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他签的还是业内某知名律所,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有些震惊。
我个人觉得这案例挺典型的,就拿出来跟大家聊聊,希望对正在或者打算申请NIW的朋友们有所启发。
由于是直博,他申请NIW时并没有使用硕士学位,而是凭借专业协会的会员资格。
他于2024年11月提交了加急申请(PP),结果在2025年1月收到了RFE,具体内容还没看到,心情自然是跌落谷底。
小A的背景其实挺有意思的。他提交申请时,论文引用数为171次,现在已经涨到了275次。
审稿方面,他有50篇,其中49篇是会议论文,1篇是期刊论文。最近,他还参与了一个小型会议workshop的组织工作,期间发表了8篇文章。
另外,他在预印本平台arXiv上发布了13篇文章,其中一篇是一作。这些加起来,他共有30篇引用,还有21篇正在投稿,共计一作论文有311引用,其中一作论文的引用是202次。
与其他作者合作的非一作论文,总引用为201。算下来,他一作且已发表的论文共有51篇引用。
小A当初选择了某律所的“不过退款”服务,提交了两封推荐信。一封来自合作者,另一封来自一位引用过他论文的领域大佬,这位大佬也算是半独立的推荐人。
申请期间,小A每天都刷案件进度,结果发现PP被RFE了,心里凉了半截,感觉自己被这家律所“坑”了。
据他观察,该律所的首次提交似乎比较粗糙,他自己的PL(Petition Letter)感觉重复内容很多,就像是在堆砌废话。
据说,他们是收到RFE后才开始正式换律师处理,也会根据移民官的过往记录劝客户撤销申请。
对于小A而言,加急申请几乎花了他一个月的工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有个朋友在提交PL之前,找了小红书上的博主提建议,然后反馈给该律所后,他们的态度确实认真多了。
小A感觉自己当初太相信这家律所,没有找人帮忙把关,参考的案例也都是几年前的,现在感觉他们的服务质量明显下降了。
这段时间,他的引用次数涨了不少,还成为了更高级的专业协会会员。
如果可以,他希望到时候能更新这些信息,也希望不要遇到“杀手”移民官,让他不得不撤销申请。
他很想知道RFE的通过率到底有多高,据说他朋友辅导的案例,通过率大概是7/10,其中学术案例基本都能通过,但是周围也有人比他更倒霉。
说实话,小A的情况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无奈。我个人觉得,NIW申请并不是只看学术背景。
你这种直博一年级的身份,在申请上确实相对较弱。RFE提交时,移民局原则上只认可你在PL提交日之前的个人资料,包括论文数量、引用次数等等。
如果你想提交更强的个人信息,只能撤回申请,重新提交。所以,他目前能做的就是好好准备RFE的材料,然后看看运气了。
再来说说“某知名律所”,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重点聊聊的。很多人会觉得,国外的律所一定比国内的移民公司靠谱,其实不然。我从业这么多年,见过太多“翻车”的案例了。
其实,无论国内外,都有好有坏。国外律所的优势可能在于更熟悉美国移民政策的细节,但他们往往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沟通成本高,时差、语言、文化差异都会影响沟通效率;
二是服务不够个性化,很多律所都是流水线作业,你的案子可能只是他们众多案例中的一个,很难做到“量身定制”;
三是对中国国情不太了解,他们可能不清楚国内的教育体系、科研环境,也难以理解中国申请人的特殊需求。
反而,国内的移民公司,更了解中国申请人的痛点,沟通也更顺畅。
很多国内的移民公司,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材料准备、文书撰写方面,甚至比一些国外的律所更专业、更细致。
最关键的是,国内的移民公司能为你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他们会结合你的具体情况,为你制定个性化的申请方案,全程跟进你的申请进度,及时解决问题。
所以,选择移民机构,真的不能盲目迷信“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我建议大家,在选择移民机构时,多方比较,多了解,不要贪图便宜,也不能迷信“名气”,要选择一个真正了解你的需求,能为你提供专业、贴心服务的机构。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您对“移民美国”感兴趣,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添加【微信号:yiminhelper】联系我,我会安排专业的移民顾问一对一给您评估适合的移民方案。