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无记”和“闻慧解脱”

职场   2024-10-12 18:45   美国  

前几天发的音频里,讲到业力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也提到还有个“十四无记”,和“无记业”没关系,文字相通,意思完全不相关。


这个“十四无记”,2018年的老读者,应该早就在公众号学习过了。现在这部经的讲稿之所以没有了,是因为师父对这部经的讲稿不满意,是准备要修改第二稿的,所以,别再找我要完整版,暂时给不了。



【以下内容,节选自廛师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消文直讲》】



十四无记,这里的无记,不是无记业的无记,而是不可记之意,就是没有可以讨论的基础的事。


佛法分业力为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业是指那些无法算作善,也无法算作恶的业。这种业力又分为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覆是覆盖,遮挡,就是能够障碍修行的、又不属于善恶的业,例如单纯感知到身体的存在,但并没有因此而去造作求取如何满足身见的心里活动和行为。我们谁不知道身体的存在呢,随时随地啊,这样的心念相续,本身不会造成善业或者恶业,但是会碍我们证道。无覆无记,是完全无善恶,也不障碍证道的心理状态,像因果心本身,或者工巧心的本身——例如你用易拉罐做一个笔筒,这件事本身,心理和行为,都没有善恶,纯属事行,不会障碍证道。等等。


我们暂时知道,业力里面有个无记业就好了。佛法里面有很细的分类,四种无记,七种无记的,在基础理论阶段,暂时没必要去追究。无记之说,体现了佛法的圆满之处,佛法讲众生的心性,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条理,阐述了一切万法不是非恶即善,还有无善无恶的部分,又将这无善无恶的部分,再详细分析条理,分成很多种,这样和善于恶结合在一起,三者就可以圆满解释众生的心识的运作而无缺陷。



十四无记里的无记,是不可记之意。一共是十四个问题,这十四个问题,佛不是不说,而是不辩论。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也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肌肤若冰雪,乘云气驭飞龙,等等,如果你问他,神人在哪里你证明一下,庄子肯定不搭理你。境界更高的佛陀,也谈论天人等超越人世的生命,也谈论世界的构成,如须弥山、铁围山,四大部洲等,但只是如实讲说他的现量所见,而不加逻辑推论去证明。


基本上,佛对于只会引起争论、而无关解脱的问题,不予回答,保持沉默。这些问题,大体有十四个:


世间是恒常存在的吗?——佛说而不辩。用现在流行的“网络修仙派”的话说,就是爱信不信。佛讲明白了,该说的都说了,你觉得有道理,你就信,觉得没道理,也不会到大街上拉住你死气白咧叫你信。因缘未到。


世间是无常的吗?——同上。



世间是恒常存在,而又同时无常的吗?——天竺人,民族的骨子里都是哲学家啊。



世间既不是恒常存在,也不是无常的吗?——天竺人,怎么琢磨的呢?这真的要看《俱舍论》以及《四部宗义》,外加一本《印度学讲义》,了解一下除了佛教以外,天竺的那些宗教和学说。佛法里面很多内容,都是针对当时天竺的各种学说所讲的,很多在今天、尤其是我们这样的生活环境里,我们已经不了解针对的标的,所以有些佛法,你看到了,会觉得云里雾里,像是在故弄玄虚。说这个干嘛呢?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


世间有边际吗?

世间无边际吗?

世间既有边也无边吗?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吗?

佛身在世间灭后,还存在吗?

佛身在世间灭后,不存在吗?

佛身灭后,是既有又无的状态吗?

佛身灭后,是非有,又非非有的状态吗?



身和命是一体的吗?——一般所谓身体和灵魂的关系。看过玄奘大师讲述的《大唐西域记》的,应该对“顺世外道”有印象。身命的问题,是天竺乃至全世界哲学的重大课题。这是众生对“自我”的存在与延续的迷思。


身与命不是一体的吗?


一共十四个问题,其实是七对。这些问题,几乎是全人类都共同发问的,并且几乎是中西方一起哲学和宗教都试图回答的问题,其实是生命自身对自我的存在和延续的必然性问题。在汉民族里,也早就有类似的问题提出,例如屈原的《楚辞》中,就有一篇“天问”,与这些问题有类似之处。


但是对于这些问题,佛陀与庄子的态度是一致的:“存而不论”。有一些问题,该说的还是说,我觉得说清楚了,就放在那里算了,也就没必要去辩论往来。


在佛法中,不会一切时说有,也不会完全说空,说有说空,要分权实。权是暂时性的,实是究竟性的;暂时性的,是在所说当下的时间空间里说;究竟性的,是说明诸法的实相。而这十四种问题,在我们当下的时空里,是没有讨论的基础的,只会引起无休止地议论、争论,从而障碍了解脱内证,所以佛只讲,而不对问难(发问辩论的活动,在天竺盛行)进行回答,保持沉默。



题外话,我还要说几句。我们现在呀,很流行讨论佛法,这本身没问题,网络自媒体的时代,也提供了这样的方便。可是,我常常发现,在我们谈论一个暂时性的问题的时候,忽然谈论的对方,一下子就跳到究竟性上去了。反之,亦然。当我们谈论一个问题的次第的时候,对方一下子跳到一切皆空上去了。当我们谈论一切法毕竟空层面的问题的时候,对方又可能忽然再跳到暂时性的层面去了。这就没有谈话的基础了,这就是所谓“杠精”的出现。所以,在佛教传统的辩论中,针对一个问题,会说明它的两面性,一个是在世俗谛上,一个是在胜义谛上。这就叫“性相圆融”,这样就会圆满,而不会落入极端。无论是龙树菩萨的“八不”中观也好,还是法相唯识的“三性三无性”中观也好,还是到了教外别传的禅宗《法宝坛经》也好,都是本着这个路子下来的。


像《坛经》里,记载了六祖大师临终前,嘱咐弟子,你们要是修行还不够,还没有在实证上开悟,但是别人向你请教禅,你怎么才能不说错呢?六祖那一段所谓出语成双,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的开示,总体原则,都是要照顾到一个问题,在暂时性和究竟性,也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上的圆满诠释或者侧重不同。这些说起来简单,以致于有人多看几本书,也以为简单,遂成狂禅之流,其实熟练运用,有赖于将佛法所说变成自己的起心动念,这需要常年在生活中,以佛法的思维去思维、去说话,虽然于实证无本质关联,但也近乎闻慧解脱,才能真正不失中道,才能所谓抡刀上阵、扬眉瞬目之间,当机立断,不加思维取舍,而所说皆合乎佛法。不然,就是所谓开口就乱道。这种毛病,在修行人中特别常见,每天都在学经论啊,修法啊,平时如果不加思维,本能地一张嘴说话,却又都不合乎佛法的道理,不是断见,常见,就是边见。如果思维呢,却又满嘴佛话,没有自己的话。这就是口头禅都没有学会,佛法的思维没有成为自己的惯性思维。这种初步的功夫都没有,说句粗话,还搞个屁呀。我二十余年所见所闻,就是这样运用纯熟,真的不失禅门宗旨、佛法中道的人,也是罕有一见。——当然,他们自己并不会觉察。——亦当然,也可能是我亦未有自他错谬之觉察。



所谓闻慧解脱,亦名慧解脱。指一类人,好悟道理,不好事用之功德(多闻思而少事相上的实修),系缘佛法之真理而修,直修此种智慧,念兹在兹,以佛法之思想武装头脑,一切言谈行为,无不合道。以思维智慧之彻底,所以断了见思烦恼。如《长阿含经》云:“能善分别灭苦集圣道,则心得解脱,慧解脱亦然”。又如《俱舍论》曰:“慧解脱者,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慧故。”也就是说,这类人,不修一般性的四禅八定,而直接观修闻慧,身死命终之后,也能够证阿罗汉,进入涅槃,不入轮回,但因为未做四禅八定的事修,大部分的修惑未能断,于此生中,不能像其他阿罗汉一样,可以游行虚空世界,可以自行入灭。


大致了解一下,知道有个闻慧解脱的说法就可以了。




守一盏灯
放旷江湖,行吟泽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