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384篇原创
1
那些永远没变的坚持
先来说说,那些永远没变的坚持。
初略盘点了一下,从新年开始一直坚持到今天的事情,大概有这么几件:
1.跑步健身
说到跑步和健身,这个习惯要追溯到2015年,那时候刚刚毕业去到了深圳,每天下班都会沿着红树林的海边慢跑,一路海风习习,说不完的畅快与自在。
再到后来,跑步也就成了我解压的方式之一。
既然说到了跑步,那就再多说一句:
如果你是新手,别一上来就开始追求大里程,一个是身体受不了,另一个是意志受不了。最好的办法是,先来个3公里热热身,或者慢跑30分钟。以我自己为例,最开始我只能跑3公里,后来慢慢跑到5公里,再后来10km也不在话下。这大概就是:
以微小的慢变量去积累,最终形成巨大的快变量。
一路跑来,我觉得跑步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
它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一项运动,容易就在于你只要有脚就行,但难就难在一般人很难坚持。
同样的道理在“健身”这个领域也是,因为平时比较喜欢穿西装和衬衣,而这种服饰又是最考验身材的,反过头来说,我也是用这样的方式倒逼自己不得不去保持身材,这几年健身后发现自己以前买的衣服都已经穿不上了。
倒不是因为胖了,而是我明显发现自己的臂围和胸围甚至是大腿腿围都变大了,你看,这就是慢变量的厉害之处。
至于坚持跑步和健身对我的最大影响,我想就是:
我对自己的人生又多了一份掌控感。
顺便提一句,如何增强自己的掌控感,不妨看看这篇旧文:如何找到人生的掌控感?
2.阅读写作
在这里,我坚持把阅读和写作放在一起。
我觉得单纯地只看书不做总结,那最多不过是一个行走的书柜,相反,只写作不去阅读输入,最后写出来的内容也不过是陈词滥调没有新意。
我今年更新的文章速度和频率都降低了很多,我总觉得自己要写就要写的最好,要么就 不写,结果越是这样想,就越是没法动笔,因为我也未必能肯定自己写的就是最好的。
但后来我发现,身边还有很多人,他们一直在坚持更新,比如说我最爱看的几个职场公号博主“张良记”“格总有话说”“辉哥奇谭”等等,单从他们的文章里来看,你就能发现其实他们也是有深度思考和坚持输入的痕迹。
回到我自己身上,今年看了多少书确实不记得了,但看过的每本书我都会写成一篇读书笔记,哪怕是只言片语几百字的小片段,在这个过程中,又让我有了新的体验,也就是其实:
整理和概括一个人的文章和思想,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你要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去看这个作者的文章,顺便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写,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他为了论证他的观点用了什么案例,这些案例是否真的具有说服力等等。
在这种阅读输入、写作输出、继续阅读、继续写作的过程中,让我更好地看到自己与他们的差距和区别在哪里。
3.坚持早起
关于早起可能你也看到了很多公号都写过相关文章,这里我觉得我不需要告诉你“什么叫早起”,以及“为什么要早起”,我只想谈谈我的“早起经验”:
① 在前一晚做好计划
如果头天晚上就想好了早起后的一天做什么,包括第二天穿什么衣服,列一个简单的日程表,这样起床后就可以直接行动了。这一条建议听上去简单,执行起来其实有难度。
因为很有可能你下班回家后已经累到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愿意思考明天干什么的问题了,毕竟躺着玩玩手机确实诱惑挺大的。
② 早起锻炼来开启一天
一般情况下,我都是6点半起来跑个3公里,然后回去洗个澡再去公司开始上班,其实到公司也才8点钟,在9点上班之前可以把今天需要处理的工作做个日结清单,不仅提高效率,也避免路上堵车耽误时间。
③ 把最难的事情放在早上解决
一般情况下,我的精神状态是早上最佳,中午次之,下午再次,晚上最差。所以我一般是把最难做的工作提前放在早上解决,即便是没有做完,但经过早上的思考也有个大概的思路,可以在后面继续推进。
④ 在早上做自己感兴趣但没时间做的事
同样的,每天的会议和工作琐事会让你没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可以在早上留出安静的思考时间。每天早上抽出几分钟时间静思,短暂的放空能让你保持更好的心态。
除了以上这3件事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小事也一直在坚持,比如收拾家务、练习书法等等,可能上面很多事看起来很浪费时间,也不一定会给你带来金钱收益,但我始终相信:
有些路,注定只会有很少的人在走,但这条路不一定就是错误的路。
后来,在公号“辉哥奇谭”中看过一篇文章,他说:
人到中年以后,会经历各种起伏,会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知,逐渐接受自己的普通,又逐渐开始相信持续努力的价值;接纳可能偶然发生的意外,但同时又不寄希望于运气;忽略对短期利益的追逐,逐渐开始学会每天持续地努力来经营希望,让希望的概率越变越大。
从偶然到必然这句话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但这句话似乎只有40岁以上的人才能逐渐懂得,什么叫从偶然到必然:
就是把那种偶然的成功变为必然的成功,把不可控的东西逐渐变得可控,把小概率的东西逐渐变为大概率的事件,让自己的人生逐渐变得更有掌控感。
跑步健身、阅读写作、坚持早起,这些看起来并不难的小事其实在时间的累计之下,完全可以通过量变引起质变,
这种质变的背后何尝不是你对自己人生有力掌握的一种精彩表现?
2
那些一直在变的认知
说完不变,那再说说一直在变的事情,比如自己的认知。
最近这几年职场的变化,给我造成了不少的思想冲击和认知迭代,不得不说:
一个人的思想和选择常常会被周边环境和客观因素所影响。
比如这几年的资本收缩、房市跌荡、经济滞涨、打压垄断、裁员频频,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甚至还会说这不是贩卖焦虑吗?果断取关。
这些都没有关系,我想表达的是当我身处在这个时代之中,我该如何去面对和理解这些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说实话我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焦虑,就是各种担心:
担心自己活干不好丢了饭碗;
担心自己薪资太低养不活人;
担心自己能力太差没法晋升。
如此反复,但焦虑没用,该干的活一样不少,反而是自己的心态显然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包括我自己写文章也是,以前总想写个十万加爆文,后来发现时代变了,单纯靠阅读量来检验一篇文章好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比如对一些大平台来说,发一则广告阅读量也能获得十万加,这样一来再去单纯地追求阅读量反而失去写文章最开始的意义和初衷了。
经过这些事情的历练,也让我渐渐明白,有些认知已经到了该改变和更新的时候了,我这里列举3条我自己的一些认知变化,仅供参考:
1.从注重表面,到探究本质
以前,我是一个特别注重表面功夫的人,比如特别在意一些外界的评价和说法,很少想到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样,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
有次一个看过我文章的人和我说:
你的文章结构性很强,看起来也很工整,但每篇文章都是这样,其实滞气很足。
后来,我特意去查了下何谓“滞气”,百度上说的是:
这是一种中医病证名,即郁气,指气机淤滞不畅,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如果从文章的角度理解,我觉得应该是形容我的文章过于工整,表面上看着滴水不漏,实际上由于太过注重形式,而显得少有灵动,说到底:
是因为里子有问题了,所以显得面子看着不是很舒服。
也是这次之后,我慢慢尝试着去改变我的行文风格,不纠结表面的工整与协调,更注重用更简单的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想法,更在乎自己的本质与内核有没有表达清楚。
因为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不用繁复华丽的语言去解释和说明。
所谓大道至简,就是如此。
2.从只管开头,到对结果负责
第2个变化还是从自己的职场工作上总结得到的,今年有一位团队小伙伴离职了,但他所负责的工作后期出了问题,前期合作的供应商拿到尾款后,对于后期维护工作也表现的不是很上心,经常出现对接不畅的现象。
这个时候,我看到这个项目算是出现断层了,也没人管,于是我自己主动去承担了后期对接工作,从推进项目进度,到联系负责人,到确定施工工期,每一项都是自己在跟进。
这个过程中,让我想到阿里的彭蕾,彭蕾曾说:
“无论马云的决定是什么,我的任务都只有一个—帮助这个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
说白了,我能做的就是和彭蕾一样把每个领导吹过的牛、画过的饼,尽可能去落地和实现。
这个和我以前只管开头不管结尾的做事风格,已经截然不同了。
3.从诉诸情绪,到付诸行动
最后一个改变,也是职场人非常常见的一个习惯,当然,也包括曾经的我自己在内:
很多时候,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诉诸情绪,或者用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情绪去沟通。
比如,你可能只是给对方提出一个非常善意的建议,或者提出一个非常正常的反面问题,但对方立刻炸毛了,认为你在冒犯他,在挑战他的权威,在质疑他的能力,甚至是觉得你在笑话他。
然后,对方火力全开一发不可收,用情绪宣泄代替了理性沟通,从推进工作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和习惯一点用都没有,但又不得不说,职场上很大一部分人就是这样的。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每每在职场上遇到这样的人,我就下意识的反省自己,是不是以前也曾这样做过,在这样频频自省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养成了“用理性沟通,代替发泄情绪”的做法,毕竟发泄情绪谁不会呢?
但这个世界最终需要的是能做事的人,而不是脾气大本事小的人。
写在最后:
在经历今年这一大半年的不变和改变中,我也渐渐对罗翔老师经常援引爱比克泰德的一句话有了更深的认同: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我们最终能做的,不过是在大部分不能改变的事物中,去探寻小部分可以改变的机会,比如利用一些微习惯、小变量,让自己在速朽的时代努力找到一些存在和坚持的意义。
而这些选择和动作对于人生而言并没有完美的答案,
因为人生本就该如此广阔。
Ray先森(Rayzhang1993):《预期思维:让自己的未来更值钱》作者,36氪、领英、BOSS直聘等多平台签约作者,专注和你分享职场工作及感悟,主要内容涉及:职场认知、个人成长、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