟 | Muscicapa ferruginea |
70 | 铜蓝鹟 | Eumyias thalassinus |
71 | 白腹短翅鸲 | Luscinia phaenicuroides |
72 | 白尾蓝地鸲 | Myiomela leucura |
73 | 白眉林鸲 | Tarsiger indicus |
74 | 红胁蓝尾鸲 | Tarsiger cyanurus |
75 | 蓝眉林鸲 | Tarsiger rufilatus |
76 | 金色林鸲 | Tarsiger chrysaeus |
77 | 紫啸鸫 | Myophonus caeruleus |
78 | 锈胸蓝姬鹟 | Ficedula erithacus |
79 | 橙胸姬鹟 | Ficedula strophiata |
80 | 红喉姬鹟 | Ficedula albicilla |
81 | 棕胸蓝姬鹟 | Ficedula hyperythra |
82 | 北红尾鸲 | Phoenicurus auroreus |
83 | 蓝额红尾鸲 | Phoenicurus frontalis |
84 | 蓝矶鸫 | Monticola solitarius |
85 | 栗腹矶鸫 | Monticola rufiventris |
86 | 灰林䳭 | Saxicola ferreus |
87 | 戴菊 | Regulus regulus |
88 | 小太平鸟 | Bombycilla japonica |
89 | 红胸啄花鸟 | Dicaeum ignipectus |
90 | 蓝喉太阳鸟 | Aethopyga gouldiae |
91 | 栗背岩鹨 | Prunella immaculata |
92 | 棕胸岩鹨 | Prunella strophiata |
93 | 家麻雀 | Passer domesticus |
94 | 树鹨 | Anthus hodgsoni |
95 | 白鹡鸰 | Motacilla alba |
96 | 燕雀 | Fringilla montifringilla |
97 | 黑头蜡嘴雀 | Eophona personata |
98 | 普通朱雀 | Carpodacus erythrinus |
99 | 红眉松雀 | Carpodacus subhimachalus |
100 | 黄雀 | Spinus spinus |
101 | 黄喉鹀 | Emberiza elegans |
102 | 小鹀 | Emberiza pusilla |
103 | 栗鹀 | Emberiza rutila |
104 | 白眉鹀 | Emberiza tristrami |
注:监测过程中,去重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本报告中的数量仅供参考。今后的监测工作会不断优化。
期待龙泉山凉风垭猛禽监测点成为一个完整的迁徙鸟类监测和研究点。
希望大家一起关注龙泉山的迁徙鸟类,共同讲述龙泉山的自然故事。
致谢:管弦、团子、komi、闪电、豆哥、练习曲、AK12、新学等鸟友在监测工作中都贡献了重要的内容,衷心感谢!尤其是管弦和团子为这项工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其它参与了监测工作,但没记住名字的朋友,这里也要向你们表达诚挚的谢意!
编辑:龙昱丹
校对:高赛琦 向思燚
审核:伍宇 黄静
“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长期对外征集稿件及选题。征集稿件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成都市情、讲述成都历史文化故事为主,文章字数请控制在2000字以下,无史实错误、无常识错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内容详实。提供选题以宣扬成都历史文化、展现成都现代化建设万千气象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并在“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号等平台发布推广。具体投稿要求请见《征稿启事》(点击前往)。
今日头条@成都方志
新浪微博@成都方志
抖音@成都方志
传承文化基因 赓续成都文脉
【投稿邮箱:cdfztg@cdsdz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