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修证体系及“胜方便”思想杂谈
作者:海音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大乘起信论》对大乘佛法基本修证体系的构建,特别指出“胜方便”净土思想在其中的位置,并以此为切入点阐释净土修行在整个佛法体系下的地位和修行的基本观念,以期破除邪见邪执显示净土修行正理,进而揭示起信论与华严净土导归极乐思想的联系。
关 键 词:大乘起信论 修证体系 胜方便 念佛法门 净土修行 导归极乐
《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法入门的概论性著作,言简义丰、文深旨远,中国佛教各宗派,特别是禅宗、华严、天台等,都受到它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该论以真如缘起说为其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基础,在详细阐述一心、二门、三大等概念之后,提出四信五门等方法,使人们能经由各种应机得宜的法门切实修行,进而对大乘佛法生起真实信心,次第实践菩萨心行,最终趋向成佛。正因为如此,历来注疏研究《大乘起信论》的文章著述极多,而且仍不断有人作出新的解读。值得注意的是,《大乘起信论》还针对初学大乘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的众生,特别标举出一种念佛往生净土得不退转的“胜方便”法门。本文试图在前贤研究基础上,考察一下《大乘起信论》的修证体系与“胜方便”净土思想及其相关问题。
一、《大乘起信论》与修行相关的论述
(一)修行的总体原则——从心生灭门趣入心真如门
本论依据众生心开为真如、生灭相对安立的二门,而修行的路径即在使众生随心流转幻变的生灭门趣入真如门,令杂染不觉之妄心祛染还净,化迷为觉。经中说: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这里提出唯心观法两个步骤:一、依心以破除妄境。知境无实性而唯心妄现。二、依境无而成心无。执没有妄境而以妄心为实也不对,因为妄心、妄境是相依待的存在,两者都不真实。推求观察外境唯虚妄不实,就不再计执妄念为有,妄心也就不起;遣除了妄境妄心,真心现前,便达到色心不二,与法身如来藏相应。如此即从生灭门趣入真如门。
(二)修行的思想先导——离念破邪、正确认识如来藏
经曰:“因地不直、果招纡曲”,正见对修行相当重要,故要评破邪执,使众生能舍邪归正。起信论说:“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意即我见为邪执根源,破了我见也就破了邪执。我见,梵语为萨迦耶见,指对身心产生“自我”(是实是常是一)的执着。依该论解说,我见又分人我、法我二种。人我是说修学大乘法的凡夫不能了解法身如来藏的生起,误把它赋予“人我”特性,名为人我见。
该论又将这样的人我见细分为五种:
一因经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不解其原为破除执着,而把法身简单等同于虚空。对治方法是“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这才是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
二因经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不知其原为破执着,就以真如性为空。对治方法是“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
三因经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性”,不懂其中道理,以为有一实体的如来藏具备各种功德,把如来藏混淆于“神我”。对治方法一要了解如来藏之“真如义”,真如凡圣平等,佛果具足无量功德,众生真如与佛不二,故说众生如来藏具一切功德;二要了解如来藏是依世间杂染法的生起还灭显现出种种清净效用,才说具足一切功德。
四因经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就以为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染法。对治方法是了解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于真如;然而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却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清净功德即真如自体德相,真如虽受无明所熏而现妄染,妄染虽依如来藏,其自性清净却毫无变异,不受影响。倘若如来藏体有妄法,那绝对不可能永息诸妄与真如相契合。
五因经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就误解生死从如来藏生起,进而又以为如来所得涅槃有终尽,末了还作众生。对治方法是了解如来藏即真如,是超越时间相的,无有前际可说。依于如来藏的无明相同样无始。当众生未与如来藏相应时,其生死杂染法幻现有时间前后相,等到诸佛证得涅槃,即与如来藏相应,也就超越时间相没有终尽。
至于本论所讲的法我执,是指二乘钝根因听如来只对他们讲到人无我这种本属方便说法的不究竟道理,便以为五阴生灭等法皆为实有,故尔怖畏生死、妄取涅槃。对治方法是要充分了达五阴自性的不生不灭,本即涅槃、本即如来藏。
总体来说,即是要树立对如来藏的正确知见,既不执着人我误解如来藏,又不执着现染相的五阴生灭法实有,应了达生灭法本性亦是如来藏、是涅槃。因为染净皆属相对概念,并无实在自性,而如来藏却是超越概念。“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如有言说,也只是善巧方便引导众生。若能舍离妄念,便可归于真如如来藏。这和禅宗破除一切概念执着、即心即佛相似。
二、《大乘起信论》对初住以上菩萨修行阶位、路径的检别阐述
大乘修行以无上菩提为目标,菩萨三大阿僧祗劫修因总名发菩提心(略称发心)。第一阶信成就发心,是就初发心住菩萨而说,对三宝和无上菩提已深信不疑,信心成就,即不退转。初住以上直到十回向终的三贤菩萨,续以信成就发心修习广大资粮行,对诸法性相也信解甚深。第二阶解行发心是对三贤终了的加行位菩萨来说。第三阶证发心是指初地以上菩萨能分证法身,故称他们的发心为证发心。
(一)众生初发心修菩萨行的根行退堕及前方便
佛说有三类众生: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是指信、进、念、定、慧──五根已成就的初住菩萨,决定走上圣道。邪定是指造五无间业的众生,决定走上恶趣,短期内没有回邪向正、趣入圣道的可能。一般的人天众生介于两者间,属不定聚。这类众生如生得人身,离三途八难,六根具足,其性不定,则有可能修习得信成就发心。修此发心者一要是不定聚众生,二得有熏习善根力。这里的熏习善根力并非指一切众生都具足的真如自体熏习力,而要在妄心中见闻佛法、布施、持戒、信解、闻思,才可说有熏习善根力。如过去不曾修习善根,则难有机会见闻佛法;即使见闻佛法,也难得信心决定成就。
有熏习善根力的不定聚众生为修得信成就发心:第一要能信业果报。业果为学佛的基本信解,有善根熏习力者决定信得及。第二要能起十善。十善是佛法的根本善业,如不能净修十善,信心即不能成就。信业果报、能起十善是共下士道的人天善行。声闻、缘觉、菩萨法也以此为基础。学佛若不能于业果生深信、不能于十善起正行即谈心说性,乃是邪魔眷属。第三要厌生死苦。感生死流转不究竟、不自在发出离心,属共中士道的二乘行。菩萨也要厌离生死苦,才能进学超越世间的佛法。如厌生死苦专为自身着想,不了唯心,就会落于二乘;如扩充厌生死苦的心情到一切有情,了五阴本不生灭,即是大乘行。第四要欲求无上菩提。这是不共人天、二乘的大乘心行。菩萨的信业果报、修行十善、厌生死苦,都贯穿于求无上菩提的心行中。如此自会值遇诸佛、亲承供养,依十信位的种种法门修行大乘信心。照这样修行一万劫,方得信心成就,彼时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成就而发菩提心,即随顺真如与如来藏正因相应,叫做入正定聚、住如来种姓中,即入十住位的初发心住,再也不会退转,决定可以成佛。
但假如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以来烦恼深厚,虽值遇诸佛亦得供养,却只是生起人天、二乘种子。就算求大乘也没有定准,可能进也可能退。如或供养诸佛未到一万劫,其间也有遇缘发心的,比如或见佛色相而发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像这类修行不够未得信成就而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就有可能退失堕回二乘地。
(二)信成就发心——以四方便助成三心、不再退堕
大乘发心总说发无上菩提心,简略说信成就发心则有三种:一是直心,正念真如法。一切法的本性是真如心。若不能正念真如,心行堕于虚妄倒乱,自心未能与真如相应,就不能成就菩提心;二是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勇于修集福慧资粮;三是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如此三心具足相应就是菩提心成就。古德也有说以直心的正念真如法证得法身,以深心的乐集一切诸善行能成报身,以大悲心的欲拔一切众生苦能起化身。必如此发心,如此起方便,才算得上信成就发心。
经中讲发心各有浅深,有从胜义菩提心方面着重于正念真如法,说发心要离一切戏论,悟非色非心非有非无等。但对初学者来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绝不能执理废事。众生真如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因为垢无量遍一切法,故须修一切善行来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依慧得解脱,即由善行渐次而来。如没有戒定等为基,则不能成就胜义慧。大智度论说:“当布施时,诸烦恼薄故,能助涅槃”。不只布施,一切善法的修集都能薄烦恼;善增则恶薄,自能顺真如得涅槃。若不能由各种善行与悲心相应,生不起自度度他宏愿,只从明心见性的理上修则难于成就发心,所以必得从乐集诸善行、欲拔苦众生、正念真如法的深心、大悲心、直心三心相应中完成。
如此三心相应,尚须广修善行,因为要有方便行,菩提心才能得到磨治而殝明净。
这样的方便行简单说有四种:第一行根本方便。凡夫心住着生死,厌生死苦的二乘又住着涅槃,大乘菩萨心行既要超越生死,又要不耽着二乘的涅槃,在生死中化度众生,圆成佛德。此乃大乘唯一根本方便,从正见一心的真如、生灭二门而来。菩萨从心真如门了达一切法性净,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从心生灭门知诸法幻有不失,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此即随顺真如法性的无住。
第二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进而助成菩提心。此即随顺真如法性的离诸过失不与染法相应。
第三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这两种一止恶一行善,即属华严讲的普贤十大愿行。能止方便是十愿行中忏悔业障;增善方便包含十愿行中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等。常修习这些方便,由爱敬三宝的淳厚心,信心得以增长,这才能立志进求无上菩提;同时又因佛法僧力摄护加被,还能消除业障,不退善根。此即随顺真如法性的离痴障。
第四大愿平等方便。要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这样就随顺真如法性的无断绝,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等特性。
综上,行根本方便与直心(正念真如法)相当,能止方便、发起善根增长方便与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相应。大愿平等方便则与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相应。所以,修此四方便即能助成三心。
如此得信成就发心的初住菩萨,可少分见于法身,并随其愿力从兜率天退现八相成道利益众生。但这类菩萨与法身不同,因为过去无量世的有漏业未断尽,随其感生与微苦相应;但也不受业系,因为有大愿自在力,可以巧用烦恼业而作利生事业,故与凡夫二乘不同。
这样的菩萨不会再堕恶趣,经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并非真有退,而是为激发未入正位懈怠的初学菩萨令彼恐怖而更加勇猛。这样的菩萨因已得信成就发心,就远离了怯弱,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也不怯弱,因为信知一切法本来就自涅槃了。
(三)解行发心——离相修六波罗蜜多
初发心住信心成就,接下来十住偏重理观胜解,十行偏重事观修行,十回向修理事不二回向法身,都未实证。三贤位统名解行地,皆属信成就发心的修行。十回向终进入四加行位,方才解行成满发心,比信成就发心更为增胜。从初发心住到成佛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初住到第十回向则是一大劫修行圆满。在十回向终另起四加行位,即属解行发心。解行发心菩萨对真如法有甚深信解现前,所修功德都能离相不着,修行重点也在此离相法门。具体看离相修六波罗蜜多:菩萨知法性无悭贪,了悟悭贪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